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埕岛油田是我国极浅海地区第一个投入开发的大油田,埕岛油田在钻井过程中均采用盐水泥浆,对电阻率测井的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储层饱和度参数的正确求取。从盐水泥浆侵入的影响和电阻率校正方法研究人手,探讨了埕岛油田馆上段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四种解释方法,如参数法、岩心测定法、经验公式法和压汞法。为埕岛油田储量的落实奠定了基础,也为此类油藏的含油饱和度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矿特征、剖面结构、砂岩粒度和砂体形态分析,认为埕岛油田馆陶组上段为曲流河沉积。按砂体发育特点和成因类型划分出主河道连片砂体、河道边缘连续窄带状砂体、天然堤断续带状砂体、决口水道扇形席状砂体及废弃河道成因的透镜状砂体等5种类型。在研究区383口井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成因储油砂体角度总结出夹层分布特征。建立了储油砂体内夹层的空间分布模式:主河道砂体内夹层分布复杂,一般底部发育钙质夹层,中部多发育物性夹层,上部为泥质夹层;河道边缘砂体主要发育泥质夹层;决口扇砂体内泥质夹层分布稳定;天然堤和废弃河道仅发育极少的钙质夹层。  相似文献   

3.
陆梁油田陆9井区头屯河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岩石学特点、成岩作用、孔隙类型、结构特征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陆9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储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工区储层非均质性明显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极好储层和好储层比例极少,仅在部分地区零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头屯河组储层岩性剖面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总体上表现出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南北方向储集砂体的连通性较东西方向好,砂体连通型式以复合型为主.  相似文献   

4.
以重庆龙马溪组下部及五峰组页岩储层为例,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倍显微镜、高压压汞和XRD等实验技术手段,重点观测分析两组海相页岩储层样品在微观尺度、尤其是纳米尺度下的非均质特征,并讨论矿物组分及孔隙、裂隙发育等非均质特征对页岩气富集、储存、运移的控制机理.提出了"页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控气"理论,认为在微观尺度下,非均质性是页岩储层的重要特性,影响了微观储集空间类型与分布特征、气体赋存方式以及气体释放能力等页岩储层物性关键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样品在微观尺度下,矿物组分的分布与相对数量,孔隙及微裂隙的类型、分布、孔径、形态等均具有较显著的非均质性;孔隙-微裂隙-裂缝网络系统提供了储集—渗流—释放的空间和通道,纳米孔隙、微裂隙的发育特征是网络系统非均质性的重要控制因素.脆性矿物含量所占比例高于40%、孔隙-微裂隙发育且配置关系好的页岩储层物性好,勘探开发潜力大.  相似文献   

5.
小洼油田洼38块东三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分布和流体流动有明显控制作用,对油气藏评价及制订合理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分析资料,结合测井二次解释成果,对洼38块东三段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建立了储层非均质的VK-JK关系图版和VK-TK关系图版,通过比较确定了洼38块东三段各砂岩组储层非均质程度强弱关系。  相似文献   

6.
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描述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使人们对比较好储集层所在区域以及空间分布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为油气开发、油气勘探等提供一些可靠的地质资料.为了解决华池油田YT井区延9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测井和岩心资料对储层进行小层划分和韵律特征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均质系数的一些定性解释研究;通过对级差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等表征参数研究表明,该地区的Y91+2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白豹地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储层为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针对其非均质性强、成岩作用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且分布不均的特点展开研究,分析研究区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针对埕岛油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测井多井分析技术,主要包括对测井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测井曲线为基础进行岩心的深度归位及测井曲线校正,通过油田10多口井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并以埕北102、201和斜2井计算的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和含水饱和度数值与岩心分析值相对比,说明了上述分析方法和处理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茂兴地区扶—杨油层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及孔隙演化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东茂兴地区扶-杨油层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其1是由沉积作用所引起的不均一性,如碎屑的结构,成分变化,其2是由成岩改造作用引起的不均一性,如方解石、硬石膏等胶结物发布不均以及溶解作用具有选择性等。沉积环境赋予该区储层的物质特征往往决定了储层成岩演化的途径,如在同一沉积旋回中,分布于河道点坝中、下部的模式Ⅱ类砂岩属于区内物性最好储层,而分布于河道点坝底部和上部的模式Ⅰ  相似文献   

10.
埕岛油田跟踪优化注水开发及效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胜利海上埕岛油田馆陶组为河流相沉积的高渗透、高饱和、稠油、疏松砂岩油藏。根据开发方案设计和数值模拟研究,馆陶组在地层压力降至饱和压力附近转注,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最好。由于实施注水工程滞后两年,油藏进入溶解气驱阶段,原制定的注水时机、注采比用1.0等技术政策已不能符合油田的实际情况,在对储层发育状况及馆陶组开采特征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应用跟踪数值模拟技术,对埕岛油田馆陶组注水开发技术政策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实施注水后,通过强化跟踪分析,及时调整,注水开发见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温米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时间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基础上 ,开展沉积微相分析 ,研究储层结构特征和储层的宏观连通关系。然后分析储层成岩作用和非均质特征 ,划分出成岩储集相和岩石物理相。细分储层渗流屏障类型和研究其分布规律 ,确定流动单元 ,最后建立流动单元分布模型。研究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含油储层可细分为 4类流动单元 ,它既表征出了液体流动特征 (快慢、方向、部位 ) ,又为井位调整 ,生产动态控制及挖潜等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胜利油田边际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油田陈家庄油藏是一个典型的稠油高渗透油藏 ,常用的热力采油无法大幅增加产量。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油藏地质研究和开发规律分析 ,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应用水动力学原理 ,加强注水工作 ,应用配套技术和精心的油藏管理 ,实现了油田年产油量稳中有升 ,综合含水稳定 ,油田开发效果明显改善 ,采收率提高 5 .6 % ,可采储量增加了 10 0× 10 4t  相似文献   

13.
洲城油田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洲城油田于1995年投入注水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水驱开发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水驱效率及油藏最终采收率,开展了WXS表面活性剂可行性研究.针对洲城油田的油藏条件,对WXS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性能评价和驱油效果实验,在此基础上优化出了单井试验方案,并进行了矿场试验.结果表明,WXS表面活性剂对洲城油田提高采收率具有较好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托普台区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判别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酸盐岩储层类型的测井解释评价难度很大,利用常规测井信息构建能够反映碳酸盐岩储层孔、洞和裂缝特征的导电效率、孔隙度、裂缝孔隙度、深电阻率减小幅度四个参数作为划分储层类型的参数,通过对39口井153层不同类型的储层进行参数统计,确定了塔河油田托普台区碳酸盐岩储层类型的判别标准,经过2011年4口新井15层的成像测井资料验证,认为采用导电效率等参数来判别碳酸盐岩储层类型是可行的,与地质研究划分储层类型吻合程度较高,使常规测井资料得到了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15.
红车地区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阶带油气分布复杂,油气藏类型多,有稠油、正常油和轻质油,还有干气藏.稠油主要分布在断阶带上盘,正常油和轻质油分布在断阶带的下盘及断阶带之间.油气产层多,从石炭系到白垩系均发现油气.采用原油轻烃及天然气碳同位素判断该区油气源,指出油气来自昌吉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源岩,并指出各期油气的分布及次生改造特征.结合源岩生烃史与构造演化史,建立了成藏模式,指出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6.
膨胀石墨深度处理油田废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膨胀石墨深度处理油田废水,并与纤维球进行了对油田废水处理效果的比较。每克膨胀石墨可处理16.3L含油废水,而每克纤维球可处理6.2L含油废水,其出水都达到了国家回注水标准(含油量小于10mg/L)。膨胀石墨对废水水样中油吸附效果与过滤速度成反比,即过滤速度越小,吸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膨胀石墨深度处理油田废水,并与纤维球进行了对油田废水处理效果的比较。每克膨胀石墨可处理16.3 L含油废水,而每克纤维球可处理6.2 L含油废水,其出水都达到了国家回注水标准(含油量小于10 mg/L)。膨胀石墨对废水水样中油吸附效果与过滤速度成反比,即过滤速度越小,吸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彩南油田九井区人工裂缝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南油田九井区储层属于中孔特低渗储层,为了形成产能进行了整体压裂。整体压裂造成地下人工裂缝发育,储层含水急剧上升,油水关系复杂,产量递减快等现象。为了弄清人工裂缝系统的分布状况及发育程度,在对全区人工裂缝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压裂资料进行了人工裂缝系统评价,提高了人工压裂裂缝系统的认识,对油田注采调整措施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