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芡技艺谈     
发芡,又称“包尾油”.是较常用的烹调技法之一.所谓发芡,就是在烹制带芡汁的菜肴时,在勾芡之后,加入适量的动植物油,使芡汁胀发起来,以使成菜达到色泽艳丽、润滑光亮的一种烹调技法.  相似文献   

2.
柒画 《烹调知识》2005,(8):46-46
一般来说,芡汁的厚薄主要应根据不同的烹调方法、不同菜肴的特点灵活掌握。厚芡:厚芡就是勾芡后菜肴的卤汁较稠,按其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包芡和糊芡两种。包芡:粉汁最稠,其作用是使稠汁全部包到原料上去,多用于爆、炒方法,例如:“油爆双脆”、“炒腰花”、“咕噜肉”、“鱼香肉丝”等都勾厚芡。这些菜肴在吃完以后,盘中几乎见不着卤汁。糊芡:粉汁比包芡略稀,其作用是使菜肴的汤汁成薄糊状,达到汤菜融合、口味浓厚而柔滑的要求,多用于烩菜,如“炒鳝糊”、“肉丝烂糊”等。这类菜肴如不勾芡,则汤菜分离,口味淡薄。薄芡:勾芡后菜肴的卤汁较为稀…  相似文献   

3.
芡汁与勾芡     
芡汁是芡与汁的混合.所谓芡,就是用水把淀粉(氵解)开的白色粉浆,也称水淀粉;汁是根据烹制菜肴调味的需要,由各种调味品和汤(或水)和匀而成.把水淀粉和调味品调和在一起,即是芡汁.按芡计含水分的多少,又分为波芡和薄芡.  相似文献   

4.
浅谈自来芡     
自来芡又称"自来芡烧",它是指原料经过较长时间的焖烧后,自然收成黏稠似胶状的味汁,并紧紧包裹住原料,咸菜不用勾芡而达到了勾芡的效果.一般说来,焖烧类菜肴成熟后,往往要用淀粉勾芡,使味汁稠浓,以增加其附着力,使菜肴色泽光亮.不过,勾过芡的菜肴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口感粉腻,掩盖了菜肴的本味,冷后容易结团.而用自来芡则完全避免了这些不足,并且还更入味,尤其是菜肴冷却后色泽依然鲜亮诱人.  相似文献   

5.
华扬 《烹调知识》2007,(3):54-54
一般来说,芡汁的厚薄主要应根据不同的烹调方法、不同菜肴的特点灵活掌握。厚芡:厚芡就是勾芡后菜肴卤汁较稠,按其性质不同又可分为包芡和糊芡两种。(1)包芡:粉汁最稠,其作用是使稠汁全部包到原料上去,多用于爆、炒方法,例如“:油爆双脆”“、炒腰花”“、咕老肉”“、鱼香肉丝”等都勾厚芡。这类菜肴在吃完以后,盘中几乎见不到卤汁。(2)糊芡:粉汁比包芡略稀,其作用是使菜肴的汤汁成为薄糊状,达到汤菜融合、口味浓厚而柔滑的要求,多用于烩菜,如“炒鳝糊”“、肉丝烂糊”等。这类菜肴如不勾芡,则汤菜分离,口味淡薄。薄芡:勾芡后菜肴的卤汁较…  相似文献   

6.
包芡,是指菜肴制作过程中,一边加温,一边往菜肴的汤水里注入水淀粉,最终使淀粉熟化而包裹于原料表面。用于包芡的水淀粉一般都比较稠,成菜也是见油不见汁,这种勾芡的方法多用于爆炒类菜肴。  相似文献   

7.
郑国伟 《烹调知识》2005,(11):49-49
勾芡就是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水淀粉淋入锅内使卤汁稠浓,增加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的一种方法。如果你注意以下要点,就会把芡勾好了。  相似文献   

8.
糖醋里脊、糖醋脆皮鱼、鱼香八块鸡、茄汁鱼花等,都是酥炸挂汁菜。这些菜品中所用芡汁均为浓芡。制好的浓芡较粘稠,油芡交融,成菜后要求芡汁完全裹附在原料上,食用后菜完汁净。应该说勾好浓芡汁是制作酥炸挂汁菜肴的技术关键。这里,笔者就如何勾制浓芡汁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一.选择芡粉勾浓芡汁时,宜选用土豆淀粉、红薯粉一类的块根植物淀粉,而不宜选用玉米淀粉、小麦淀粉等地面作物制成的淀粉。用块根植物淀粉比用地面作物淀粉勾出的芡汁,在粘度和透明度的效果上,都要好得多,这恰好符合酥炸挂汁菜要求芡汁须粘稠发亮的成菜标准。二.勾芡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勾芡勾芡又称上芡、挂芡、着芡、打芡、抓汁、着腻、勾糊等,各地称谓不一。过去勾芙所用的原料叫着“芡”。它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又叫芡实,俗称“鸡未头”,属睡莲科。最早勾芡就用“芡实”磨制而成的粉,加入适量的水和调味品,对成芡汁。但是,这种原料产量有限,随后人们逐渐以豌豆淀粉、红薯淀粉、绿豆淀粉、马铃薯淀粉和荸荠淀粉等来代替。目前,虽然很少用芡粉了,却仍然保留了这个名称。勾芡从概念上来讲,就是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林火锅内,使汤汁浓稠,增加汤计对原料附着力的一种方法。勾发是烹制菜肴的…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引进芡欧鼠尾草作为新种质,组培脱毒后收种,通过连续3年的引种驯化,芡欧鼠尾草在湖南地区能顺利完成其生育期.为了解引种对其种子和营养器官中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的影响,对芡欧鼠尾草原种种子、引种第1代种子、引种第2代种子及各生长期茎叶干物质中脂肪酸按GB/T 17377-1998标准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引种到我国的芡欧鼠尾草种子中亚麻酸含量高达195.39g/kg,占总脂质的60%以上,与原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是一种极有潜力的绿色食品原料;检测还发现其茎叶干物质中含亚麻酸达6.38g/kg,即该品种还可开发为新型动物饲料,以获得富含DHA的动物制品.  相似文献   

11.
芡欧鼠尾草(Salvia hispanica L.)含有脂肪酸、酚酸、黄酮类等化学成分,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具有调节血脂、血糖、血压,抗氧化等药理活性,是一种营养保健,食用历史悠久的绿色食品原料。对芡欧鼠尾草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活性功能研究、毒理学评价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芡欧鼠尾草相关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扒菜的技法,就是将经过熟处理后的原料,通过改刀成形,放勺内,加调味品和汤水,运用适当的火候,经拢芡,最后大翻勺以保持菜肴的基本原形出勺装盘.它的特  相似文献   

13.
影响菜肴勾芡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勾芡是我国烹调中的一种基本技法.在我国各个菜系中均有广泛应用.勾芡的好坏对菜肴的鲜美入味,原料与汤汁的相互融合.以及菜肴在视觉上的美感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勾芡的实质是利用淀粉受热吸水膨胀致使淀粉发生糊化的原理.在整个勾芡过程中,淀粉是主要因素.但这个主要因素发挥的好坏,一定程度上还受着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现将影响淀粉勾芡的几种主要因素分述如下:一、温度烹饪中常用的芡汁有二种:一种是水淀粉或称单纯的粉汁,它是用淀粉和冷水调成的.另一种是淀粉加调味料调拌而成,也称“对汁”.烹调时这二种芡汁下锅后,锅内菜肴的温度会有所降低,这就使得芡汁中的淀粉要达到完全糊化必须经过一段加热升温的过程.淀粉在锅内达到糊化时的温度称为糊化温度.对于同一种淀粉来说,淀粉颗粒的大  相似文献   

14.
爆是烹调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分有芡与无芡二大类,有芡的爆法有油爆;无芡的爆法有酱爆、葱爆、芫爆、汤爆四种.有芡的爆菜根据原料的不同、质地有的滑软,有的脆嫩,芡硬汁稠,呈立汁状;无芡的菜肴则是质地脆嫩,入口清爽.除汤爆外其他的爆法都要求旺火热锅、操作迅速、加热时  相似文献   

15.
粤菜肴加入芡液的过程,称作勾芡,广东行内俗称“打芡”。 勾芡是粤菜烹调中保证菜肴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粤菜色泽鲜艳,造型美观,引人入胜,一是因为选料广泛、新鲜,而且强调菜肴中原料色彩的搭配;二是多数菜肴都必须进行勾芡,运用了各种不同颜色的芡液,为菜肴增添异彩。这时,芡液中淀粉受热糊化变粘,产生特殊的光泽,由于光的反射作用,勾芡后菜肴中各种物料的色泽更加鲜明。与此同时,芡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采集于江苏9个不同地区的芡茎进行检测,对其氨基酸组分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不同产地样品的氨基酸含量有较大差异,芡茎中总氨基酸平均值为5.19g/100g,含有17种氨基酸,包含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必需氨基酸比例比较均衡,符合WHO/FAO的推荐标准。因此,芡茎是一种氨基酸含量丰富的水生蔬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芡茎多糖脱蛋白最优工艺。方法:以芡茎多糖蛋白脱除率和多糖损失率为指标,考察沙维积(Sevag)法、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法、木瓜蛋白酶法、木瓜蛋白酶-TCA法4种方法对芡茎多糖脱蛋白的效果,从而筛选得木瓜蛋白酶-TCA法为较优方法。利用响应面法对木瓜蛋白酶法脱蛋白工艺进行优化,并将最优工艺与TCA法结合处理1次。结果:木瓜蛋白酶-TCA法最优工艺为加酶量580 U·mL-1,酶解温度30 ℃,酶解时间2.0 h,pH7.0,TCA体积分数8.0%,在此条件下,芡茎多糖蛋白脱除率为85.1%,多糖损失率为16.3%。结论:木瓜蛋白酶-TCA法是一种较优的芡茎多糖脱蛋白方法。  相似文献   

18.
芡汁,行业中通常指菜肴勾芡。它是在菜肴接近成熟时或成熟后使用的原料,淋入或浇上一定量的芡汁,使菜肴挂上黏稠的芡,达到滋味鲜美的一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包芡一般用于爆炒方法烹调的菜肴。粉汁最稠,目的是使芡汁全包到原料上,如鱼香肉丝、炒腰花等都是用包芡,吃完菜后,盘底基本不留卤汁。糊交一般用于熘、滑、焖、烩方法烹制的菜肴。粉汁比包芡稀,用处是把菜肴的汤汁变成糊状,达到汤菜融合,口味滑柔,如糖醋排骨等。  相似文献   

20.
所谓滑炒就是将经过精细加工处理或自然形态的小型原料,通过上浆处理,投入中小油量的温油锅中加热(滑油)成熟,再拌炒入调配料,并在旺火上急速翻炒,淋上芡汁,达到滑爽柔软、芡汁紧裹目的的烹调方法。其作为炒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是以刀工、火候见长的烹调方法,最能体现厨师的基本功,要想真正掌握此烹调方法,制作此类菜肴,必须掌握其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