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外流角辅助技术对脑侧壁动脉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MRA外流角技术与DSA分别检测438例疑似脑侧壁动脉瘤及其它脑血管疾病患者。外流角≥90°考虑为脑侧壁动脉瘤,从患者、动脉瘤数及动脉瘤大小层次评价外流角技术诊断脑侧壁动脉瘤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DSA显示267例301枚脑侧壁动脉瘤,171例未发现脑侧壁动脉瘤,其中有52例55枚动脉圆锥;MRA外流角技术显示267例300枚脑侧壁动脉瘤(1枚漏检),其中238例271枚动脉瘤外流角≥90°(90.3%真阳性),29例29枚外流角<90°(9.7%假阴性)。基于患者、动脉瘤数、动脉瘤大小的外流角诊断均获得较高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51例54枚圆锥(98.2%)外流角均<90°,1例1枚≥90°(假阳性)。结论 MRA检查中采用外流角辅助技术诊断脑侧壁动脉瘤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及鉴别动脉圆锥能力,可初步替代DSA用于脑侧壁动脉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评价颅内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与临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表现和临床资料,就其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检查方法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与动脉瘤大小、部位有一定关系,相同或不同部位动脉瘤可产生不同或相同临床症状,旋转DSA技术是常规脑血管造影的有效补充检查手段。结论 1.颅内动脉瘤临床症状与其生长部位及大小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特异性;2.旋转DSA技术在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3.0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0T TOF 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提示颅内动脉瘤患者前瞻性行3.0T TOF MRA及脑血管DSA检查。所有图像由3名医师分成2组在工作站上进行读片。第1组由2名高年资神经影像组医师分别独立阅读重建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第2组由1名高年资神经影像组医师同时阅读MIP和原始数据图像(source image)。以DSA诊断结果作为标准,评价3.0T TOF 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率。结果DSA共检测20枚动脉瘤(19例),其中颈内动脉7例,前交通动脉5例,后交通动脉5例,大脑前、中动脉各1例。TOF MRA总体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分别为94.8%、89.4%和91.4%。第2组的诊断有效性最高,两组间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0.242,P>0.05和χ 2 =0.172,P>0.05)。结论3.0T TOF MRA作为一种快速、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能够很好显示颅内动脉瘤。MIP结合Source图像可提高3.0T TOF MRA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蛳 TOF?蛳 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蛳 TOF?蛳 MRA决定患者适合的治疗方法,包括经或不经球囊/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治疗、外科夹闭、保守治疗。3D?蛳 TOF?蛳 MRA术前治疗计划与DSA最终决策的动脉瘤实际治疗方式相比较判定其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以动脉瘤为基础评估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为96.9%,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3.1%,阳性预测值(PPV)为98.8%,阴性预测值(NPV)为87.1%。依椐3D?蛳 TOF?蛳 MRA工作位上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可以准确地制定术前治疗计划,其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4.0%、100%、100%、74.4%。结论 无对比剂3D?蛳 TOF?蛳 MRA在检测颅内破裂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可以有效、准确地制定适合的动脉瘤术前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破裂与非破裂的形态学,了解破裂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将DSA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171例分为破裂动脉瘤(指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38例和未破裂动脉瘤组3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动脉瘤部位分布、大小及形态。结果破裂动脉瘤组138例患者共有149枚囊状动脉瘤。115枚(77%)动脉瘤位于前循环,34枚(23%)动脉瘤位于后循环;124枚(83%)为单囊;25枚(17%)远端可见假性动脉瘤形成。未破裂动脉瘤组33例患者,共34枚动脉瘤。29枚(85.3%)动脉瘤位于前循环,5枚(14.7%)动脉瘤位于后循环;32枚(94.1%)动脉瘤为单囊,2枚(5.9%)动脉瘤为不规则形,所有动脉瘤瘤壁均光整,瘤腔内对比剂均匀。结论破裂动脉瘤常可见典型的表现,包括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口处瘤壁不光整,破口周围易形成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7.
张岚  邢威  朱海云 《工业加热》2018,(6):504-509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电触发非对比增强血管造影(TRANCE)技术在3.0T非对比增强(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38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狭窄病变患者DSA检查前接受NCE- MRA检查。2名MRI医师根据4分法,分别对NCE- MR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根据4级分级标准评价下肢动脉狭窄程度。以DSA为金标准,分析计算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狭窄(狭窄程度≥2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检验分析2名MRI医师对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及NCE- MRA与DSA诊断下肢动脉各节段显著狭窄一致性。结果 2名MRI医师对主髂动脉段、股腘动脉段、膝下动脉段NCE- MRA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K值,分别为0.93、0.89、0.82(P均<0.05)。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病变符合DSA金标准比例为95.15%(255/268),高估率、低估率分别为3.73%、1.12%。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90.3%、91.6%、85.5%、93.7%,其中主髂动脉段分别为95.8%、94.2%、96.8%、93.2%、98.4%,股腘动脉段分别为93.2%、93.7%、94.7%、91.8%、96.3%,膝下动脉段分别为92.4%、85.6%、88.3%、78.6%、86.6%。NCE- MRA与DS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狭窄一致性K值为0.85,其中主髂动脉段、股腘动脉段、膝下动脉段分别为0.90、0.87、0.73。结论 NCE- MRA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病变,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度,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替代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正、侧位和各种斜位及三维旋转造影,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工作站上寻找显露动脉瘤最佳视角,利用系统的自动定位功能使双C臂机架自动转到最佳工作角度,在此工作角度栓塞动脉瘤.结果在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检出动脉瘤,其中微小动脉瘤1例,动脉瘤小泡(动脉瘤壁上的小阜)4例(6个动脉瘤小泡).选择栓塞治疗的6例患者中5例致密填塞,再次造影动脉瘤小泡不显影,1例次全填塞,微小动脉瘤未予治疗,另1例选择手术治疗.结论双C臂二维DSA有助于发现颅内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动脉瘤小泡,能为动脉瘤栓塞治疗提供最佳的工作角度,使动脉瘤的栓塞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INTEGRIS V-3000型DSA系统,对20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旋转DSA检查,并与常规DSA检查比较,得到一系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动脉瘤颈的清晰度及血管分支解剖的图象.结果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20例患者,常规DSA检查发现18例动脉瘤,其中6例(6/18)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7例(7/18)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加摄旋转DSA检查后,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与结构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  相似文献   

10.
田洪  刘磊 《工业加热》2013,(2):166-168
【摘要】 血管内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此方法存在许多潜在的并发症。本文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中主要并发症及防治方法进行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1.
张纪庆  王志刚 《工业加热》2007,(10):710-713
近年来随着介入栓塞技术的发展,各种用于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也不断涌现,极大的促进了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发展。MicroVention公司最新研制的水凝胶水解式微弹簧圈(Hydrocoil),采用了独特的水解方式,进一步丰富了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段。Hydrocoil在传统铂金圈上附有可膨胀、不可吸收的水凝胶物质,可提高栓塞材料占动脉瘤的体积比。目前临床上刚开始使用,现将Hydrocoil的特性、临床前的动物实验和模型研究、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摘要】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是指没有破裂史或者与以前出血没有关系的颅内动脉瘤,包括偶然发现的动脉瘤和多发动脉瘤中未破裂的动脉瘤。UIA不管是自然破裂还是手术处理,均存在较大风险。目前,随着影像技术(特别是无创性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健康查体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UIA被发现,选择保守观察还是手术处理,对于患者本身、神经内外科、介入科、影像科医师,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微导管精准塑形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均以3D打印技术辅助微导管精准塑形,并结合微导管到位情况及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微导管稳定性判断塑形效果。结果 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治疗中微导管均精确到位,导管头端稳定,动脉瘤栓塞致密。10例术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1例Hunt- Hess分级Ⅴ级患者术后死亡;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考虑可能为麻醉诱导过程中破裂;1例术前再破裂出血。结论 3D打印辅助精准塑形微导管,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顺利到位且保持稳定,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微导管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急诊血管内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可解脱弹簧圈栓塞破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中期随访.方法 回顾性分析最近18个月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破裂出血性颅内动脉瘤48例,其中26例在72 h内实施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1段,3例位于大脑中动脉M1和M2段,13例位于后交通,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基底动脉顶端,2例位于椎动脉V2和V4段,1例位于小脑后下动脉;3例在第1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例在第2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2例在第4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0例在第1枚弹簧圈无法在瘤腔内成篮后植入支架,其余10例先植入支架再进行弹簧圈栓塞,所有微导管均通过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释放支架(100%),覆盖了瘤颈,同期行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3例(88.5%),次全栓塞3例(11.5%);术中1例支架轻度回撤,无血栓事件和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栓塞术后随访到23例,至少复查1次脑血管造影,最多复查3次;完全致密栓塞14例(60.8%)动脉瘤均末显影,6例瘤颈少许显影病例中3例(11.5%)存在血栓形成,次全栓塞1例(3.3%)瘤体再通,另外2例始终稳定,所有病例载瘤动脉通畅,狭窄2例(7.7%),临床上无任何症状,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结论 急症血管内应用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出血的颅内宽颈动脉瘤足方便的、安全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评价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介入方法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14例119枚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07例.119枚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24枚,其中5枚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行栓塞;2枚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均进行了隔断绝栓塞术.结果 119枚动脉瘤中118枚成功栓塞,其中完全致密闭塞72枚(60.5%),接近完全闭塞30枚(25.2%)、大部分闭塞13枚(10.9%),部分闭塞3枚(2.5%),1枚未能栓塞(0.8%).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出现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囊状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价值和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和上海华山医院2004年7月-2008年5月,因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就诊,经全脑DSA检查,确诊颅内囊状动脉瘤138例患者,共149枚动脉瘤。(剔除<2mm的微小动脉瘤患者);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本组128枚(86%)囊性动脉瘤完全栓塞;12枚(8%)95%栓塞;9枚(6%)栓塞小于95%,其中4个为宽颈动脉瘤,5个为宽颈大动脉瘤。138例患者中93例(67.4%)患者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随访,DSA随访从6~36个月,平均16.8个月。其中4例(4.3%)复发,但均无再次破裂出血发生。结论颅内囊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并中期随访提示颅内破裂囊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破裂囊性动脉瘤栓塞的重点是栓塞瘤颈和载瘤动脉相邻的真性动脉瘤,远端如形成动脉瘤囊泡或假囊,栓塞时无需栓塞或致密栓塞。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及缺点,并探讨不同大小动脉瘤的栓塞技巧.方法 20例动脉瘤患者中,小动脉瘤8例(〈12mm〉,大动脉瘤7例(12~25mm),巨大动脉瘤5例(>25mm).14例患者行动脉瘤腔内直接栓塞治疗,6例行载瘤动脉闭塞.结果 14个采用球囊行瘤腔内栓塞的动脉瘤中,3个月后DSA随访,10个动脉瘤被完全栓塞,4个动脉瘤部分栓塞.6例采用球囊行载瘤动脉闭塞的动脉瘤患者,3个月DSA随访皆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颅内大动脉瘤或巨大动脉瘤的可脱性球囊瘤腔内直接栓塞治疗是一种行之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可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术的效果.方法经股动脉Seldinger穿刺法,将导引管送至C2以上,将微导管置于动脉瘤腔,结合不同的方式,进行可脱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36例用GDC,6例Metrix,18例DCS,2例ORBIT,3例EDC,4例配合支架栓塞;65例患者,59例康复,3例后遗偏瘫,1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59例随访,头颅平片GDC均在瘤腔,无再出血,5例患者复查DSA,无复发.结论微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微创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