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聚丁二酸乙二醇酯/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ES/PBA)共混物,并使用偏光显微镜(PO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手段研究了PES/PBA共混物两种组分的相容性及结晶动力学。相分离形貌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表明,PES/PBA共混物为热力学不相容共混体系。利用Avrami方程分别研究了共混物中两种组分的等温结晶动力学,并计算了相关的结晶动力学参数。PES的结晶速率随着PBA的增加而减小,Avrami指数基本不变;PBA的结晶速率也随着PBA含量的降低而减小,但其结晶机理不受共混比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广角X衍射(WAXD)分析了新型共聚酯PETG的热性能与结晶性能.DSC的研究结果表明: PETG共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CHDM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当EG/CHDM投料比为85/15、80/20和75/25时,共聚酯没有结晶峰和熔融峰,即处于一种完全无定形状态.X-衍射表明,DSC中不能结晶的样品即使经过热处理后仍不能结晶,共聚酯的结晶能力总是随着CHDM含量的增加先降低,经过一个最低点后再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3.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广角X衍射(WAXD)分析了新型共聚酯PETG的热性能与结晶性能.DSC的研究结果表明:PETG共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口IDM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当EG/CHDM投料比为85/15、80/20和75/25时,共聚酯没有结晶峰和熔融峰,即处于一种完全无定形状态.X-衍射表明,DSC中不能结晶的样品即使经过热处理后仍不能结晶,共聚酯的结晶能力总是随着CHDM含量的增加先降低.经过一个最低点后再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聚氨酯(PVDF/PU)共混物,并使用偏光显微镜(PO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研究了共混物的相容性,以及聚氨酯含量对聚偏氟乙烯结晶形貌和结晶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VDF/PU为热力学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系.当PU含量较低时(<50%),PU可提高PVDF的结晶速率,且PVDF组分能够形成结构完整的球晶而PU组分形成分散相;当PU含量占优时(>50%),PU抑制PVDF的结晶,且随着PU含量的增加,PVDF结晶速率逐渐降低,PU组分形成连续相.  相似文献   

5.
以马来酸酐接枝SEBS (MA-SEBS)作相容剂,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碳纳米管(CNTs)复合材料.熔融结晶的UHMWPE/CNT复合材料是将其熔体以20℃/分的速率降温结晶而成.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以不同方式结晶制备的UHMWPE/CNT复合材料的结晶和熔融行为.结果表明UHMWPE/CNT复合材料中UHMWPE相在溶液态结晶比在熔融态结晶形成的晶片厚,因而表现出更高的熔点(Tm)和结晶度(Xc).随着CNTs含量增加,UHMWPE/CNT复合材料中UHMWPE相的结晶温度(Tc)趋于提高.而且MA-SEBS的加入降低了UHMWPE/CNT复合材料中UHMWPE相的Tm 和 Tc. 此外UHMWPE/CNT复合材料中UHMWPE相的结晶速率随CNTs的引入而提高; MA-SEBS起相容剂的作用,改善了CNTs在UHMWPE基体中的分散性,使UHMWPE相的结晶速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制备了低温结晶的聚偏氟乙烯(PVDF)/聚己二酸丁二酯(PBA)共混物薄膜.使用热台原子力显微镜跟踪研究PVDF/PBA共混物薄膜样品的原位熔融过程,从片晶尺度上考察不同的共混比例对相分离形态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PVDF/PBA共混体系在低温下结晶时,PBA组分主要在PVDF的片晶间的区域内分布;共混比例影响两组分都结晶后的片晶排列方式;PBA组分含量较低时,两组分片晶的排列方式主要为"ABABABAB",PBA中等含量时,两组分片晶的排列方式主要为"ABBBABBB";片晶间分相结构对PBA的结晶扩散有抑制作用,PBA组分要充分结晶需要较高的过冷度或者足够长的结晶时间.  相似文献   

7.
聚甲亚胺/MC尼龙6分子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角X射线衍射(WAX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手段研究了聚甲亚胺/MC尼龙6分子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X-射线结果表明聚甲亚胺的加入基本上没有改变基体的晶型,仍以α晶型为主.在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中发现聚甲亚胺加快了基体的结晶速率,尤其是当PAM含量为5%时,半结晶期明显减小.但是几个式样的Avrami指数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备出PA6/PP/PP-g-MAH(聚酰胺6/聚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复合材料,并以PA6/PP/PP-g-MAH为原料,使用化学发泡剂在双螺杆挤出机上制得PA6/PP/PP-g-MAH发泡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研究了PP-g-MAH对PA6/PP/PP-g-MAH中PA6相非等温结晶性能和可发泡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P-g-MAH的加入对PA6相的熔融行为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却使其结晶温度略有下降;PP-g-MAH的加入并没有改变PA6相晶体的成核方式及生长机理,但能使晶体生长速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A6相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始终符合Jeziorny和莫志深模型;PA6/PP/PP-g-MAH发泡材料的发泡倍率和泡孔直径随着PP-g-MAH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其泡孔密度随着PP-g-MAH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实验范围内,当PP-g-MAH含量为5phr时,PA6/PP/PP-g-MAH的可发泡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与ABS共混体系在等温和非等温条件下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PET组分的结晶速率与ABS的含量有关。当ABS含量低于20wt%时,对PET的结晶起阻碍作用;当ABS含量达20wt%时,对PET结晶速率影响很小,但共混物的结晶速率达到极大值,接近于纯PET的结晶速率,且具有一定的结晶度。当ABS含量继续增加,达到30wt%时,结晶速率又明显下降。考察了在190~210℃范围内的等温结晶,以及在5和10deg/min的降温速度下的非等温结晶,发现温度、组成及冷却速度对结晶机理的影响均很小。  相似文献   

10.
废旧聚酯纺织品与SiO_2气凝胶经原位共混并液相增黏后得到改性再生聚酯,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SiO_2气凝胶改性后的再生聚酯进行非等温结晶及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SiO_2气凝胶改性样品的结晶温度低于常规再生聚酯的结晶温度,并随SiO_2气凝胶添加量增加而增加;所有样品相对结晶度-结晶时间(C_t-t)曲线斜率均随降温速率增加而增大,而半结晶时间(t_(1/2))减小;SiO_2气凝胶改性样品结晶速率小于常规再生聚酯样品,随SiO_2气凝胶添加量的增加,样品的t_(1/2)呈现减小趋势;Mo方程能够描述本实验体系的非等温结晶过程;相较于常规再生聚酯样品,SiO_2气凝胶改性再生聚酯样品在特定时间内达到所需相对结晶度需要的降温速率增加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不同组成比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与聚碳酸酯(PC)共混物的结晶行为,测定了共混物在185℃的结晶速度,用X射线衍射方法,结合计算机分峰,分别测定了共混物的结晶度(以下用x_B表示)及共混物中PET组分的结晶度(以下用x_(PET)表示),结果表明:随着共混物中PC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结晶速度先是下降;当PC含量大于40%后,共混物的结晶速度又开始上升,并在50/50组成时达到极大值;而后随着PC含量的进一步增加,结晶速度迅速下降。延长共混时间,共混物的结晶速度下降。x_B随共混物中PC的增加而直线下降。但是x_(PET)的变化与结晶速度的变化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水驻极熔喷生产工艺最佳配比和熔融温度,在熔喷聚丙烯原料(熔融指数为1 200 g/10 min)中混入2%~6%(质量分数)的水驻极母粒,对其熔体流变和结晶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驻极母粒改性聚丙烯共混体系非牛顿指数(n)小于1,为假塑性流体;温度和剪切速率对共混体系表观黏度的影响显著,随着温度和剪切速率增大,共混体系的黏度呈下降趋势,驻极母粒添加含量(质量分数)低于4%时,有助于降低共混体系的表观黏度;共混体系的黏流活化能(ΔEη)随剪切速率增加而减小;而共混体系的ΔEη较纯聚丙烯有所增加,表明加入母粒后共混体系黏度对温度的敏感度增大;DSC结果表明,水驻极母粒加入有助于提高熔喷聚丙烯的结晶速率和结晶度。  相似文献   

13.
油凝胶是一种热可逆的塑性脂肪,其中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含量较低,具有替代传统塑性脂肪的优势。采用棕榈酸单甘酯(MP)与巴西棕榈蜡(CW)混合物作为凝胶剂制备大豆油凝胶,凝胶剂添加量(以油凝胶质量计)为10%,研究二者的比例对油凝胶热性质和结晶动力学的影响。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脉冲核磁共振法(p-NMR)分别分析油凝胶的热性质和结晶动力学特性。DSC数据表明,熔化和结晶过程中的峰值温度和焓变受MP与CW比例的影响,第1次熔化时的峰值温度高于第2次熔化时相应峰的峰值温度;熔化时的峰值温度均高于结晶时相对应的峰值温度;熔化和结晶时,随着CW含量的增加,低温区峰值温度均先降低而后增加,高温区峰值温度则一直增加,熔化焓变和结晶焓变均先降低后增加。采用Gompertz模型对等温结晶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MP与CW比例对结晶平衡时的固体脂肪含量(SFC_(max))、结晶速率(μ)和结晶诱导时间(λ)有很大影响,在相同温度下,随着CW含量的增加,SFC_(max)和μ先减小而后增加,λ则先增加而后减小。  相似文献   

14.
PBA/PMMA制备过程及结构控制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交联聚丙烯酸丁酯(PBA)中的扩散,发现交联PBA吸附MMA达饱和状态的时间随PBA交联密度和温度的增加而缩短.80℃下,饱和状态的时间仅为12~20 min.  相似文献   

15.
通过DSC,TGA,WAXD以及POM等检测方法研究了用共溶剂法制备热致液晶聚酰胺(TLCPa)与尼龙6(PA6)的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和结晶行为。结果表明,随着TLCPa质量分数的增加,PA6/TLCPa30复合材料的起始降解温度较纯PA6提高了近27℃。结晶行为的研究表明,TLCPa的加入降低了结晶速度和结晶度,结晶受到抑制。XRD图谱证实TLCPa进入到PA6的结晶过程,少量TLCPa的加入并不影响PA6的晶体结构,PA6还是以α晶为主。当TLCPa的质量分数达到40%以上时,图谱出现非晶包。用POM观察,晶体边界模糊,晶体形貌有一定程度的细化。  相似文献   

16.
用解偏振光法、差热分析(DTA)及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发现PEY/PS共混物的结晶速度随PS含量增加而降低,但是Avrami指数不受PS含量影响,均在3.5~4.3之间;共混物的DTA冷结晶温度t_C随PS含量增加而升高;共混物中PET组分的结晶度及微晶尺寸均随PS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导致共混物熔点下降。  相似文献   

17.
用熔融挤出拉伸冷却方法制备了聚丙烯/聚苯硫醚原位微纤共混物,研究了其形态、结晶形态、热性能、硬度和动态力学性能。发现PPS在基体中形成良好的微纤形态,并且在共混物中发现有球晶。DSC曲线中可以看出,聚丙烯的熔融温度没有大的变化,PP的起始结晶温度随着PPS含量的增加而提高。PP/PPS共混物的热变形温度随着PPS含量的增加不断提高。硬度测试结果表明,PPS的加入使得共混物的硬度增加。DMA曲线显示当温度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tanδ有最大值;随着温度的升高,PP/PPS共混物的损耗模量不断降低;共混物的储能模量随着温度的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纤维素及纤维素/羧化壳聚糖中空纤维膜的超滤速率、筛分系数、溶质透过性等透析性能,发现随着纤维素浓度的增加,纤维素中空纤维膜的透水速率下降,其筛分性能越来越好;随着羧化壳聚糖含量的增加,纤维素/羧化壳聚糖中空纤维膜的透水速率下降,筛分性能则是当羧化壳聚糖质量分数为30%时为最好,溶质的透过性都是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不断下降的.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3-羟基丁酸与3-羟基戊酸(PHBV)与明胶共混膜的结晶形貌与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在熔体结晶时,PHBV形成环带球晶,随着明胶质量分数的增加环带结构模糊,结晶速率在90℃达到最大值,明胶阻碍了PHBV结晶。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PHBV/明胶共混膜等温结晶时为异相成核,明胶起到了成核作用,结晶过程可以用Avrami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当下电容式非接触传感器制备过程复杂、传感性能不足以及电介质对性能影响不明的难题,将还原氧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rGO@PMMA)分散液与聚丙烯酸正丁酯(PBA)胶乳共混后烘干,制备rGO@PMMA/PBA柔性复合薄膜传感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及紫外光谱仪表征复合粒子表面形貌和rGO的吸附性能,使用电感电容电阻测试仪表(LCR表)探究不同介电性薄膜传感器的非接触传感性能。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GO)吸附到PMMA上出现褶皱表面,经抗坏血酸(Vc)还原后的rGO仍可稳定吸附于PMMA颗粒表面,形成rGO@PMMA复合粒子;当rGO@PMMA/PBA复合膜中复合粒子rGO@PMMA的含量高至10.0%时,rGO@PMMA/PBA复合膜仍然具有柔性;膜的介电常数和导电性随着膜中复合粒子rGO@PMMA填充量的增高不断增大和增强;传感器性能最优时的复合粒子rGO@PMMA填充量为0.20%,此时的传感器具有柔性以及最小的物体感知尺寸和最远的感知距离,并能辨识浅埋沙土下的物体及方位。该研究结果为制备高性能柔性薄膜非接触式电容传感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