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乳化剂的HLB值对搅打稀奶油搅打性能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点研究了乳化剂的HLB值对搅打稀奶油的脂肪部分附聚率与搅打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HLB值乳化剂在促进脂肪球的部分附聚的能力比低HLB值乳化剂强.HLB值低于6时,则部分附聚速度缓慢且部分附聚率低于50%,形成的泡沫结构稳定性差;乳化剂的HLB值在6~8之间,部分附聚速度适中,能够获得60%左右的脂肪部分附聚率和形成较理想的泡沫结构;HLB值大于9时,部分附聚速度过快且部分附聚率高于80%,形成的泡沫结构粗糙且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2.
乳化剂用量对搅打稀奶油搅打性能和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乳化剂用量对搅打稀奶油的乳浊液粒度分布、脂肪球部分聚结、液相蛋白浓度、感官品质和泡沫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乳浊液冷却及解冻后脂肪球粒径随乳化剂用量增加而减小,随着乳化剂用量增加,脂肪部分聚结速度和液相蛋白质浓度增加速度加快,搅打起泡率和感官品质以乳化剂用量为0.60%时最好,搅打稀奶油稳定时间随乳化剂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当乳化剂用量为0.60%时,稳定时间达到最大2.4h。综合考虑,当乳化剂HLB值为7,乳化剂用量为0.60%时,搅打稀奶油搅打性能和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油脂用量对搅打稀奶油的粒度分布、脂肪部分聚结、液相蛋白质浓度、搅打起泡率、质构特性、感官品质和稳定时间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油脂用量增加,冷却后乳浊液脂肪球粒径增大;搅打过程中脂肪部分聚结速度和脂肪球粒径d4,3均随油脂用量增加而增大,且脂肪部分聚结率与脂肪球粒径d4,3有很好的相关性;液相蛋白质浓度和搅打起泡率降低;搅打稀奶油的质构特性值增加;稳定时间呈先增后减趋势,当油脂用量为23%时,搅打稀奶油的稳定时间最长达到2.7h;搅打稀奶油的感官品质以油脂用量为20%最好,综合考虑,油脂最佳用量范围是20%-23%。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加工工艺条件对稀奶油搅打特性的影响。以搅打特性指标为评价依据,采用正交试验研究稀奶油加工工艺,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均质温度55℃,均质压力8 MPa,杀菌温度120℃,杀菌时间4 s。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产品的打发率、硬度和黏度分别为119%、306 g和419 m Pa·s,具有较高的打发率和硬度。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大豆油体为原料,探究了不同乳化剂(大豆皂苷、大豆卵磷脂、大豆多糖、吐温80)对大豆基搅打稀奶油的粒径分布、粘度、乳状液稳定性、搅打起泡率、泡沫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乳化剂对大豆基搅打奶油的乳状液特性和搅打特性有一定影响。添加吐温80的大豆基搅打稀奶油有较小的粒径分布,ζ-电位为-30.3 mV,粘度比加其他大豆乳化剂的小,而且搅打起泡性最高,达到112.4%,但是泡沫稳定性只有2.1%。添加大豆乳化剂的大豆基搅打稀奶油具有类似的乳状液特性,但是添加大豆卵磷脂的大豆基搅打稀奶油比其他两种大豆乳化剂具有更高的膨胀率(134.5%),而添加大豆多糖的大豆基搅打稀奶油具有更好的泡沫稳定性(1.2%)。  相似文献   

6.
乳蛋白对搅打稀奶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研究了不同的乳蛋白用量和种类对搅打稀奶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乳蛋白的用量增加对搅打稀奶油的泡沫稳定性、泡沫强度、脱水收缩等都有较明显的改善;但使搅打稀奶油的油腻感加重,入口即化感变差,对搅打稀奶油的膨胀率和搅打时间的较小。乳蛋白的用量在1.0%左右,搅打稀奶油综合指标较好。在乳蛋白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酪蛋白的用量增加使搅打稀奶油的持水性变好,泡沫的硬挺性和稳定性有较明显的增加,但入口即化感变差,膨胀率降低;乳清蛋白用量增加使搅打稀奶油的入口即化感变好,光泽度变好,细腻度也有变好,油腻感减轻,但使搅打稀奶油泡沫硬挺性和泡沫稳定性、脱水收缩变差,搅打时间延长。结果表明,酪蛋白酪乳清蛋白的比例为2∶1时,搅打稀奶油综合指标较好。  相似文献   

7.
以新鲜稀奶油为主要原料,考察了不同的均质压力对UHT搅打稀奶油的脂肪球粒径、流变学特性、搅打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UHT搅打稀奶油最适均质压力范围为3~5 MPa;随着均质压力的增大(1~9 MPa),脂肪球粒径减小,但打发成型所需时间增加;在α=0.01水平上,粒径与搅打时间、起泡率显著相关;在α=0.05水平上搅打时间与起泡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大豆蛋白与酪蛋白不同配比对搅打稀奶油乳浊液的表观粘度及搅打过程中的液相蛋白浓度、脂肪部分聚结、搅打起泡率的变化和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大豆蛋白比例的增大能增加界面膜的粘弹性,抑制脂肪球的部分聚结,提高泡沫结构的稳定性,当大豆蛋白与酪蛋白比例为4∶1时,搅打稀奶油可以获得最佳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以稀奶油为原料,通过测定稀奶油的加工性质和微观结构,考察了25℃下,300 MPa和600 MPa的压力处理10 min对稀奶油加工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后会改变稀奶油乳状液的体系结构,粒径和光学显微镜测定发现脂肪球的粒径分布和附聚程度发生了改变,表现为超高压处理后稀奶油的打发时间由3.5 min缩短至2.5 min,且300 MPa处理后稀奶油的膨胀倍数显著增加(P0.05)。在4℃下保藏40 d后,与对照样品相比,超高压处理的稀奶油仍能保持较好的打发性质。  相似文献   

10.
瓜尔豆胶对搅打稀奶油的搅打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瓜尔豆胶对搅打稀奶油乳状液的表观黏度、脂肪球粒度、脂肪球界面蛋白浓度、脂肪球部分聚结率、泡沫硬度和搅打起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瓜尔豆胶对搅打稀奶油乳状液的表观黏度影响非常显著;瓜尔豆胶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得解冻后的乳状液粒径变大;瓜尔豆胶的质量分数越高,脂肪球部分聚结速度越快,泡沫硬度也越大;搅打起泡率随着瓜尔豆胶质量分数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不同种类的油脂在植脂鲜奶油搅打过程中脂肪球的部分附聚、搅打时间、搅打起泡率和泡沫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油脂对搅打性能的影响与其熔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质是油脂在常温下的固体脂肪指数决定了脂肪球能否发生部分聚结与聚结的程度,熔点为35~43℃的部分氢化植物油的聚结率接近60%,可以达到最佳的部分聚结率,能够形成稳定的泡沫结构;熔点为47~53℃的部分氢化植物油的聚结率超过70%,容易产生过度的部分聚结,形成结构粗糙的泡沫;天然奶油的部分聚结率低于10%;大豆油或者极度氢化油不能发生脂肪球的部分聚结,不能形成稳定的泡沫结构。  相似文献   

12.
以无盐黄油和脱脂乳为原料制备黄油基搅打稀奶油,采用二次均质工艺,研究了一次均质压力(二次均质压力不变)对黄油基搅打稀奶油的粒径、脂肪部分聚结率、流变学特性、搅打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油基搅打稀奶油的一次均质压力在10.0~15.0 MPa时,随着均质压力的增大,脂肪球粒径D4,3由1.85 μm逐渐减小到1.57 μm,且在15.0 MPa时脂肪球粒径D4,3达到最小为1.57 μm;黄油基搅打稀奶油的脂肪部分聚结率随着一次均质压力的增大逐渐增大,由13.74%增大到17.53%;搅打时间随着均质压力的增大逐渐由314 s减小到265 s且一次均质压力在15.0 MPa时搅打时间最少为265 s;泡沫稳定性由78.09%逐渐增加到87.26%,且泡沫稳定性在15.0 MPa时泡沫稳定性达到最大87.26%。因此将黄油基搅打稀奶油的一次均质压力控制在10.0~15.0 MPa范围内较适宜。  相似文献   

13.
王彤  林露  严维凌  欧杰  陈敏 《食品科学》2014,35(23):210-214
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搅打奶油中的生长以及产毒特性。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初始接种量的产A型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接种到奶油中并搅打成型,低接种量控制在2~3(lg(CFU/g)),高接种量控制在4(lg(CFU/g))以上。定时测量不同贮存温度条件下奶油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总数以及产毒状况。结果:36 ℃条件下生长速率最快,其他温度条件下依次降低;低初接种量水平下,只有36 ℃条件下于27 h检测到产生毒素,其他温度条件下未检测到毒素产生;高初接种量水平条件下,在36 ℃于12 h、25 ℃于24 h、15 ℃于66 h检测到产生毒素,5 ℃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既不生长,又不产毒。结论: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速率随之升高,产肠毒素的时间也随之缩短,高初始接种量水平肠毒素产生的时间短于低初始接种量水平,肠毒素的产生时间为一般在对数期的中后期,此时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总数≥6(lg(CFU/g))。  相似文献   

14.
重组稀奶油与生鲜稀奶油相比拥有成本低廉、生产批次间一致性高、搅打后泡沫保型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咖啡、茶饮等行业中。但因其生产配料众多、工艺复杂、对静态稳定性与搅打特性要求高,目前市场严重依赖进口,对国内乳制品生产企业提出了很高的挑战。首先介绍了重组稀奶油在储藏期间发生静态失稳现象的机理,包括初始稳定阶段、析水阶段与脂肪球聚结上浮阶段,探讨了各阶段失稳速率与失稳程度的影响因素,阐述了储藏期间脂肪球以及乳化剂等其他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对重组稀奶油稳定性的影响。其次,探讨了重组稀奶油在搅打时发生部分聚结而起泡的过程与再次稳定过程的机理,阐述了固体脂肪含量、脂肪结晶特征与乳化剂组分对脂肪球部分聚结的影响,旨在为国内企业重组稀奶油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运用SAS的Two—Level设计从影响植脂奶油搅打特性的几个因素中选出3个主要因素:酪蛋白酸钠、植物油和Span60。运用Box-Behnken设计的响应面分析法对三者进行了优化,以确定主要因素的最佳水平。优化分析表明:在酪蛋白酸钠2.05%,植物油25.1%,Span60 0.43%时植脂奶油的打发率达到最大值332%。  相似文献   

16.
周绪霞  戚雅楠  丁玉庭 《食品科学》2018,39(12):276-282
在分析油脂用量对黄油-代可可脂基奶油品质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油脂用量、黄油-代可可脂质量比和均质压力对奶油搅打性能、质构特性、脂肪球部分聚结率、结晶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脂用量30%、黄油-代可可脂质量比2∶3、均质压力60?MPa的条件下,能保证脂肪部分聚结的发生,并保持搅打稀奶油较好的感官特性、起泡性和结晶特性。60?MPa的均质压力保证了体系的稳定性,使大量游离脂肪球产生从而促进脂肪部分聚结。晶型形成分析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原料乳浊液X-射线衍射峰峰形由较宽、较尖锐变为峰形适中均匀,适宜搅打稀奶油的β’晶型晶体明显增多,搅打稀奶油乳浊液在低温条件下发生脂肪结晶,表现为脂肪晶体尺寸增大。  相似文献   

17.
李扬  李妍  李栋  王诗然  张列兵 《食品科学》2022,43(15):327-335
搅打稀奶油是一类可搅打起泡的水包油乳液。作为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搅打稀奶油可作为呈味物质赋予食品良好的感官特性,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首先介绍搅打稀奶油贮藏期内常见的失稳作用,包括乳析、聚集、聚结、部分聚结及奥氏熟化,并阐述界面特性及脂肪球间的交互作如何影响搅打稀奶油的稳定性;其次介绍搅打稀奶油的搅打过程,阐述结晶特性、界面特性和液相蛋白特性如何影响搅打特性。本文可为搅打稀奶油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