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0号高压加热器抽汽口位置对汽轮机热耗率的影响,通过EBSILON软件平台进行建模,利用枚举法得到机组在不同0段抽汽口位置(8~20 MPa)、不同负荷下锅炉给水温度变化时汽轮机热耗率的仿真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到不同负荷工况下汽轮机热耗率的变化规律和汽轮机热耗率降低的0段抽汽口位置范围在8~17.9 MPa之间。  相似文献   

2.
二次再热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热经济性计算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刚  李丽萍  阮涛  石孝民 《汽轮机技术》2005,47(6):425-427,450
以常规热平衡方法和等效热降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建立了既能用于其单位新蒸汽俘功又能用于循环吸热量计算的二次再热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通用计算模型,实例计算结果与常规法完全一致,为此类机组热经济性与局部因素的快速准确定量计算奠定了基础,并可应用于其它任何凝汽式火电机组热力系统。  相似文献   

3.
针对超超临界机组高压加热器(简称高加)汽水两侧压差急剧升高后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降低汽水两侧压差的方法即将主给水泵的位置由高压加热器进口移动到高压加热器的出口,并以某电厂1 000MW超超临界机组为例,对主给水泵位置变化后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主给水泵位置变化后,高加汽水两侧压差大幅度降低到9.5MPa,并且对主给水泵的启动和运行不会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对超超临界机组过热器、再热器喷水减温机理进行了分析,以引进型1 000MW机组为例,运用现行矩阵分析方法,经过严密的数学推导,建立了过热器、再热器减温喷水对机组热经济性影响的计算模型,对过热器和再热器喷水减温系统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得出再热器喷水减温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比过热器喷水减温的影响要大得多.再热器最小喷水减温量的热经济性比过热器允许最大喷水减温量的热经济性还要差,运行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采用再热器喷水减温.  相似文献   

5.
回热级数是影响机组热经济性的重要因素,级数变化引起的给水温度的变化,对机组热经济性也有重要影响。定性分析了回热级数及给水温度变化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并以某1000MW机组为例,定量分析了该机组在不同负荷工况下增设0号高压加热器后的热经济性,分析得出机组热经济性随给水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即存在最佳给水温度,进而确定了0号高压加热器最佳进汽压力,与未增设0号高加时经济性相对比,增设0号高压加热器能显著提高机组在低负荷运行下的热经济性,且负荷越低经济性提高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国外文献提出了一个投资与煤价的参考极限值.并简述了用于超临界机组的不同材料的适用范围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增设低温省煤器作为当前一种可行的节能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大电厂,但其节能效果一直没有准确的计算方法。本文以某660MW机组的全工况仿真系统为平台,研究分析了低温省煤器对系统的影响及其经济性,并将辅机能耗以等效焓增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表明,在660MW、500MW、330MW这3种典型工况下低温省煤器能够降低的发电标准煤耗量分别为1.55 g、1.35 g、1.17 g。因此低温省煤器能够有效降低机组的发电标准煤耗,且在工况越高时,节能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大型超超临界机组增设0号高压加热器的热力系统布置方式,通过实际工程阐述了0号高压加热器的换热面积选取方法,为0号高加的换热面积计算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提出0号高压加热器在运行中的超压风险问题,并针对此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吕智嘉 《能源工程》2011,(2):16-18,36
基于等效热降理论,计算了某电厂660 MW超超临界机组在100%、75%、50%设计负荷工况点的热经济指标;分析了计算结果,可为热力系统优化运行方式及机组热经济性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热力系统经济性分析方法出发,分析探讨超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经济性分析的思路,并对超超临界机组各热力参数对热效率的影响及优化方法作了分析,希望为超超临界机组的热力系统优化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11.
分析当前主流的节流配汽机组宽负荷运行经济性低的原因,参考高压缸分列布置的新型配置方法对机组进行改造,并建立了APROS仿真模型,研究优化后机组适应宽负荷运行的策略。与改造前机组相比,在68.8%THA(切缸工况)热耗率降低151k J/(k W·h),节能效果显著。分别采用热量分析法和■分析法两种方法对优化后系统进行经济性分析,通过调阀开度与综合阀门节流效率的关系以及主汽压力和循环效率的关系,建立了机组对应工况下热耗率的计算模型。对优化后机组进行■分析,整体■损失比原机组减小35MW,■效率提升的部位主要在锅炉、加热器和凝汽器。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二次再热超临界供热机组采用低压缸分缸抽汽供热的特点,利用等效热降理论,进行分析与数学推导,得出了该类型机组抽汽等效热降和抽汽效率的计算方法,形成该类型机组的经济性定量分析数学模型,从而将等效热降理论的应用范围拓展到二次再热供热机组。利用该模型,可以方便、迅速、准确地分析二次再热超临界供热机组热力系统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火电机组的热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进行整个火电机组的能量系统热经济性分析及考察其组元变化的影响,提出了以热经济学和边际成本概念为基础的热经济性分析方法。对复杂能量系统主要以功能划分后形成的组元,考察其组元的输出炯流变化引起整个系统的能耗变化,可以通过边际炯成本、单位炯成本和组元产品的函数来表达,来衡量整个系统所有组元的输出炯流变化对系统外部输入燃料的影响,便于火电机组的运行经济状态动态评估。通过300MW机组主蒸汽参数变化的计算表明:参数变化时将引起系统的煤耗增加,降低了经济性,因而从本质上进行了热经济性的全面综合分析,以优化机组运行,进行性能诊断。图1表2参10  相似文献   

14.
闫顺林  李钊 《锅炉技术》2014,(2):14-17,62
汽轮机通流部分初参数是影响机组热经济性的重要因素。在多元扰动下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热力系统的性质,以某660 MW超临界机组的典型工况为例,分别计算了主汽温扰动、主汽压扰动、再热汽温扰动对机组能效影响的强度系数。通过建立不同扰动下的强度系数变化趋势图,发现各种工况下的扰动与强度系数的变化规律,为机组的实际运行提供帮助,也为机组的节能降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600 MW超临界火电机组采用电动、蒸汽驱动(四段抽汽汽源)、蒸汽驱动(五段抽汽汽源)三种方案驱动锅炉引风机进行不同负荷工况下的热经济性和技术经济性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采用蒸汽驱动引风机方案中,用四段抽汽方案的热经济性高于采用五段抽汽方案。用四段抽汽方案驱动引风机与采用用电驱动引风机方案相比,用四段抽汽方案驱动引风机的热经济性比用电驱动引风机高,而且负荷工况在75%THA下经济效益最佳。采用蒸汽驱动引风机替换用电驱动的引风机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可以降低发电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6.
近年,350MW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技术发展迅速,在中国大陆地区已有约20多台机组投运或正在建设中。与同容量等级的亚临界火力发电机组相比,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热经济性较高,但电厂初投资高。因此,有必要对350MW超临界参数的火力发电机组的技术经济性加以分析。通过对比亚临界参数火力发电机组,比较其技术特点和投资回报。  相似文献   

17.
喷水减温对机组热经济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迎利  严俊杰  何方 《节能》2009,28(9):30-32
针对国产330MW机组,分析了两种运行工况下,过热器、再热器喷水量对其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运行过程中,减温水量过大会影响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减温水量增加相同的条件下,再热器减温水导致机组煤耗率增加值是过热器的10倍多。再热器减温水量过大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远大于过热器。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了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热经济性分析和(火用)分析数学模型,并对某台超超临界1 000MW机组开展了热经济性和(火用)分析,该机组全厂热效率为45.75%,而(火用)效率为44.64%.汽轮机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的(火用)效率分别为94.83%,96.76%和89.82%,均高于其相对内效率.此外,探讨了提高机组节能潜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静  陈海平  姜聪 《汽轮机技术》2007,49(6):461-463
以引进型600MW机组热力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等效焓降法,对蒸汽冷却器的运行热经济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蒸汽冷却器连接位置不同,其经济效果也不同,对现行机组的优化改造提出了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机组效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和分析加热器经济性指标与运行工况的关系、更好地掌握加热器系统特征、提高系统的运行水平是提高机组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关键。运用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等效焓降法和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分析法对加热器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等效焓降理论热力系统热经济性计算的通用矩阵方程能有效克服热经济性矩阵分析方法需要联立其它方程才能求解热力系统最终热经济性指标的缺陷。分析法为评价能量转换的"量"和"质"提供了统一的尺度。综合考虑上述方法,分析加热器系统特征,为准确评价热力系统的热经济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