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本文着重分析聚乙烯材料特性对其制品产生龟裂的影响因素。介绍了聚乙烯制品的内应力测量方法和提高聚乙烯制品抗龟裂稳定性途径;向聚乙烯材料中混入少量高粘性拼料(如环氧低聚物),能有效地提高其制品抗龟裂稳定性500倍,粘接剥离强度6倍,机械强度25%和热稳定性30-40℃。  相似文献   

2.
<正> 四、精密注射成型模具(三) (五)冷却系统 在精密注射成型中,模具的温度对制品的尺寸稳定性和变形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制品的后变形。后变形起因于内应力和蠕变,而内应力的残留程度,除了与注射速度、模腔压力有关外,冷却不均匀也是因素之一。 模温的控制不在于其平均值的大小,而在于模腔壁表面的温度是否均匀一致。模温  相似文献   

3.
李长俊  胡定坤 《焊接》1994,(12):12-14
从焊接结构的角度对气缸体结构及焊接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采取合理的焊接工艺,减少缸体内应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电器、仪器仪表、机械等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大部分金属零部件要经过多种加工方法进行加工、这样在金属零件内部都会产生很大的内应力,并且这种内应力分布是不均匀的。还有加工用的冷冲压模具、注塑模具、金属压铸模具等在加工过程中受到摩擦、挤压、压力冲击、冷热冲击等同样会在模具内部产生巨大的内应力,这多种内应力的存在加速了金属零件的疲劳,使金属的晶格产生裂纹、金属屑剥离、金属表面被腐蚀、大大缩短了产品使用寿命,传统的去应力方法是采用热处理方法,将金属零件加热到足够的高温,然后尽可能缓慢均匀地把温度降下来,但这种…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铸件加工前后工件内部的应力分布状态及内应力对工件变形的影响。根据具体的加工实例,提出了消除工件内应力影响的措施,避免加工后的工件产生变形而影响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6.
针对就塑料产品中存在的内应力提出了检测透明塑料产品内应力分布的思路,并简单介绍了光弹效应的基本原理,根据该原理说明了设计内应力检测仪的具体方法,设计出了结构较简单、可行的透明塑料内应力检测仪,给出了检测仪的结构图,列出了该检测仪所观测到的塑料产品中的各种内应力分布图,最后提出了该检测仪的其它用途.  相似文献   

7.
<正> 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件能不能达到脱模温度,获得准确的形状、尺寸及良好的机械性能,成型时的模具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模温太低,会使制件强度下降、表面质量差、内应力增大、脱模困难,甚至出现制件缺料(注不满)等。模温太高,制件容易变形,同时还延长了生产周期。因此了解塑料品种、制品质量、制品脱模诸因素对模温的影响与充模熔体使模温升高后的温度场,对合理设计注塑模的冷却或加热系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Ni—W合金电镀层内应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中东 《表面技术》1995,24(6):13-15
研究了Ni-W合金电镀工艺组成对镀层内应力的影响。介绍了测量内应力的方法。当在一个合适的镀液组成范围时,可以获得应力相对较低的镀层。  相似文献   

9.
基于X射线应力测量原理,建立了一种双相材料相间内应力的测量与表征方法,利用衍射谱线上两相的衍射峰位差,有效地消除了仪器的系统误差,测量了实际材料SiCp/6061al中的相间内应力,证实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制造现代飞机机体受力组合件,人们利用大型有肋模压毛坯。重要的受力模压毛坯的质量取决于制造工艺和热处理技术的水平,要靠满足技术标准文件规定的力学性能、防裂和抗蚀的要求来达到,以及由低的残余内应力和零件变形量来保证。零件机械加工时的残余内应力数量和随后的变形量与零件加工阶段半成品的淬火变形和淬火时的不均匀冷却有关。变形是在外力作用下内部残余应力再分配的结果。本文介绍降低变形的规律性和寻找降低变形新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旨在提高航空制品的质量、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由于Φ5 m石灰窑齿圈块结构的特殊性,在凝固过程中因收缩受阻而产生内应力,当内应力超过强度时,致使铸件产生裂纹,甚至发生断裂。从铸件收缩阻力和铸件结构方面入手,阐述了断裂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晶材料的微观拓扑结构,从多晶Cu纳米压痕中晶粒内部、晶界面、三叉晶界和顶点团等4类微观结构与缺陷结构的配位数、内应力、原子势能等方面,研究了压痕表面位错缺陷的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当高维数的微观结构承载压应力时,与其邻近的低维数微观结构表现为拉应力,且更低维数的微观结构(顶点团)更易表现为拉应力;位错缺陷形核时其原子具有较高的内应力与原子势能,扩展时其边缘的不完全位错原子内应力高于内部堆垛层错原子内应力;位错形核与扩展和内应力的累积与释放具有相似的方向性,首先扩展至低维数的顶点团、三叉晶界,而后传递至高维数的晶界面并止于晶界面。  相似文献   

13.
王仲珏 《热处理》2005,20(2):47-48,54
内应力是造成高铬白口铸铁磨球在生产和服役过程中出现变异和失效的主要原因。论述了由凝固、组织转变、导热、制造工序等因素引起的内应力的产生机制,指出内应力的控制与消除是稳定和提高高铬白口铸铁磨球质量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模具钢在线切割前,由锻打、淬火等工艺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应力,经退火、回火等措施处理以后,也难以彻底消除。在线切割加工过程中,由于工件的内应力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引起切口变形(扩张或收缩)。切口变形是引起模具切割件加工误差的重要因素,因而在线切割加工中,必...  相似文献   

15.
元素掺杂类金刚石碳膜降内应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汽车行业与国际同行的差距主要在于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摩擦磨损。类金刚石(DLC)碳膜技术是解决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摩擦磨损问题的有效途径,但传统的DLC碳膜在制备过程中会产生较高的内应力(可达10GPa),从而导致薄膜失效。首先分析了DLC碳膜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应用背景,探讨了薄膜内应力的来源,重点综述了异质元素掺杂降低类金刚石碳膜内应力的研究现状。常用掺杂元素按化学性质可分为碳化物形成元素与非碳化物形成元素,不同于其他分类方法,笔者按掺杂元素的组元多少进行划分,从单元掺杂、二元或多元掺杂入手,系统分析了各种掺杂方式、掺杂元素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指出元素掺杂降低类金刚石碳膜内应力的研究从最初的单一元素掺杂,逐步发展到了二元或多元元素掺杂;从碳化物形成元素掺杂、非碳化物形成元素掺杂,逐步发展到碳化物形成元素与非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多元共掺杂;所研究的类金刚石碳膜的显微结构也从最初的非晶态结构向多元、多相结构发展,以期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6.
提出通过掺杂SiC颗粒来减小Ni微电铸层内应力的新方法,基于UV-LIGA工艺制作了纯镍电铸层和Ni-SiC复合电铸层,采用X射线衍射法测量微电铸层的内应力,分析SiC颗粒对微电铸层内应力的影响效果。利用L_9(3~4)正交试验考查了铸液中SiC浓度、电流密度、搅拌转速及电铸温度等工艺参数对复合电铸层内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SiC颗粒能有效减小微电铸层内应力,电流密度和铸液中SiC浓度对内应力的影响大于搅拌转速和电铸温度。复合电铸层内应力实验的最优工艺参数为:SiC浓度20 g/L,电流密度1 A/dm~2,磁力搅拌转速600 r/min,电铸温度50℃。  相似文献   

17.
分析冷凝换热器支架试模过程中出现的产品缺陷,从加大压边力和使产品内应力得到释放这2个工艺因素方面对产品和模具作相应修改,从而得到满足使用要求的零件。  相似文献   

18.
奥氏体不锈钢纤维化过程磁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不同成分,不同丝径的纤维室温静态磁性测试,获得了一些不锈钢纤维磁性参数,从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发现,纤维成分及纤维制备过程中,塑性加工引起的相变、内应力、组织细化等是影响纤维磁性的重要因素。这为超细不锈钢纤维生产工艺改进及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参考实验室的研究结果,经过半工业试验,试制了标准型热稳定性镁砖,制成品的气孔率为18%;荷重软化点为1570°—1620℃;耐急冷急热性(水冷却)平均为107次,质量优于耐崩裂性铬镁砖;提供了继续改进的意见:应当采用粗颗粒的预先合成的尖晶石,其加入量为10—30%。添加氧化铝改善了镁砖热稳定性,认为是由于尖晶石与方镁石的膨胀系数不同,在制品烧成的冷却过程中,彼此的收缩不一样,因而产生了内应力,在一定的装填结构下,这种应力借助于不同组成的颗粒界面的开脱或基质部分的断裂而消除,制品内部产生了缝隙;缝隙的形成,缓冲了制品受急冷急热时所产生的另一种应力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制品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参考实验室的研究结果,经过半工业试验,试制了标准型热稳定性镁砖,制成品的气孔率为18%;荷重软化点为1570°—1620℃;耐急冷急热性(水冷却)平均为107次,质量优于耐崩裂性铬镁砖;提供了继续改进的意见:应当采用粗颗粒的预先合成的尖晶石,其加入量为10—30%。 添加氧化铝改善了镁砖热稳定性,认为是由于尖晶石与方镁石的膨胀系数不同,在制品烧成的冷却过程中,彼此的收缩不一样,因而产生了内应力,在一定的装填结构下,这种应力借助于不同组成的颗粒界面的开脱或基质部分的断裂而消除,制品内部产生了缝隙;缝隙的形成,缓冲了制品受急冷急热时所产生的另一种应力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制品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