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决四川某选冶渣多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采用生物炭固化微生物试验和吸附动力学试验,研究生物炭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多种重金属的修复效果、多种重金属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行为。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与扫描电镜(SEM),探究生物炭基团强化微生物修复重金属的界面机理。结果表明,在厌氧气氛下,硫酸盐还原菌(SBR)和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t. f,pH=5.0)以体积比3∶2混合,接种量为20%,生物炭添加量10%,固化30 d后,选冶渣中铁、锌、铜、铅和铬的生物有效性降低率分别为98.37%、90.32%、90.81%、96.52%和100%,吸附动力学试验表明反应过程是化学反应。傅里叶红外光谱与扫描电镜分析表明,重金属与生物炭表面羟基和羧基等基团反应,以沉淀的形式将Zn、Cu等重金属固化/稳定化,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攀西矿区典型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硫酸盐还原菌为修复微生物,以低分子有机酸为络合剂,开展了化学-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探索,通过测定OD600、FeS生成量、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形态等重要参数,综合研究了化学-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硫酸盐还原菌对镉、铅均有良好的钝化还原效果,对Cd2+、Pb2+的去除率可达94.8%、93.9%;柠檬酸和苹果酸与硫酸盐还原菌更相匹配,其可作为硫酸盐还原菌的良好碳源,亦可作为重金属络合剂;化学-微生物联合修复对土壤重金属镉、铅能起到一定的钝化效果,镉的交换态占比最大降低了60.7%,铅的铁锰结合态最大降低了25.9%,同时有助于土壤肥效的提高.通过本文研究表明,化学-微生物联合修复能够降低土壤重金属活性,对土壤重金属能起到一定的稳定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冀中某铜矿废弃地土壤及优势植物重金属特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野外取样调查法、室内化学分析法、污染评价及富集能力分析等方法,对冀中某铜矿废弃地土样和植物样品的铜、铅、锌、铬、镉和砷6种重金属离子含量进行检测,研究了该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以及优势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该铜矿废弃地土壤铜、砷含量超标,属铜、砷复合污染,其中采矿区铜含量达1 870 mg·g~(-1),超出标准值4.675倍,砷含量达84 mg·kg~(-1),超出标准值2.1倍,土壤重度污染;运矿区和半山腰铜和砷含量表现不同程度的超标,为轻度复合污染;厂区及周边村庄土壤6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为安全状态。9种优势植物中刺儿菜、虎尾草、葎草地下部分对铜和砷离子的富集能力较强,且在铜矿废弃地的长势表现很好,可作为铜、砷离子复合污染土壤的生态恢复植物;狗尾草对铅离子以及野西瓜苗对锌离子的富集能力和转运能力均较强,可作为铜矿区中铅锌重金属离子污染的修复潜力植物;藜、鹅绒藤、益母草、甘菊对不同重金属离子分别表现为抗性或者耐性。本研究可为本区矿山重金属污染与治理提供基础材料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 要:针对韶关某铜硫矿废弃矿区生态环境问题,采用先进的“原位基质改良+微生物菌剂+直接植被”改善土壤修复技术体系,用生态学的思想解决环境问题。实践证明,“原位微生物基质改良+直接植被”土壤修复技术治理酸性土壤和重金属污染效果显著。修复10个月后,矿区土壤pH均值由修复前的2.60上升至7.08,NAG-pH均值由修复前的2.62上升至4.63,土壤产酸潜力由高度产酸变为低度产酸,产酸情况已得到较好改善;土壤铅、锌、铜、镉的有效态分别显著下降了49%、45.8%、67.5%、58.6%,显著降低了土壤铅、锌、铜、镉等重金属元素的溶出,有效地控制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5.
某银矿氰化渣含铜、铅、锌、银、金等多种有价元素,综合回收总体价值高。针对该氰化渣特点,采用铅、铜、锌优先浮选工艺,获得了铅品位和铅回收率分别为50.98%和32.09%的铅精矿、铜品位和铜回收率分别为17.61%和81.49%的铜精矿以及锌品位和锌回收率分别为49.52%和64.11%的锌精矿,金、银在铅、铜、锌精矿产品中得到富集,为该氰化渣综合回收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由采矿、冶炼、加工及废弃物处置等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土壤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影响越显突出。围绕云雾苔草与蜈蚣草超富集植物间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联合修复的运用与实践进行试验探索。结果表明,分别采用云雾苔草、蜈蚣草和两者间种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铅、锌、铜、镉、砷等重金属含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间种方式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种植的效果。采用云雾苔草和蜈蚣草间种方式联合修复重金属土壤,对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修复效果持续有效,土壤中铅、锌、铜、镉、砷的浓度可降低至12.54mg/kg、40.21mg/kg、11.23mg/kg、0.06mg/kg和0.32mg/kg。  相似文献   

7.
某复杂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以黄铜矿、方铅矿和铁闪锌矿为主要的铜矿物、铅矿物和锌矿物。为有效回收其中的铜、铅、锌金属及伴生的金、银,开展了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和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铜铅混浮再分离-锌浮选”的工艺流程,可获得铜品位为19.05%、铜回收率为74.99%的铜精矿;铅品位为69.03%、铅回收率为75.03%的铅精矿;锌品位为47.87%、锌回收率为72.94%的锌精矿。以及金、银总回收率分别为75.45%和76.86%的工艺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回收四川某铜矿浮选尾矿中的铜和锌, 以In-bac为浸矿菌种, 进行微生物浸出。考察了接种量、矿浆浓度、初始Fe2+浓度、浮选药剂(T-207和H-406)等因素对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两阶段微生物浸出工艺, 尾矿中铜、锌浸出效果较好, 第一阶段微生物浸出最佳条件为:接种量10%、矿浆浓度80 g/L、初始Fe2+浓度1.5 g/L, 尾矿中铜离子和锌离子浸出率分别为21.67%和79.67%, 此浸渣再次调浆后, 采用改进型无铁9K培养基, 无接种细菌微生物浸出, 当初始pH值为2.0、矿浆浓度为80 g/L、初始Fe2+浓度为0 g/L, 尾矿中铜浸出率达到36.97%, 锌浸出率为92.37%, 浸出率分别提高了15.30个百分点和12.70个百分点。浮选药剂T-207和H-406均对尾矿微生物浸出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复杂铜精矿氧压浸出综合回收工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呷村铜精矿中铜矿物主要为难浸出的(锑、砷)黝铜矿, 还含有较高的铅、锌、银、砷和锑。针对该矿采用一段氧压浸出综合回收工艺进行处理, 通过条件优化实验确定了氧压浸出的操作条件。扩大验证实验表明Cu、Zn的浸出率分别高达97.10%、89.83%, Pb、Ag转化为矾类和硫化物形式留在浸出渣中, 铜锌与铅银分离彻底。浸出液中的铜、锌分别通过萃取、电积进行回收。浸出渣中的铅、银通过氯盐浸铅、硫脲浸银进行回收。铜萃取率, 铅、银浸出率分别为96%、90%、95%。  相似文献   

10.
赣南某红土镍矿常压酸浸液中含有铁、镁、铜、铅、锌等杂质离子,且这些杂质离子与镍离子分离较困难。采用黄钠铁矾法去除铁离子,达到了99%的去除率;采用硫化钠沉淀法去除铜、铅、锌等重金属离子,达到了90%的去除率;采用氟化钠法去除镁离子,达到了90%的去除率;各作业段镍离子作业损失率分别为15%、12%、5%。  相似文献   

11.
硫酸盐还原菌培养物被用作富集氧化锑矿石和氧化铅矿石的一种硫化物生产者。锑和铅的回收率较之用常规浮选法提高5~10%。硫酸盐还原菌成功地用作硫化物混合精矿中铅和锌、铜和钼分离浮选时的解吸剂和抑制剂。假使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硫酸盐还原菌可能作为高效浮选剂使用。  相似文献   

12.
某金矿的氰化尾渣中主要金属矿物包括可回收的有价金属元素铜、铅、锌。针对该氰化尾渣铜锌分离困难等问题,采用"铜铅混合浮选-铜铅分离-铜铅混选尾矿选锌"流程,在适宜条件下,得到铜品位为24.01%、回收率为90.49%的铜精矿;铅品位为67.80%、回收率为59.67%的铅精矿;锌品位45.93%,回收率为73.07%的锌精矿。  相似文献   

13.
分析赣南某钨矿周边稻田土壤中镉、铅、铬、铜和锌等5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评价矿区表层稻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表层、中层和底层重金属含量水平分布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垂直分布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重金属含量降低,镉和铅含量的空间变化均较大。表层稻田土壤中镉在全部采样点、铜在57%的采样点含量超过国家土壤二级标准,且镉严重超标。表层稻田土壤中重金属地累积指数污染程度强弱顺序为镉铜锌铅≈铬,镉为中度至极重污染,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排序为镉铜铅铬锌,镉为高污染至极高污染,铜、铅、铬和锌危害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4.
凡口窑渣冶炼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昌福 《矿冶》2002,11(3):56-59,62
对于含镓锗较高的凡口窑渣 ,制定了还原硫化熔炼金属化冰铜 -冰铜选矿提取镓锗铁合金粉的冶炼方案 ,并进行了试验室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镓锗回收率指标 ,窑渣中锌和银亦可综合回收。还原硫化熔炼时 ,86%~ 90 %的镓、90 %的锗和 80 %~ 90 %的银进入冰铜 ,而 94%~ 95 %的锌挥发 ;金属化冰铜的磁选 ,有 91%的镓和 96 5 %的锗进入合金粉 ,而银、铜和铅的 85 %以上入非磁产品。镓选冶回收率 87% ,合金含镓 190 0 g/t,富集比 4 75倍 ;锗选冶回收率 95 % ,合金含锗 83 0~ 95 0g/t ,富集比 4 15~ 4 75倍  相似文献   

15.
简胜  杨林 《矿冶工程》2014,34(3):37-39
对云南某高铁氧化铅锌矿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选冶结合新工艺能综合回收铅、锌及铁。采用常规硫化浮选工艺能得到铅品位为50.43%、铅回收率为72.46%的铅精矿; 选铅尾矿采用配煤高温还原-磁选工艺, 能得到铁品位为87%左右、铁回收率在90%左右的金属铁粉, 锌在高温还原过程中的挥发率高达90%左右。该选冶新工艺能为开发利用此类难选氧化铅锌矿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全球环境污染日趋严峻,尤其是铬、砷、铅、汞、镉、锌、铜及镍等重金属污染极为显著。重金属在水体中多以离子态存在,难以生物降解,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因此寻求经济、高效的重金属去除方法刻不容缓。水体中重金属去除的方法主要包括离子交换、混凝沉淀、氧化还原、吸附、膜过滤及电渗析等,其中吸附法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和适应性强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的优选方法之一。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因其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活性位点丰富、可调节性强及热/化学稳定性高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重点综述了MOFs及其复合材料对铬、砷、铅、汞、镉、锌、铜及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性能,分析了MOFs初始浓度、重金属离子浓度、接触时间、pH 值、温度及干扰离子等因素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明确了MOFs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机理。其主要作用机理为吸附、沉淀及氧化还原,其中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主要包括静电引力、扩散作用和范德华力,化学吸附主要包括开放金属位点/配位作用、酸碱作用及氢键作用,而沉淀或者氧化还原伴随在吸附过程中。此外,对今后MOFs材料在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的研究方向及潜在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MOFs材料在环境污染修复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某铜铅锌矿工艺矿物学及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冶》2015,(4)
某铜铅锌矿具有矿石嵌布关系复杂、嵌布粒度不均匀的特点,属于难选的复杂多金属硫化矿。该矿石中主要的回收对象为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其铜、铅、锌的品位分别为0.20%、0.78%和1.64%。通过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全面地了解了该铜铅锌矿的矿石性质。最终确定采用"铜铅部分混合浮选—选铜铅尾矿活化选锌"的原则工艺流程。获得了含铜6.01%,回收率为77.54%,含铅21.26%,回收率达到88.85%的铜铅精矿;及含锌44.27%,回收率达到74.75%的锌精矿。金、银大部分富集在铜铅精矿中。含金、银分别为37.27 g/t、1539.50 g/t,较好地实现了铜、铅、锌、金、银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18.
基于功能互补原则,采用“自下而上”的配菌法,将硝酸盐还原菌(NRB)、硫酸盐还原菌(SRB)及异化铁还原菌(FeRB)等比例混合,构建人工菌群并探讨其修复铀(U)污染地下水的效果与作用机制。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pH 7.2、25 ℃、U(VI) 初始浓度为20.0 mg /L的铀污染地下水中,人工菌群对溶液中U(VI)的去除率比单菌提高了20 %~35 %。人工菌群的固铀过程分为三阶段:首先微生物将溶液中的U(VI)吸附固定于菌体表面,同时NRB将NO3-还原,为U(VI)的还原创造有利条件;然后SRB、FeRB同步还原U(VI)、SO42-;最后FeRB等微生物促进非结晶态U(IV)转化为UO2,提高了还原产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邱廷省  解志锋  黄雄  钟建峰  余雄 《矿冶》2015,24(4):89-93
某含铜铅锌矿具有矿石嵌布关系复杂、嵌布粒度不均匀的特点,属于难选的复杂多金属硫化矿。该矿石中主要的回收对象为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其铜、铅、锌的品位分别为0.20 %、0.78 %和1.64 %。通过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全面地了解了该铜铅锌矿的矿石性质。最终确定采用“铜铅部分混合浮选-选铜铅尾矿活化选锌”的原则工艺流程。获得了含铜6.01 %,回收率为77.54 %,含铅21.26 %,回收率达到88.85 %铜铅精矿;锌精矿含锌44.27 %,回收率达到74.75 %。贵价金属金、银大部分富集在铜铅精矿中。含金、银分别为37.27 g/t、1 539.50 g/t的选别指标。较好的实现了铜、铅、锌、金、银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20.
传统选冶提铜工艺因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和资源利用率低等缺点制约其难于处理低品位硫化铜矿,生物浸出技术是处理低品位硫化铜矿的有效方法,对提高我国铜资源开发利用率、缓解我国优质铜矿供需矛盾突出和提升铜矿资源的服务保障年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生物提铜萃余液对某低品位次生硫化铜矿柱浸180d,尾渣铜品位由0.23%降低至0.064%,铜浸出率为72.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