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RC核心筒是高层混合结构中应用广泛的结构单元体系,为体现构件损伤向结构损伤迁移转化的多尺度效应,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在分析构件耗能权重的基础上,建立了结构单层地震损伤模型;通过对结构单层损伤与整体结构破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位置权重系数与结构单层损伤指数权重系数二者组合的形式作为结构层损伤权重系数,建立了能够反映构件损伤、楼层损伤以及整体结构损伤三者之间迁移演化规律的RC核心筒地震损伤模型,并给出了RC核心筒的损伤状态及相应的损伤指数范围.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建立的地震损伤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核心筒结构的地震损伤演化过程与损伤程度,并反映构件损伤、局部结构损伤以及整体结构损伤三者之间迁移演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轴闰伸与压缩试验观测资料,论述了高强度混凝土的细观损伤机理和以应力与应变全曲线及其特征点相对应参数建立的操作本构模型,提出了拉、压二向应力状态时的本构模型和正交异性损伤本构模型,同时还引入其他学者提出的混凝土三向应力状态各向同性损伤时的本构模型,并提出了高强度混凝土的损伤断裂判据。  相似文献   

3.
建立一种混凝土材料损伤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混凝土材料的损伤分析;以连续损伤力学理率为基础,应用J.Lamaitre的“应等效怀”假说,和“利帕托夫强度”理论作为破坏准则,对混凝土材料的Pfeiffer和Bazant试件在直剪和压剪载荷作用下的损伤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S.E.Swartz和N.M.Taha实验结果作了比较,二得较吻合;证明该损伤模型可以用于混凝土材料的抽伤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引入损伤变量的混凝土结构进行损伤分析.方法结合混凝土规范中混凝土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数据和能量等效假设;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采用损伤模型进行结构分析,新的损伤演化方程中的材料参数值由试验标定;对混凝土试件的单轴拉伸行为和三点弯曲行为进行数值验证.结果提出了新的混凝土分段曲线损伤模型;单轴拉伸梁最大损伤值为0.9329,三点弯曲梁最大损伤值0.989;模型损伤演化结果符合试验趋势.结论较好地描述我国现行混凝土规范中给出的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新的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可以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损伤分析.  相似文献   

5.
6.
文章在考虑材料内部塑性损伤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方法对三维裂纹韧性断裂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研究多孔质材料屈服模型(G-T模型)中参数变化对初始起裂值J_i和J_R阻力曲线的影响,提出了参教q_2:的表达式,修正了G-T模型,使其能够更好地模拟三维韧性断裂过程,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基于轴向拉伸与压缩试验观测资料,论述了高强度混凝土的细观损伤机理和以应力与应变全曲线及其特征点相对应参数建立的损伤本构模型,提出了拉、压二向应力状态时的本构模型和正交异性损伤本构模型,同时还引入其他学者提出的混凝土三向应力状态各向同性损伤时的本构模型,并提出了高强度混凝土的损伤断裂判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于砼力学行为分析并能借助有限元方法易于实施的砼断裂模型。文章还给出了对一些实例的计算分析结果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的计算结果有很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9.
框架结构基准有限元模型的理论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框架结构基准有限元动力分析模型,给出了基于振动试验结果建立钢结构框架基准有限元模型的步骤.首先讨论了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随后介绍了优化算法中的两种基本算法,零阶算法和-阶算法,最后通过一个钢结构框架的实例,验证了基于优化算法建立有限元基准模型的有效性.经振动试验结果验证的框架结构有限元基准模型,反映了框架结构的真实动力行为,可作为该框架结构各种复杂响应分析、健康监测以及损伤识别的基准.  相似文献   

10.
为了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应用到ABAQUS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中,对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参数计算方法及损伤因子的取值范围进行了研究,以1根简支梁受弯试验为例,对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截断处及损伤因子的取值进行标定.为了验证所提模型参数计算方法及取值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选取了2根简支梁和1片剪力墙进行有限...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有限分析方法基础之上构造一种优化数值算法,阐述了该方法的基本理论和构造过程,并对该数值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同时结合两个经典算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克服了有限分析系数中包含级数等计算复杂的缺点,能够消除数值弥散和振荡。  相似文献   

12.
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的断裂损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冻融作用后混凝土的断裂性能及断裂特征,依据GBJ82-85混凝土快速冻融循环试验方法,对24组共72块混凝土试件进行冻融试验.采用四点弯曲试验法分析了300次快速冻融循环条件下水灰比、引气剂对混凝土断裂韧度,断裂能及相对动弹模损失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混凝土形貌分析.结果表明,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的断裂韧度、断裂能及相对动弹模损失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水灰比越大、混凝土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损伤程度越大.引气剂能够大幅度降低由于冻融循环造成的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断裂能损失率与相对动弹模损失率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为混凝土材料定义了一种材料模型:塑性损伤模型,它可以模拟混凝土材料的拉裂和压碎等力学现象,而且使用也较为方便.本文基于能量损失原理,编制相关的计算程序,获得了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提供的混凝土受压和受拉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对应的混凝土损伤因子随应变增长的变化曲线.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损伤因子在钢筋混凝土构件、新型钢管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梁节点和整体结构弹塑性分析中的应用实例.本文的有关论述和方法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的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ABAQUS中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材料参数的设定方法和取值要求,分析讨论了膨胀角、粘性系数等一些重要参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对钢筋混凝土单层单跨框架进行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ABAQUS中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各参数设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各向同性损伤模型,利用有限单元法对混凝土材料损伤破坏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裂缝尖端及附近,试件中心的应力、位移、损伤值的发展变化,力图掌握其损伤发展及裂纹萌生的规律及其产生的相关力学因素、数值计算结果与S.E.SWARTZ和N.M.TAHA的实验结果作了比较,二者比较吻合,初步表明了各向同性损伤模型的有效性和有限元法在研究脆性材料损伤破坏这一领域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在理论推证和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崭新的蠕变损伤强度理论,引入了一个新的强度指标,即材料的极限有效损伤应力强度。实验证明它较之传统强度理论中的屈服极限或强度极限更具有合理性,实验测定结果的稳定性更好。因此,依据该强度理论,可对发生蠕变损伤的耐热钢构件或耐热钢结构的有效使用寿命,作出更加合理的估计。  相似文献   

17.
针对 GNSS数据解算流程和 GPS/BDS/GLONASS多系统网络 RTK定位算法,利用 C#、C++编程 开发 GNSS超快速网络 RTK解算软件,该软件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解算用户三维坐标。以地形复杂、主要为 山区的广西河池为实验对象,选取广西 8个 CORS站作为基准站参与计算,采用超快速解算软件解算 6个 流动站 3天不同观测时长的实测数据,并与 TBC+COSA_GPS软件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流动站观测 时长为 30min以内,超快速软件比 TBC+COSA_GPS软件解算的坐标值与真值符合较好;当流动站观测时 长达到 45min后,超快速软件的解算精度在平面上优于 ±3cm,高程上优于 ±5cm,但 TBC+COSA_GPS软件在各观测时长的解算精度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8.
岩石塑性变形和损伤变量的微观机制都是岩石中微裂纹的萌生和发育,塑性变形与损伤在岩石材料中是同时出现的,它们的演化规律是相互耦合的.本文采用基于塑性应变的损伤变量,定义岩石在破坏过程中塑性应变增量与损伤增量成正比关系,并把极限塑性应变归一于岩石的临界损伤值,建立了岩石塑性应变损伤模型和本构模型.实验曲线与利用所建立的塑性应变损伤模型计算的应力-应变曲线吻合较好,岩石塑性应变损伤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岩石整个加载过程中的损伤与应力、应变的关系.并根据岩石塑性应变损伤模型,分析了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岩石的应力和应变与损伤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利用数值模型对沥青路面相关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对沥青路面数值模型的建立方法及注意细节进行了研究,并基于有限元原理建立了沥青路面动力特性模型,最后通过与理论解、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所建模型的精度.研究表明:所建数值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用于对沥青路面动力特性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基于连续介质热力学与连续介质力学的宏观唯象理论的研究方法,引入俞茂宏相当应力,建立了各向异性损伤的统一弹塑性损伤模型和损伤演变相当应力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材料的拉压异性与中间主应力效应,并将静水应力效应与偏应力效应分开考虑,符合从岩土到金属等各种材料实际,具有很广泛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