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声的故事     
汉声图书里对自己的土地、乡亲和手艺、传承,是一种儿子侍奉母亲的态度。有一段时间,我频频出没北京的汉声,与汉声的温碧光老师等人探讨设计问题。其间经常需要拿出《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这本书来佐证,每次温老师都特意叮嘱工作人员,拿繁体版的过来,即使就有一本简体版在手边。我好奇心大作,将两个版本搁在一起,根本不用仔细观瞧或专业眼光,也能看出两者在印刷装订方面的差距。我马上时温老师说,夏季征订,我准备把  相似文献   

2.
蔡少 《中华手工》2011,(12):49-51
汉声的价值,在未来,将会越来越被认识和尊重。在台湾,有两条巷子特别有名,一条是以享誉国际的云门舞集命名的"云门巷",另一条是以汉声杂志社命名的"汉声巷"。汉声算不上财力雄厚的出版机构,甚至连有钱部谈不上。但提起汉声,你除了佩服,再找不到更好的词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当全世界都抛弃过去、向前看时,以黄永松为领袖的汉声,40年关注传统民间文化,在工业社会里提倡手工艺回归,用恒久、热情的态度做一件赔钱的事,一做就是40多年……  相似文献   

3.
蔡少 《中国搪瓷》2011,(12):49-51
在台湾,有两条巷子特别有名,一条是以享誉国际的云门舞集命名的“云门巷”,另一条是以汉声杂志社命名的“汉声巷”。  相似文献   

4.
"回头看看青山,假期已经过完.秋风你先吹着,我得回城挣钱." 长假节后第一天,看到老树用这样的文字配画.画中一片萧索秋色,唯有寂寥行者一袭白衣草帽独立山峦. 画得好,说得也好.按我的理解,就是莫负时光——该玩就玩,该干活就干活!可活要干得漂亮,非坚持一以贯之不可. 不由想到,最近黄永松老师在回答"坚持这么多年汉声,您内心支撑的力量是什么?"时说:"为了把设计做好,为了把汉声的内容设计好,为了让读者了解那些民间的手工艺艺术,43年一直没有改变.乐此不疲,把事情做出来,所有的困难变成经验,就会很开心."  相似文献   

5.
看展     
《中华手工》2014,(10):104-104
<正>汉声·母亲的艺术展览地点:南京老门东箍桶巷边营20~22号展览时间:2014.08.15~2014.10.12中国数千年间,妇女的技艺撑起了半边天,默默地推动着华夏文明进步。母亲的艺术如纺织、浆染、刺绣、缝纫、编结、剪纸等,充满生命热忱,毫无功利意图,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母型",也是今日全球化潮流下,我们最珍贵、最丰富的营养。此次由汉声主办的"母亲的艺术"展览推出6个主题:汉声"母亲  相似文献   

6.
正立心心手相传,是手艺人追求的最高造物境界,通过双手传递心中所想所感,可谓立心。群实践者,用心说与手有关的故事。《汉声》杂志一路走来,今年已经45年了。我和编辑们到各处去做调研,公益的、非遗的、民间文化的……其实《汉声》的采访和编辑方式也算一种手工艺,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有一个考工法则——四法十六则,来面对我们丰厚的手工艺。四个手指头对应四法,体、用、  相似文献   

7.
《中华手工》2011,(12):60-61
两期"台湾工艺之旅"圆满结束。对于文化艺术,无论是走马观花还是深度阅读,各人经历不同感悟也会不一样。你心目中的台湾,是什么样子呢?8天的旅程,累,却幸福着。忘不了,太鲁阁天然大理石岩的鬼斧神工,忘不了,清晨日月潭散发的柔美光辉,忘不了,黄安福大师表演玻璃技艺洒下的滴滴汗珠,忘不了,粘碧华大师的艺术之家和她亲切的笑容,忘不了,汉声巷黄永松老师挥手作别时眼里的殷殷期盼,忘不了,台北世界设计展上将书法创意延伸的"妙法自然"忘不了,中华手工电台带给我们的欢声和笑语,忘不了……黄永松老师说,这一代人需要觉醒,但觉醒的方向不要错,要回到文化的母土。或许你已留意到,  相似文献   

8.
忻苹 《中华手工》2010,(3):92-93
<正>台湾的人文之美不又在于对传统的保护,更来自对传统的开发和再利用,让前人的智慧为现实生活服务。台湾的文化地标很多,每到一处,都能隐约感受到汉声的痕迹。他们40年的耕耘,培养和影响了几代人,保护了许许多多的文化遗存,也抢救了一批又一批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技艺。从我们手工DIY的研究角度来看,他们的记录和出版,就是传统工艺的DIY教科书。我们此行最大的幸福是在黄永松老师的带领下,观摩台湾的手工世界。  相似文献   

9.
慢游台湾     
有时候,喜欢一个地方,往往是先喜欢上了那里的人。不焦躁,有梦想,坚持做,台湾人的这种精神体现在手工艺上,就有了法蓝瓷、琉璃工房、TheOne、诚品书店、汉声……我们惊讶于美感和创意被优美地贩卖,感叹于艺术家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过的日子。"慢游台湾"——其实,我们追求的不是慢,是要深,要有特色。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知道是你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忻苹 《中国搪瓷》2010,(3):92-93
台湾的文化地标很多,每到一处,都能隐约感受到汉声的痕迹。他们40年的耕耘,培养和影响了几代人,保护了许许多多的文化遗存,也抢救了一批又一批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技艺。从我们手工DIY的研究角度来看,他们的记录和出版,就是传统工艺的DIY教科书。  相似文献   

11.
《中华手工》2011,(10):1
8月23日—8月31日,台湾工艺之旅首发团踏上了赴台的旅途。走访法蓝瓷、中国女红坊,参观黄安福、赖作明等大师工作室,考察莺歌的陶瓷、新竹的玻璃、三义的木雕以及西门红楼的原创品牌孵化基地,拜访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汉声杂志社、诚品书店,游览日月潭、阿里山……8天时间匆匆而过,大家收获良多。  相似文献   

12.
1986年,河北省磁县文化馆筹建了全国第一个县级民间美术陈列室,给热衷于民间艺术的人们带来了一丝惊喜。1987年,磁县在河北省文化厅的协助下,举办了“磁县民间美术观摩表演会”。这个表演会轰动了中国的民间美术界,应邀前奏的有中央美院的教授冯真、杨先让,中国美术馆的馆长曹振锋以及台湾《汉声》杂志社的总编黄永松先生和吴美云女士,还有各省,市的美术界同仁数十人。  相似文献   

13.
1986年,河北省磁县文化馆筹建了全国第一个县级民间美术陈列室,给热衷于民间艺术的人们带来了一丝惊喜.1987年,磁县在河北省文化厅的协助下,举办了"磁县民间美术观摩表演会".这个表演会轰动了中国的民间美术界,应邀前来的有中央美院的教授冯真、杨先让,中国美术馆的馆长曹振锋以及台湾<汉声>杂志社的总编黄永松先生和吴美云女士,还有各省、市的美术界同仁数十人.  相似文献   

14.
<正>台湾手工艺人对职业的坚守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大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台湾印象因他们变得不一样,也因他们变得丰满而鲜活。台湾,手工爱好者的梦想之地,也是阳光房的"小蚂蚁"们一直想去的地方。在这个严冬到来之前,我们决定约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边走一边看一边交流。于是有了这次"远远的阳光房"与《中华手工》联合定制的台湾手工之旅。短短一个月,我们集结了20位手工爱好者,他们中有画家、木匠、设计师、书院主人……8天的时间里,我们访汉声,游九  相似文献   

15.
衷心叩谢     
《中华手工》逾冬历春、创刊付(?)之际,谨向下列同好、同气、同志、同道深致谢忱与敬意:冯骥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张道东南大学艺术学系主任、中国当化艺术学科创始人韩美林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黄永松《汉声》杂志总编辑、台湾民艺大师Nguyen T.P.瑞士日内瓦亚非博物馆馆长、欧洲著名博物学家吕敬人清华大学教授、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邓鹏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高点大学(lligh point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  相似文献   

16.
沈良 《聚氨酯》2005,(3):18-19
采访叶老师的那天正好是3.8妇女节,又正值艳阳高照.难得的好天气让人莫名的快乐起来。叶老师的家坐落在太原路上.虽是条小马路但确实闹中取静。  相似文献   

17.
《中华手工》2011,(7):2+1
去台湾,你想过多少次了?还是在电视上看过台北故宫博物院?那里,藏着全世界最多的中华艺术瑰宝;还是在教科书上读到日月潭和阿里山?那里,据说倚着湖光山色的琉璃意境就能入眠。旅行,是一种生命分配的艺术!一趟难得的人生,应该分出8天,去台湾!去台北,去南投,去嘉义,去宜兰,去花莲,去新竹……走汉声巷,访博物馆,观著名艺术院校。去认识那里的工艺大师,聊一聊台湾手工艺的传统和现状;去感受那里的行业生态,看一看手工艺基地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化工质量》2012,(11):94-94
学校旁有好几家百浆店,大部分生意一般,有一家却门庭若市.在其他豆浆店,甜豆浆只能加白糖,这一家却提供三种糖供选择、第一种是白糖;第二种是具有滋养喉咙保护声带功用的蔗糖,这是为学校老师贴心准备的;第三种是黑糖,由于学生群也是该店的主力客户.而学生们喜欢新奇,黑糖豆浆颜色黑黑的,别有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19.
《景德镇陶瓷》2010,(3):I0160-I0160
蒋礼军 江西鄱阳人,高级工艺美术师.2001年随陶艺家范自魁老先生学艺。2003年毕业于景德镇高级技术学校,现为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商会会员。后进入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工作,深得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范敏祺老师的精心指导,另外深得王锡良,李菊生,杨曙华老师的指点。  相似文献   

20.
1956年戴荣华考取了景德镇陶瓷技术学校(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前身),当时学校是中专,属于面向全国产瓷区招生,所以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的瓷区,年龄差距很大,甚至有些学生比老师的年龄都大,这在当时很正常。当时的任课老师有胡献雅、张志安、段茂发、施于人、宁麟等。班主任是张志安老师,段茂发老师主要是教古彩,当时的班级分为古彩班、粉彩班、釉下青花班等, 段老师是老艺人出身,没有什么文化,但主要专业过硬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文化课由其他老师担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