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合肥地区短期负荷预测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调度都应以对未来电力负荷的预测为依据。电力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任意时刻都必须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负荷预测偏低会引起电力供应紧张,电能频率下降,供电可靠性下降;负荷预测过高将会导致发电过剩,系统频率上升,并造成发输电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影响系统的经济发展。因此,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调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基础,其对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都极其重要.电力负荷预测是以电力负荷为对象进行的一系列预测工作.从预测对象来看,电力负荷预测包括对未来电力需求量(功率)的预测和对未来用电量(能量)的预测以及对负荷曲线的预测.其主要工作是预测未来电力负荷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为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引言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负荷预测技术日益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并己成为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领域。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调度、实时控制、运行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前提,是一个电网调度部门和规划部门所必须具有的基本信息。负荷预测根据用于不同目标,一般可分为超短期、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测。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规划期内电力系统的发展,而且当前电力市场化等对  相似文献   

4.
在制定发电计划和电力系统发展规划过程中需要将电力负荷预测作为前提条件,若能够保证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将会给电力系统经济、安全、可靠运行带来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各种形式的负荷预测方法的不断更新.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的分类,进而对电力负荷预测技术的发展动态做探讨.  相似文献   

5.
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运行调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和实现电网科学管理及调度的重要方面,是能量管理系统(EMS)的组成部分,也是今后进行电网商业化运营所必需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是近年来各国潜心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对于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和经济效益都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各种算法和模型对电力系统负荷进行预测是一种常用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为此,在研究电力负荷预测算法的基础上用MATLAB进行编程仿真,得到预测结果后分析预测结果,并利用真实数据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负荷预测作为电力系统规划运行的前提,在电力规划设计中无比重要.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出各地域各部门的电力负荷,研究将智能算法应用于电力负荷预测之中,这对城市及国家的电力规划设计有很大的意义.研究分别利用灰色预测理论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两种算法对芜湖市市辖区的用电量进行负荷预测,并将两种算法的预测精度进行了对比.这两种算法都符合预测的精度要求,且都提高了电力负荷预测的精确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在电力系统的组织、指挥和协调等环节中,电力调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电力调度运行管理的作用则是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确保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行.随着电力调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控制与监测手段被应用到电力调度运行管理当中,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电力调度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但与此同时,电力调度运行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比如落后的技术水平与调度系统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调度运行管理制度方面的不足等等,这都对电力调度功能的发挥产生的限制.为了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正常化,需要对当前调度运行管理中的问题重点解决,推动系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9.
根据武汉地区近10 a电力负荷使用情况对武汉供电公司电力负荷预测进行研究,以此为经济调度及负荷管理提供依据.选用基于GM(1,1)模型和一元线性回归法的组合负荷预测模型.对武汉地区每月最大负荷进行预测;算例证明组合预测模型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负荷预测能力,且证明了该组合电力预测模型对发电量预测同样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自适应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自适应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梁志珊,陈建华,刘哲(电力科学研究所)1引言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是调度部门每日必须进行的重要工作之一。日负荷预测的精度越高,越可以降低系统备用容量,减少或避免计划外开停机组。因此,负荷预测的精度将直接影响电...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基于TMS320LF2407调频变压电源控制系统,该电源主要应用于电力设备高压绝缘试验中.分别论述了电源的基本原理、软件设计和交流耐压试验情况.采用TMS320LF2407作为控制器,简化了试验装置的控制系统,提高了交流耐压试验的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一种新型数字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针对多关节机器人结构特征和运动控制特点,设计了一套基于TMS320LF2407A的DSP控制系统;分析了数字舵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结构组成、硬件软件实现方案。该系统具有外设简单、控制简单、运算能力强的特点。TMS320LF2407A支持多项式的高速、高效和全变速的先进控制技术,为关节机器人实现复杂运动提供了硬件的支持。系统采用分时译码方式实现六路控制信号控制最多48路舵机,满足作为多关节机器人的舵机控制系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基于TMS320LF2407A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提高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效果,运用TMS320LF2407A芯片,建立了无刷直流电机全数字双闭环控制系统,给出了硬件电路设计和部分软件编制方法.并运用Matlab对系统所采用的控制方法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当系统在给定转速的阶跃输入下,30ms的时间内进入稳态.能有效抑制转矩、电流脉动,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4.
大气压短间隙放电是是产生冷等离子体的一种有效手段,常见的交流驱动电源方式有射频电源和kHz交流电源,而这两种不同频率电源所导致的气隙放电特性对比尚鲜有研究。本文以1 mm间隙的针-板电极这一极不均匀电场结构作为放电气隙,将之等效为球坐标系下的一维结构,建立基于迁移-扩散近似下的多组分、局部能量近似的经典等离子体流体模型,仿真研究了13.56 MHz射频(RF)电源或50 kHz交流(LF)电源所驱动的1 mm氦气(混合0.1%氮气)间隙的放电过程,关注了在1 mW和1 W这两种不同的沉积能量下的放电特性。结果表明:RF放电在1 mW时表现为电晕放电模式,此时间隙中的带电粒子密度低,且主要集中在功率电极附近;当沉积功率升高至1 W时,间隙放电则呈现出明显的辉光放电特征,电极附近出现鞘层,且气隙中间存在准电中性的等离子体区域;LF放电的起始电压幅值要高于RF,且LF放电随电压升高会较为平顺地从电晕放电模式过渡到辉光放电模式,而不存在明显的转换过程。对两种频率的放电而言,电晕放电模式下,潘宁电离是主要的电离路径;而辉光放电模式下,直接的电子碰撞电离成为主导的电离通道。此外,在相同的沉积功率下,LF放电的最大电子密度、电子温度和正离子温度都要要高于RF放电,但时间均匀性较差,呈现出明显的脉冲放电特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CR-WPT)系统的参数优化问题,文章研究了系统最大传输功率条件下的负载(最大功率负载)对系统参数的影响。基于集总参数理论,推导了最大功率负载的表达式,分析了传输距离、耦合系数、系统频率等参数与最大功率负载的关系,获得了不同负载下的系统最优参数,并进行了电路仿真分析,搭建了两线圈结构无线电能传输实验平台。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最优参数与最大功率负载之间有一对一关系,系统最优耦合系数随最大功率负载的增大而增大,最佳传输距离随最大功率负载的增大而减小,因而可在不同负载条件下选择系统最优参数,保证能量的最大传输。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上推导出电力系统中的非线性负荷在吸收系统基波功率的同时向系统发出谐波,从而成为谐波源,并从功率方向着手,根据非线性负荷的不同作用机理建立不同的仿真模型分别验证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非线性负荷谐波功率流向。实验结果表明,非线性负荷使系统电压、电流发生畸变,向系统发出谐波功率,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详细地阐述了谐波电流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原理及其软件设计方法,并在TMS320LF2407硬件平台上得以实现.最后,针对不同负载情况,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了两种不同谐波检测法的优缺点,同时也验证了该系统的设计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完整地介绍了一个基于TMS320LF2407A的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电驱动系统主要包括五个模块:永磁同步电动机,逆变器及驱动电路,传感器、保护信号及接口电路,逆变器控制器,CAN总线通讯模块.针对电动汽车这一特殊的应用场合,系统地介绍了各个模块的设计方法,直接转矩控制(DTC)的原理,永磁同步电机的DTC系统结构框图.高性能的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LF2407、高功率密度的永磁同步电机和先进的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组合,能很好地完成对电动汽车的驱动.  相似文献   

19.
基于TMS320LF2407A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MS320LF2407A是TI公司推出的低功耗、高性能的DSP控制器,其内部具有多种外设接口。基于TMS320LF2407A设计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充分利用DSP片内的ADC转换模块、SPI串行通信模块、FlashROM等接口电路进行设计,可以完成工业自动化测量、石油勘探仪器设计等领域中的数据采集与传输任务,具有结构简单、功能强大、应用价值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在对逆变器并联系统环流产生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环流负反馈外加平均负载电流前馈的均流策略,通过调节反馈系数,在系统输出特性不变的条件下增大了环流阻抗,从而有效减小了逆变器并联运行时因幅值差异产生的环流.利用TMS320LF2407A芯片实现并联系统数字控制和CAN总线的通信,提高了并联系统的抗扰能力和可靠性.通过两台1.5kW逆变器并联的Matlab仿真和实验,证明了并联系统在线性负载条件下有很好的动态响应性能和均流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