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叶圣陶是中国童话的开山作家.鲁迅认为,叶圣陶的童话创作"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道路".叶圣陶的童话在吸收和借鉴安徒生、王尔德等童话创作的经验外,还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身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员:在先进的儿童观.西方文学思潮以及"为人生而文学"的观念影响下,叶圣陶的童话中不可避免地流露出现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但是,这种忧患意识因作家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并未有损童话的艺术价值和表现价值.另 '一方面,因其使儿童能够直面现实社会和人生,而较之又多了几分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禅宗是佛教东传后,自我适应,积极与中国本土文化触合的佛教中国化的终极产物.它虽说是一种宗教,却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特别是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境界"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时期以来城市文学概念不断变迁、难以断定的问题,采用小说创作与批评、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探讨了城市文学之内在规定性--"现代性'内涵不断变迁的经过及其原因.30余年来,它经历了单纯的现代化指向、更具体化以及召唤"中国性"的深化与转型的逻辑延伸.在此转型的至点,商品化、消费化的创作环境以及独立的创作主体的缺乏使得"中国性"的建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度,需要继续突破.  相似文献   

4.
冰心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精神,不仅为人类创建相互沟通的爱的文化,而且为人类找寻到健全合理的存在方式.冰心爱与美的主题核心是指向人,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冰心的作品忠实地反映了她创作的基本态度和一贯追求,即创作"真"与"爱"的文学,表达对生命的"爱".  相似文献   

5.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较特殊的时期.政权频繁更替,社会极为黑暗,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政治上的混乱、经济上的落后反而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精神获得了自由.魏晋女性也在社会制度相对宽松的情况下,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创作了大量关于社会、自然及人生的作品.这也是魏晋个性解放、人性复苏的时代表现.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故事意识和小说理念从创作初期就交织纠缠在一起,并在他以后的叙事进程中呈现出悖论关系.作为一个"文体家"的定位正体现在沈从文的故事模式及其与小说理念的悖论式的内景中.20世纪30年代成熟期的沈从文往往在小说中自觉而且刻意地营造一种讲故事的语境.对故事语境的自觉,同时体现的是自觉的小说意识.沈从文的创作因此既表现出由故事形态向现代小说模式演化的渐进历程,又表现出对叙事意义的艰难探寻,最终以其对"叙事,,的自觉超越了"故事"与"小说"的二分,呈现出某种本体性.审视30到40年代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一个乡下人是怎样从乡土闻到都市,逐渐在大学体制中变成一个孤独的都市现代人,最后作为一个曾经的"讲故事的人"走向"死亡"的象征性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王洛宾音乐中的民族性和音乐中表现的"真善美"的审美思想为主题,通过对一些典型作品的分析简单论述王洛宾民歌创作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凝视"角度解读布兰琪的悲剧命运.在理想与重生的"凝视"中,布兰琪的新奥尔良之旅试图在看与被看的辩证交织中重新构建自身的身份:一个具有南方优雅与北方强力的新女性.然而在北方工业社会的强力和男权社会的强势等双重压迫下,她的身份重构的希望破灭了.布兰琪由此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位理想精神被现实社会扼杀的悲剧典型.  相似文献   

9.
白先勇和王蒙两位作家积极探索实践了"中国的意识流小说",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共性,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和审美追求都有关系,他们在"意识流"创作技法的选择上存有一致性,但在价值取向、叙述策略等方面却同中存异.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不单表现为一种政治诉求,同时也表现为一种文化诉求,20世纪30年代东方各民族均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马哈福兹正是在文学的创作园地孜孜不倦地实践着这一重要课题.其作品以宏阔的视野、鲜明独特的创作风格,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埃及的历史、现实、未来,不断唤醒民众的民族自豪感,激励民众争取民族的民主自由,同时寻求民族前进和人类发展的理想之道,表现出他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因而被誉为"阿拉伯民族之魂".马哈福兹带着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而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1.
广泛流行于西域新疆的阿凡提故事,是在本土民族文化的"就近差异"中形成的一种强势的民间"群体话语",与其诸多民间口承文学密切相联.它表现的诸多平民价值观,已成为西域新疆诸多智者故事和笑话的"核心":它在简单中生成的丰富和复杂,渲染的乐观和诙谐,在通俗中寓意的深刻和严肃,已形成一种独特的"史诗性",并与内容深广、规模宏大的新疆经典的英雄史诗和长篇叙事诗相得益彰.由此揭示了不同文学类型存在的差异的相对性,以及由"差异"衍生的极为丰富而复杂的文学审美的绝对性.  相似文献   

12.
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下文简称<教程>)和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问世后,在文学界掀起轩然大波.陈思和的<教程>创作特色是重视作品,重视潜在写作的重要性.而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选取的书写角度不是文学的历史,而是"历史"中的文学.在笔者看来,这两部显示了作者创作个性的文学史,并不适合作为教材,但对于后来的研究者却不失为一个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原爆文学"是核武器带给人类深远影响的艺术投影.其构建者是以战后日本作家为主的创作群体,60余年来已成为日本文学中一个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分支.在世界现代文学历史上,同样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存在.本文以日本原爆文学的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为基本脉络,从文学作品的演进规律和具体样态人手,解读一个现代民族的核认识的思想轨迹,进而发掘原爆文学与当代核意识的结构性关系,揭示文化视角下的日本原爆文学的进步与局限.  相似文献   

14.
审美是一种超功利的活动,庄子的"游"给审美提供了方式和可能.游,其本意有灵动,流动和自由,不受束缚之意.庄子的基本精神是追求逍遥"游",首先以无功、无名来达到无待,达到不受束缚,才能达到"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在文学审美和创作中实现生命和精神自由境界的途径是虚静,在虚静中摆脱束缚,才能达到"大明"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庄子的"游"影响了中国后世特殊的审美方式和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四十年代是冯至创作的一个高峰.该时期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思辨的色彩,也表现了他对个体存在本位的坚持.与此同时,冯至开始更多地强调个体时外物的关情,更多地转向对现实与集体的关注.个体自觉与集体意识在冯至四十年代的思想与创作中交锋,表面融合而实际背离,影响着冯至在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的转向.从对冯至个体自觉与集体意识之间关系的分析,可窥见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启蒙话语中个人主体性建立的需求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国族救亡、集体主义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表现的多种罪恶,已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特征,也使其常常遭到误解.将悲剧理论与叙事学方法相结合,把作家对罪恶的表现视为其现代悲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既借此与悠久的文学传统相衔接,又赋予其鲜明的现代特征."罪恶"在多部作品的文本构成中被赋予多种艺术功能和复杂的意义指向,并借此为作家完成现代悲剧的创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日益被边缘化而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当下的网路科技对传统的纸质媒介构成了一种极为严峻的挑战,文学在网络时代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得在传统纸质媒介下的文学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文学危机的种种表现和内在逻辑,借以阐明网络文学对于文学未来发展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四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沿着"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逻辑进路,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摹写--建构--运用的过程.其实质是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逻辑发展过程.这条与"实践--理论--实践"道路相悖的道路选择既有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方面,但也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的俄国文坛,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而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多余人"形象.本文通过对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别里托夫与方鸿渐的形象比较,分析中俄两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从各个角度描摹和思考人生与社会.但时下有许多人将女性文学局限在"女性隐私"上,这是对女性作品的亵渎.本文从当代文坛一些女作家的作品入手,说明女性写作广博和深远的视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