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宁夏电力行政交换网存在的运维及建设成本高、业务支持能力差及技术体制落后等问题,基于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技术,提出了同省异地市1+1互备的扁平化网络架构、互联互通规划及分层级的接入方式,实现了行政交换核心设备的集中部署及语音、数据、视频融合业务提供能力。结果表明:基于IMS技术建设行政交换网可有效提升系统运行稳定性及多业务提供能力,降低系统运维及生产办公成本,具有接入方式灵活、业务类型多样及便于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IP多媒体子系统是由3GPP标准化组织在R5版本中提出的一个提供IP多媒体业务的体系架构。其显著的特点是基于SIP的会话控制和与接入技术无关性,但难以提供端到端的QoS保证,为此,R6版本做了进一步修正,在IMS中引用了基于策略的QoS管理机制。文章介绍了IMS体系架构和主要的功能实体,分析了IMS系统中基于策略的QoS管理架构,详细描述了IMS会话建立过程中端到端的QoS流程,最后对IMS承载网的QoS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就IP QoS如何进一步支持IMS端到端QoS保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电力调度交换系统使用的传统电路交换技术已无法满足发展智能电网的需求。文章提出杭州地区电力调度软交换系统建设方案。对其中软交换的系统定位、组网方式、IP终端接入模式、呼叫路由组织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并确定使用行政软交换承载网作为该系统的承载网。该方案可为电力调度软交换系统的建设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程控交换设备逐渐淡出市场,电力行业行政交换系统对技术体制有革新要求的现状,提出了省电力公司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组网方案,结合电力系统的运行需求,对IMS的技术特点、网络结构及主要网元、目标网架、典型设备配置进行了论述,采用IMS技术在吉林省电力公司行政交换系统IMS核心网建设工程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IMS是3GPP在R5版本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它叠加在分组交换网络上,是3G系统核心网的一部分,利用全IP网络负责3G系统中的多媒体通信。现有IMS网络在媒体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适用于IMS网络的基于身份密码系统的域间密钥协商协议。通过安全性分析表明,该机制实现IMS跨域通信实体间的双向认证,并为后续媒体流机密传输提供密钥协商功能。同时展望了IM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力系统行政交换网电路交换技术已不能满足通信技术发展要求的情况,结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及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行政交换网现状,提出了网间协议(IP)多媒体子系统(IMS)技术体制,分析了电力系统行政交换网现有技术体制向IMS技术体制演进的主要原则(网络简化、业务连续、灵活接入、资产保护)及业务承载、用户号码迁移和网络互通迁移演进关键策略,实现电路交换和软交换向IMS网络迁移演进方案。  相似文献   

7.
NGN中的软交换与IM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软交换和IP多媒体子系统(IMS)成为下一代网络融合的2个方向,两者都基于IP承载,都具有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根据二者的体系结构与特点,软交换可作为传统电话网的平滑过渡,而IMS在业务的应用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文章介绍了NGN、软交换及IMS等概念,对软交换及IMS做了简单比较,并对网络融合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8.
现有电力行政交换网提供的业务主要以语音交换为主,不能适应电力系统业务IP化发展趋势,加上设备面临大面积老化且厂家逐步停止对固网交换机设备的生产,引起网络及设备维护困难等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电力系统行政交换网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软交换、IMS技术分别从体系架构、技术特点、商用情况、组网方案、对电力系统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提出2种演进路线。旨在为今后电力系统行政交换网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雪  朱骥  程远 《电力信息化》2014,(12):26-29
从分析电力通信系统的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论述了多业务承载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基于LTE网络结构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部署模式,针对电力通信系统的多业务承载需求。提出了一种电力LTE无线系统的多业务承载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为电力多业务承载通信网络的设计提供思路,在未来LTE网络建设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设计IP电话与传统程控交换业务相结合的系统方案,探讨通过IP数据网络(电力系统内网、城域网、Internet网等)环境实现电力企业本地分支机构、异地分支机构、电力用户小区的语音接入、承载和交换;通过探讨现状、整体规划、业务配置、网络安全等,对软交换(VoIP)方案在电力企业应用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1.
提出现有变电站通信业务的需求及传统电路交换系统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的问题,通过分析软交换技术及其优势,设计利用软交换技术建设变电站一体化IP调度系统的方案。一体化IP调度系统改变原有程控交换的方式,采用分组交换的方式,将变电站的语音调度、视频调度、多媒体调度等业务通过一套调度系统实现一体化整合。该系统解决了传统电路交换不能承载多媒体数据业务的问题,实现变电站多媒体数据业务通信,简化网络结构,节省人力和物力投资。  相似文献   

12.
IMS技术在电力系统交换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MS技术是引领未来全IP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发展是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必然结果.文章对IMS技术的概念、组成及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针对IMS技术的现阶段发展状况,分析了电力系统交换网的需求及特点,兼顾其特殊性,提出IMS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方案.此外,通过与传统程控交换技术的对比分析,得出IMS技术在电力系统交换网中的特点及优势.  相似文献   

13.
ASON在上海电力市区城域骨干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力业务的分组化和IP化,采用何种技术和方案构建高效率、高质量、高可靠的承载网络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上海电力城域网建设的实际案例,阐述了建网的原则和步骤,论证了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在电力行业应用的可行性,并通过对现有网络承载业务的评估,证明了该方案相对于传统组网方案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MSTP是一个以传统的SDH光纤传输技术为基础平台,融合IP(无连接分组通信协议)、ATM(异步传输模式)、RPR(弹性分组环)等多种业务处理功能的信息传输技术。在现代电力城域网传输中,它已成为最主要的传送技术之一。1MSTP传输平台随着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电力通信网所承载的传输交换的信息量和各种通信业务不断扩大,IP和  相似文献   

15.
IMS基于SIP协议,实现向各种多媒体终端提供基本语音、点到点视频、点到多点视频、会议业务、即时消息等丰富的多媒体业务。文章基于IMS多业务融合的思路,以IMS统一通信平台业务功能、系统架构为依托,分析IMS智能监控平台控制流程,对IMS统一通信在电力智能监控中的部署和应用提出了构建方案,实现基建现场、无人变电站和营业厅的智能监控,为IMS融合通信业务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青海电力通信交换网的现状,结合IMS技术和软交换技术的特点,对2种技术在青海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提出了青海电力通信网在未来发展中应定位于以传统语音业务为主,以实用为原则充分应用软交换技术提供新的发展空间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电力调度交换网存在的设备老化、稳定性下降、容量不足等问题,在调度交换网的树形结构基础上建设了电力调度VoIP交换系统。通过程控交换与软交换的组网对比,分析了新建调度VoIP系统的技术优越性,为电力调度的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服务质量的需求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时,基于端口镜像技术,对比分析了不同端口镜像模式对新系统录音效果的影响,并总结出最佳的录音配置模式,为今后VoIP系统与录音服务器的组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李胜春 《青海电力》2009,28(3):63-65
加强电力技术标准化管理,建立电力技术标准体系,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青海电力公司结合青海省电力标准化建设的实际,针对电子全文标准体系系统运行时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要求,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基于主从方式的双机热备份的标准体系管理系统。文章详细论述了系统实现所采用的设计平台架构及群集与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前省级电力行政交换网大多采用程控交换设备组网,随着程控交换设备的逐步停产和电力系统业务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急需进行行政交换网升级改造工作。文章分析了软交换与IMS的商用情况,提出了近期省级电力行政交换网改造的技术体制选择建议、改造原则、建设模式、互联互通方案和下级站点典型接入方案。旨在为近期各省/市行政交换网改造提供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现有电力调度程控交换网向新一代智能调度交换系统平滑演进的可行性,提出一种基于软交换架构的调度交换系统,解决了调度软交换与现有调度程控交换网系统互连、双网异机同组的难题,完整实现了现有调度程控交换网的全部功能。新的调度交换系统中基于虚拟桌面的IP智能调度台,无缝接替原有调度台的所有功能。满足电网大运行模式下调度员的业务新需求,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