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岩岩  秦静雯  王鸿博 《材料导报》2012,26(18):74-76,80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乳酸(PLA)质量分数为8%的纳米纤维及壳聚糖(CS)与聚乳酸(PLA)质量比为1/5、1/10、1/15、1/20、1/40的复合纳米纤维。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并利用振荡烧瓶法测试抗菌性能。结果表明:CS的含量对纳米纤维的形态影响很大,且PLA与CS能很好地复合;复合纳米纤维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当CS与PLA质量比大于1/10时,对2种菌的抑菌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
纳米抗菌剂/羊毛纤维复合新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紫外光辐射的方法对超细羊毛纤维表面进行刻蚀、糙化, 并在其表面接枝载银纳米SiO2 抗菌剂制备抗菌羊毛纤维。通过SEM、IR 等, 对其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 同时测试了其抗菌和耐洗涤性能。结果表明, 制备的抗菌羊毛纤维表面形成了约200 nm 的抗菌层, 羊毛纤维与纳米抗菌剂以价键形式结合而非单纯的物理吸附,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达96 %以上, 经20 次以上洗涤, 抗菌率仍能达到90 %以上。   相似文献   

3.
姜黄素(Cur)在医药上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可用于抗癌、抗菌、抗病毒、抗炎等。制备了一种聚乙烯醇/聚丙烯酸(PVA/PAA)载姜黄素纳米纤维材料,可用于伤口敷料,能有效抗菌,可促进伤口愈合。首先采用二甲亚砜将姜黄素溶解,再将含有姜黄素的溶液与PVA/PAA水溶液共混,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纳米纤维膜后对其进行高温热交联处理使其提高耐水性。对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形貌、化学结构、抗菌性能、溶胀性能以及透湿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PVA/PAA载姜黄素纳米纤维膜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并且透湿性以及吸液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4.
以壳聚糖(CS)、聚乙烯醇(PVA)和纳米石墨粉(G)为原料,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了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纳米纤维及壳聚糖/聚乙烯醇/纳米石墨粉复合纳米纤维,采用原位聚合法在纤维表面聚合导电聚合物聚苯胺,得到具有优良导电性能的聚合CS/PVA和聚合CS/PVA/G复合纳米纤维。通过扫描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纤维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苯胺均匀包覆在经原位聚合的复合纳米纤维表面,提高了纤维的导电性能,纳米石墨粉与聚苯胺形成插入化合物进一步提高了纤维的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了纯聚乳酸(PLA)纳米纤维膜及不同甲壳素纳米晶须(CNW)含量的CNW/PLA复合纳米纤维膜。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CNW的添加对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不大;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观察分析表明,CNW已成功加入到PLA纤维中,且未发生化学反应。同时利用改良后的振荡烧瓶法测定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抗菌性,结果表明:复合纳米纤维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并随着CNW含量的增加,其抗菌效果趋于显著。  相似文献   

6.
将茶多酚(TP)与聚乳酸(PLA)共混,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PLA/TP复合纳米纤维膜。通过红外光谱(FT-IR)测试、抑菌圈法及流式细胞仪(FACS)对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成分、抗菌性能及抗菌机理进行研究。FT-IR测试结果验证了PLA/TP复合纳米纤维膜中通过价键的结合使两者复合在一起。抗菌测试结果显示:随着TP含量增加,复合纳米膜抗菌性能提高。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宽度分别从3.67cm和3.71cm增加到5.17cm和5.67cm。FACS结果表明:PLA/TP复合纳米纤维膜对比纯PLA纳米纤维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I染色率明显增加,分别从0.78%和1.45%增加到6.47%和9.26%,揭示了PLA/TP复合纳米纤维膜能够破坏菌体细胞膜的完整性,最终导致其死亡。  相似文献   

7.
静电纺壳聚糖/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首次将溶解在1%(体积分数)超低浓度乙酸溶液中的3%(wt,质量分数,下同)壳聚糖(CS)与溶解在去离子水中的11%聚乙烯醇(PVA)溶液进行混合,在20~22kV高压静电场下制备出直径在70~300nm之间、CS含量高达60%,具有均匀结构的CS/PVA纳米纤维膜。通过旋转流变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万能试验机等手段对其混合溶液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S/PVA纳米纤维膜的形貌与CS和PVA的混合比例有关,当CS含量低于60%时,纤维形貌良好,当CS含量高于60%时,纤维中存在有液滴以及纺锤体。另外,CS与PVA之间存在强有力的氢键作用并具有很好的相容性,PVA可以降低壳聚糖的结晶性利于静电纺过程的进行;并且该CS/PVA纳米纤维膜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弹性,随着PVA比例的增加其最大拉伸强度可达到9.98MPa。  相似文献   

8.
以甲酸溶解壳聚糖(CS)、三氯甲烷/乙醇混合溶剂溶解聚乳酸(PLA),两溶液混合后得均质纺丝液,通过静电纺丝制备出CS/PLA复合纳米纤维。采用扫描电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纤维的形态与结构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质量分数1.6%的CS甲酸溶液与质量分数15%的PLA三氯甲烷/乙醇混合溶液(三氯甲烷∶乙醇=1∶1,体积比)等体积混合,电压15 kV,极距15 cm下,可得到均匀的直径为(290±28)nm的CS/PLA复合纳米纤维,且CS和PLA分子间以氢键结合。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轻溢油事件给生态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天然可降解聚乳酸(PLA)和聚己内酯(PCL)为材料,采用静电纺制备不同共混比的PLA/PCL复合纳米纤维膜用于疏水吸油。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表面形貌,并测试不同共混比PLA/PCL纤维膜的直径、拉伸性能、水接触角、吸油倍率和保油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CL添加量的增加,纤维直径减小,断裂强度减小,而纳米纤维膜的断裂伸长率则从原来的72.53%增加到了118.45%,具有良好的韧性;共混后的PLA/PCL纳米纤维膜的水接触角最高可达140.56°,相比纯PLA纳米纤维膜水接触角增加了2.66°,对机油、花生油和菜籽油的最大吸油倍率分别为47.10g/g、41.13g/g和37.93g/g,对机油的保油率最高可达76.16%,具有良好的疏水亲油性能。  相似文献   

10.
微/纳米炭功能材料(如活性炭纤维、纳米碳管、石墨烯、碳点和炭气凝胶)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制备成本低以及生物相容性、物理化学性能和机械性能优异等优点,可以作为抗菌材料和载体赋予伤口敷料强大的杀菌活性,有望提高伤口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基于微/纳米炭材料的高度创新抗菌剂和抗菌敷料,为治疗感染伤口开辟了新的途径,并提出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展望了未来碳基抗菌敷料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以壳聚糖(CS)为保护剂和分散剂,液相还原法制备了水溶性银纳米粒子(Chitosan/Silver Nanoparticles,CS/Ag NPs),并通过化学键负载于商业用脱脂棉表面,制得表面负载CS/Ag NPs的抗菌棉纤维。研究表明硅烷偶联剂是甲苯体积的8%,第一次处理7h,第二次处理10h,可使棉纤维的银负载量达到最大。探讨了抗菌棉纤维对耐药性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氏菌的抗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对上述细菌的抑制率都大于99.8%,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和持久抗菌性。短接触时间内,抗菌棉纤维能够完成吸附菌体和杀灭菌体2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静电纺丝制备肉桂醛/聚乳酸复合纳米纤维膜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溶液饱和法制备了肉桂醛/β-环糊精包合物,将其添加到聚乳酸(PLA)溶液中,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肉桂醛/PLA复合纳米纤维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直径及表面形貌进行观察,通过红外光谱对其做特征官能团分析,同时对其热力学性能、力学性能及抗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肉桂醛/PLA复合纳米纤维膜纤维形态良好,其直径范围在133~177nm。红外光谱显示肉桂醛与PLA属于物理混合;随着肉桂醛/β-环糊精包合物添加量增加,其纤维膜拉伸强度逐渐降低,但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化不显著。纤维膜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都具有抑菌性能,且随着包合物添加量的增加抑菌性逐渐增强,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性最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温和实验条件下制备卤胺季铵盐双活性抗菌剂,考察其抗菌活性并研究其在纤维基包装材料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标定标准曲线,考察双活性抗菌剂及负载该抗菌剂的纤维基包装材料的抗菌活性和再生复用性能。结果 双活性抗菌剂在质量浓度为0.25 g/mL时,15 min内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均达到100%;负载双活性抗菌剂的纤维基包装材料在15 min内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均达到100%;经3次抗菌性能再生后,双活性抗菌剂和纤维基抗菌包装材料的一次杀菌效果仍可达到100%。结论 双活性抗菌剂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与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良好的灭菌作用,负载双活性抗菌剂的纤维基材料的灭菌效果良好,且抗菌性能可多次再生。  相似文献   

14.
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合成了Ag/壳聚糖(CS)复合胶乳, 并制备了 Ag/CS-g-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复合物。研究结果表明, 纳米Ag粒子对CS与MMA的接枝聚合起阻碍作用, 导致接枝率和接枝效率比无Ag粒子存在时有所下降。结构表征显示纳米Ag粒子均匀分散于复合物中。抗菌评价结果表明: Ag/CS和 Ag/CS-g-MMA 复合抗菌剂具有比Ag或CS单一抗菌剂更高效的抗菌性能, Ag/CS-g-MMA 复合物对E.coli、 B.subtilis、 S.aureus和P.aeruginosa四种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6.3%、 97.6%、 93.2%、 95.8%; Ag/CS-g-MMA复合抗菌剂的抗菌性能是纳米Ag粒子与CS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结合壳聚糖(CS)和聚己内酯(PCL)二者的优点, 以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了CS/PCL血管支架。采用SEM和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了该支架的结构和力学性能, 将内皮祖细胞(EPCs)与该支架膜复合培养, 评估了该血管支架维持细胞黏附、 繁殖和分化的能力。SEM结果显示: 通过静电纺丝可以得到多孔、 类似于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直径约400nm的纤维微结构; 当CS与PCL质量比为0.5时, 静电纺丝所制备的CS/PCL血管支架弹性最大形变达到31.64%, 应力-应变曲线显示其弹性变形能力较强; EPCs在CS/PCL血管支架黏附率可达95.1%,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也显示了CS/PCL血管支架利于细胞黏附、 生长。   相似文献   

16.
壳聚糖/聚己内酯-聚乳酸多孔支架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调控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采用相分离方法,以冰醋酸-水为共溶剂配制聚合物溶液,以NaOH溶液为凝固剂,以CS为添加剂制备壳聚糖(CS)/聚己内酯(PCL)-聚乳酸(PLA)三维多孔支架,研究了聚合物质量比对支架结构、形貌、孔隙率、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S和基体存在相互作用,CS有利于形成三维相互贯通的微孔结构,但CS的存在会使基体中各组分的熔点降低。随着PCL和PLA用量比例的改变,孔径范围和微孔形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当PCL∶PLA为2∶4和3∶3时,所制备的支架孔隙率均大于90%,当进一步增大PCL质量比时,孔隙率迅速下降。抗压测试表明,所制备的支架弹性模量为0.8~8.0 MPa。降解性能分析表明,4周以后,当PCL∶PLA为3∶3时,质量损失率最大,达到5.94%。该分析表明采用相分离法,通过调节PCL和PLA的质量比可制备形貌、孔隙率、降解速率和力学性能满足要求的三维多孔支架材料,有望应用在软骨组织工程上。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木薯淀粉(CS)接枝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共聚物(CS-g-St/Ba),并且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以聚己内酯(PCL)为核层,CS-g-St/Ba为壳层的核壳结构纤维膜。分析了核层PCL浓度和流速对纤维形貌的影响,随着核层PCL浓度的增加,珠状纤维逐渐减少,最后形成无珠粒纤维,且纤维的平均直径逐渐增大,随着核层PCL流速的增加,纤维的平均直径先减小后增大;通过对核壳纤维的透射电镜和纤维断面扫描电镜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壳层CS-g-St/Ba和核层PCL;红外光谱分析表明,St和Ba能同时接枝在CS骨架上,核壳纤维膜中同时含有CSg-St/Ba和PCL;核壳结构纤维膜的拉伸强度为1.58MPa,弹性模量为12.63MPa。相对于单轴静电纺CS-g-St/Ba和PCL纤维膜,核壳结构纤维膜的力学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高分子季铵盐型抗菌塑料的制备和抗菌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共价键合方法将高分子季铵盐接枝在纳米SiO2粉体表面,其抗细菌效果与无机载银抗菌剂相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00 mg/L和1500 mg/L.使用抗菌剂母粒化法将其添加到聚乙烯(PE)中制备抗菌塑料,抗菌粉体均匀分散在塑料的外层,平均粒径为200 nm.抗菌塑料对细菌和霉菌的抗菌效果都非常显著,其防霉性能明显优于由无机载银抗菌剂制备的抗菌塑料.抗菌塑料人工老化处理不会使其抗菌效果明显下降,具有良好的抗菌长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己内酯(PCL)/壳聚糖(CS)复合纤维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材料配比、纺丝电压和接收距离对复合纤维形态的影响,利用接触角测试仪研究CS含量对复合纤维膜亲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S的加入,有利于提高PCL/CS混合溶液的成纤能力;随着纺丝电压增加和收集距离减小,复合纤维平均直径减小,且直径分布均匀性提高。与PCL纤维相比,PCL/CS复合纤维亲水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使其有望在组织工程中得到潜在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将预先合成的聚合物PVA-DOPA与PVA共混制备聚合物膜PVA/PVA-DOPA;由于含儿茶酚基的3,4-二羟基苯丙氨酸(DOPA)具有氧化还原活性,可直接利用PVA/PVA-DOPA聚合物还原银纳米粒子并使其负载在PVA/PVA-DOPA膜表面。紫外可见光谱表明,PVA-DOPA与Ag+作用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酚羟基被氧化成醌,在415nm处出现特征吸收峰。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聚合物膜表面Ag纳米粒子的形态;并通过热失重分析计算出PVA/PVA-DOPA/Ag0膜中Ag的负载量。抗菌性研究测试表明制得的聚合物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因而,PVA/PVA-DOPA聚合物膜可用作抗菌性包装材料、涂层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等多种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