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     
《电信科学》2011,(2):134+6+16+20+28+33+67+80+90+95+104+110
中国电信携手华为完成端到端1588v2时钟方案测试中国电信与华为联合宣布,共同完成端到端1588v2时钟方案的实验室测试。本次测试由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组织实施,采用华为OTN、MSTP系列传送产品。测试以现网典型应用场景为基础,充分验证了极限情况下的时钟性  相似文献   

2.
陈浩 《电信网技术》2010,(10):11-19
无线网络的IP化演进给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网络时钟同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1588v2协议出发,分析各种设备模型原理、特点及实现,给出推荐的组网方式,最后结合现网的PTP部署应用给出了1588v2实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1概述IEEE1588v2有效解决了GPS同步成本高、安装困难等问题,是承载TD-SCDMA/LTE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1588v2有3种时钟模式:普通时钟(OC)、边界时钟(BC)和透明时钟(TC)。OC通常是网络始端或终端设备,该设备只有一个1588端口且只能作为Slave(从端口)或Master(主端口)。  相似文献   

4.
1588v2时钟同步部署可有效提高无线选址成功率,降低无线选址难度。但现网建设情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1588v2时钟同步的全网部署实施较为困难。针对PTN+OTN组网模式,可梳理为简单树形和分区分组两种部署方式,实现1588V2时钟同步部署的有效和高效部署。  相似文献   

5.
1 前言 1588v2时钟同步技术作为中国移动后3G战略重大自主创新项目,一直以来受到多方关注。2008年底,IEEE推出1588v2国际标准。近几年来,该技术已逐步成熟。以华为、烽火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在PTN/OTN组网中均支持1588v2。作为电信级应用,1588v2还任重道远。下面以浙江移动2年来的1588v2商用...  相似文献   

6.
《电信技术》2009,(7):72-72
华为助力中国移动浙江分公司成功完成其分组化移动回传网的IEEE 1588v2(以下简称1588v2)方案部署,并成功将TD—SCDMA业务迁移至该网络,从而实现1588v2商用试验网络的部署。  相似文献   

7.
《通讯世界》2010,(9):36-36
华为与三星电子日前宣布联合推出基于CDMA的Femtocell端到端商用解决方案,为CDMA用户带来全新的移动宽带体验。华为和三星电子基于"联合规划、联合设计、联合开发"的合作模式推出的CDMA Femtocell端到端商用解决方案,为全球领先的CDMA运营商如中国电信等,提供了一种领先的室内覆盖、数据业务分流和网络容量提升的综合解决方案,以满足家庭用户及商业用户对业务质量的高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
1引言 自2008年10月开始,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各大电信运营商开始建设PTN城域承载网。中国移动于2009年3月成功开通第一个应用1588v2协议传输时钟信号的TD-SCDMA基站,2009年11月,成功验证并开通PTN+OTN混合组网1588v2协议时钟传输基站。  相似文献   

9.
《电信技术》2011,(6):27-27
华为和中国电信近日联合宣布,在江苏省骨干网络上成功部署端到端100G业务,为长三角地区两大重要城市南京和无锡之间建立超大带宽的传送链接。  相似文献   

10.
基于MSTP和WDM承载网的1588v2时间同步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基于MSTP和WDM设备的光传输承载网络应用IEEE 1588v2时间同步的一些关键问题,基于现网典型的应用场景,提出了不同的1588v2时间同步解决方案,并通过测试,对比分析不同场景的时间同步性能及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罗茜文 《移动通信》2010,34(21):84-84
融合型IP网络测试系统提供商Ixia日前宣布,其最新版本的电信级以太网测试解决方案目前正在验证通过电信级以太网网络进行移动回传传输所需的大型IEEE1588v2和SyncE时钟同步技术,Ixia同时宣布IEEE1588v2精准时钟协议(PTP)于9月27到28日在UNH-IOL进行的2010ISPCSPlug-fest上成功实现互通。  相似文献   

12.
基于线性规划的Internet端到端时延的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量Internet端到端时延特征是研究Internet端到端分组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应用于QoS(Quality of Service),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的管理、拥塞控制算法研究等许多方面.常用的端到端时延测量方法大多依赖于GPS接收机或采用NTP协议来实现收发端时钟的同步,但由于GPS接收机价格较高不可能每台主机都能配备, NTP协议的精度不能满足要求。该文基于线性规划的方法估计收发时钟的频差、相对时钟偏差等参数,以获得端到端时延的估计。作者在几条不同的链路上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消除收发时钟不同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PTN时钟同步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钟同步是分组传送网(PTN)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可以采用同步以太网、IEEE1588v2、网络时间协议(NTP)等多种技术实现时钟同步。同步以太网标准的同步状态信息(SSM)算法存在时钟成环,以及难以对节点跟踪统计的问题。中兴通讯提出了一种扩展SSM算法可以改进时钟同步问题。在时间同步方面,由于NTP的精度还无法满足电信网的需求,仅采用1588v2又会带来收敛时间较慢、在网络负载较重时时间延迟精度容易受到影响等问题。中兴通讯提出了同步以太网基础的1588v2时间传递方案,对提高PTN网络中时间同步的精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尤其是LTE等4G技术的发展,无线分组网络对精确时钟同步和定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以无线分组网络数据传输为基础的网络时钟同步技术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IEEE1588v2定义的PTP时钟同步方法和相关体系结构,并成功在朔黄铁路无线分组网工程中应用实现,测试结果表明PTP时钟同步技术满足朔黄铁路无线分组网的使用要求,网络时钟性能良好,系统运行平稳。  相似文献   

15.
《通讯世界》2011,(7):75-75
6月22日,华为和中国电信联合宣布,在江苏省骨干网络上成功部署端到端100G业务,为长三角地区两大重要城市南京和无锡之间建立超大带宽的传送链接。100G波长稳定承载于江苏省干OTN网络上,实现省内干线OTN网络端到端100G业务的拉通。极大地提升了网络的整体容量。  相似文献   

16.
由于端到端网络时延的测量中存在收发时钟不同步的问题,在测量中大多是通过测往返时延来间接求得端到端时延,测试结果误差较大。本文通过对IP网络端到端时延性能进行分析,提出主动探测方法:在互联网上通过在一端发送带有时间戳的IP数据包,在另一端记录该测量分组的到达时间戳来获得端到端的时延测量值,然后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来消除收发时钟的初始相位差和相对频差等参数,估计出网络的端到端时延真实值。并以实例测试对此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7.
基于IEEE1588高精度网络时钟同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珍  苏建峰 《通信技术》2011,44(3):105-107,110
随着分布式系统的广泛应用,系统对高精度时钟同步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测控、通信等领域中已经对时钟同步提出了微秒级要求。为了达到微秒级时钟同步,首先概述了IEEE1588时钟同步的基本原理,其次对IEEE1588 v2.0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IEEE1588v2.0与IEEE1588 v1.0比较所引入的新技术、新方法。结果表明,v2.0比v1.0具有更高的同步精度,为以后的工程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IEEE 1588v2是一种基于数据包传送的同步技术标准,它采用时戳机制和主从时钟方案,对时间进行编码传送,同时利用网络链路的对称性和时延测量技术,实现主从时钟频率和时间的同步。其中,时间同步精度能达到亚微秒级。当前,IEEE 1588v2在通信领域的协议标准已经成熟,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3G/LTE承载网中。  相似文献   

19.
吴军榕 《中国通信》2008,6(4):75-78
 在各类视频监控网络中,视频端到端的时延测试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各设备制造商均无合适的端到端视频时延的测试工具。本文分析了视频端到端时延测试的主要难点,提出了一种适合视频端到端时延的测试方法,通过GPS或Internet网络解决了时延测试关键的同步问题,并利用数字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分析出依附在视频上的同步时钟信息。  相似文献   

20.
王枭雄  任磊 《现代导航》2018,9(5):387-390
针对项目中对某无线网络双向通讯时端到端时延检测的需求,本文经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 GPS 接收机进行时钟同步,基于道系统实时进程项目的多站点组网下端到端无线网络通讯时延检测方法。根据该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上位机、下位机方式的通讯检测系统。经多次测试采样,利用统计学理论给出了比较准确的时延检测结果。本文提出的方法从时钟同步、 操作系统选择、软件设计和结果分析方法等多方面充分考虑了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采用精确、 实时、优良、合理的方法,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