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承钢高炉通过配加部分品位高、FeO低、冶金性能好的首钢烧结矿、球团矿、弥补了自产人造富矿量的不足,起到了增铁降耗的作用,有利于高炉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柳钢高炉进入1977年来以来,采取以精料为基础,逐步实行小高压操作以及加强对高炉炉况管理等措施来强化冶炼,1997年上半年,冶炼强度由1996年的1.227t/m^3.d提高到1.333t/m^3.d,高炉利用系数由1.822t/m ^3.d提高到2.244t/m^3.d。入炉焦比由624kg/tFe降低到533kg/tFe。  相似文献   

3.
郭深 《江西冶金》1998,18(4):5-7,19
新钢公司现有3座生铁高炉,其中4号高炉公称容量300m3,6号高炉公称容量600m3。长期以来,由于进厂原燃料质量不高,内部管理不严,影响了烧结矿和焦炭质量以及炼铁生产水平,技术经济指标与全国同类型高炉相比差距较大。为了挖掘潜力,提高产量,自1998...  相似文献   

4.
5.
6.
李湘凡 《炼铁》2002,21(1):46-47
南钢5号高炉(350 m~3)设有14个风口,2个渣口,1个铁口,采用了许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热风炉采用管式预热器对煤气和助燃空气进行预热,大幅度提高风温。由  相似文献   

7.
赵伟 《炼铁》2001,20(3):39-41
南钢3号高炉大修扩容后,通过采取改善原燃料条件,增加风量、维持适宜的鼓风动能、扩大矿批、提高风温、进行富氧大喷煤等措施,高炉冶炼不断强化,2000年1-7月份利用系数达到2.831。  相似文献   

8.
刘昕  黄荣宪 《炼铁》1999,18(1):53-54
1995年11月,苏钢2号高炉由原来的84m~3扩容改造为现在的94m~3,开炉投产后顺行状况一直较好。由于苏钢入炉料品位不高,保持在51%左右,加上传统操作思想的束缚,高炉利用系数一直徘徊在2.200。从1997年开始,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刘治怡  周志坚 《炼铁》1998,17(3):41-42
广钢4号高炉(350m~3)自1994年3月扩容大修投产以来,利用系数一直在2.1~2.2徘徊。1997年,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管理措施,利用系数终于突破了2.4的攻关目标,达到2.406,焦比下降到594kg/t,产量增幅达9.01%,高炉其他技术经济指标也有  相似文献   

10.
安钢集团水冶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十年来,通过优化炉料结构和工艺改造,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生产管理,使高炉的冶炼强度大幅度提高,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12.
杜良和  程勇  彭志坚 《炼铁》2001,20(3):41-42
1 概况 信钢现有高炉4座,总容积480m~3。高炉所用原燃料如下:焦炭全部靠外购,含铁原料由机烧结矿、土烧结矿、外购球团矿和少量生矿组成,高炉熟料率达90%,入炉原料的成分和炉料结构见表1和表2。由于铁前系统不配套制约了炼铁的发展,1997年高炉利  相似文献   

13.
14.
刘昕  朱荣海 《江苏冶金》2000,28(2):20-24
根据苏钢近几年提高冶强的实践和国内高炉生产状况,对精料、长寿、炉内操作等10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剖析,确保高炉强化冶炼,获得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胡仁云  钱敏 《江苏冶金》2003,31(6):10-11
对马钢2500M^3高炉用焦炭的冷态、热态性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焦炭对高炉生产的理论知识,阐述了马钢焦炭对马钢2500m^2高炉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新兴铸管3号高炉强化冶炼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 《炼铁》2001,20(6):33-35
新兴铸管炼铁分厂3号高炉自1996年12月大修扩容到350m~3以来,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保持良好,但是到2000年底3号高炉的入炉焦比仍然在410 kg/t以上,利用系数未超过3.0。2001年初,因有1座高炉进入大修扩容准备阶段,为了满足下道工序的需  相似文献   

18.
唐志宏  张兴华 《钢铁》1998,33(8):9-12
柳钢高炉采用精料和小高压操作,同时加强了操作管理,使高炉利用系数在较短的时间里提高0.504t/(m^3.d)焦比降低96kg/t。  相似文献   

19.
20.
贾国利  权长海  刘文平 《炼铁》2002,21(3):42-43
北龙炼铁公司(原北台钢铁厂)3号高炉于1997年4月大修后投产。近年来,随着操作水平的提高、原燃料条件的改善以及先进设备的使用,高炉生产有了较大的改善。高炉利用系数大幅度提高,焦比大幅度降低,特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