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杰作<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伊诺巴勃斯素以冷静机智著称,是安东尼的得意部下,但他最终的结局却是凄凉的死亡.本文将对其悲剧的成因,主要从其自身性格的弱点与现实政治斗争的严酷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揭示伊诺巴勃斯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骆驼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悲剧人物形象.他的悲剧命运既有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又离不开人物本身的性格缺陷.从心理学的角度透析祥子的人生历程会发现一个被黑暗现实所遮蔽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祥子心灵的扭曲是他自我理想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本能释放,而现实的不公正和其他车夫的暗示起了导火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老子虽未对人的本质作系统深入的探讨,但<老子>一书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人及其理想人格作了划分和描述,隐含着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在这个社会中,圣人是兼具内省与外王双重品格在形而上之道的指导下行无为之治的最高统治者;士是把形而上的圣人之道转换为形而下之德作用于具体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推动者;而居于社会主体的百姓则复归于淳朴、自适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4.
近代学者用"法难"一词概括中国史上重要排佛事件.唐代初年,在佛教与政治出现紧张关系的背景之下,道宣(596-667)多次提出"法难"观.武德时期,有全国范围的限制寺院行动,道宣师徒居住的日严寺也被合并,他产生政治上的压抑感;高宗时期,随着道宣成为长安僧团领袖,历次排佛事件成为道宣争取朝臣同情以及整顿僧团秩序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屈原美政理想失败的分析,来揭示其主观原因.他的唯美追求、孤高标世以及在与楚国佞臣对立中,楚王重用与见疏中所表现出来的苦闷哀怨,体现出悲剧式的性格特征.他的死是悲剧性格的外化.  相似文献   

6.
唐王朝建立之后:开拓疆土,发展经济,文化融合,中外沟通,实行科举,士子向学,社会蓬勃,辉煌也显灿烂.文艺充满活力,热情奔放,可谓盛唐之音.李白,即是在盛唐上升气象沐浴下成长起来的伟大诗人. 他从二十四岁(公元724年)"仗剑去国,辞情远游",经三峡出蜀,开始漫游名山大川,至742年,即四十二岁时止.近二十年间,强音劲韵,放歌抒怀.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古代的"士"这一群体的研究,对士的产生,发展以及特征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因而梳理成文,旨在为古代人才的发展以及政治的兴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陆机的悲剧命运,既是社会造成的,也是个人性格缺陷所致.身逢离乱,如果能处江湖之远,或许能全身而退;如果适逢太平盛世,负其声望,陆机或许真能有所作为,远大的志向.却不能审时度势,自我过高的期待,现实与理想的落差,铸就了他悲剧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荀子伦理-政治思想的-贯之道是"分"的思想."分"的要义是如其分而治理.普遍的"区分"或"分"的方法论,是荀子思想中非常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方面.分治的理念体现了荀子对伦理-政治融合关系的思考,其关键在于由人而政,关注人的自我完善,强调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荀子学说彰显了正名与尚学等儒家传统的主旨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0.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表现的多种罪恶,已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特征,也使其常常遭到误解.将悲剧理论与叙事学方法相结合,把作家对罪恶的表现视为其现代悲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既借此与悠久的文学传统相衔接,又赋予其鲜明的现代特征."罪恶"在多部作品的文本构成中被赋予多种艺术功能和复杂的意义指向,并借此为作家完成现代悲剧的创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白作为一个奇人和天才诗人的同时,也有着其悲剧命运的一面。即一生都在"欲济苍生、安社稷",渴望建功立业,功成身退。可他的政治才能和诗人才华却始终未曾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和重用,最后抱着莫大的遗憾,在寂寞、贫困中悲愤地死去。  相似文献   

12.
阿凯亚城邦联盟是希腊化时期希腊本土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政权之一,其政治体制作为古希腊城邦联盟制的代表,值得关注."辛诺多斯"和"辛克莱托斯"是阿凯亚城邦联盟的公民集会,是阿凯亚城邦联盟政治体系运作中的核心.本文从波利比乌斯<历史>的一段文本出发,讨论"辛诺多斯"和"辛克莱托斯"的组成.  相似文献   

13.
元明戏曲中反映了诸多高丽国的文化风物事象,如"高丽毛施布"、"高丽席"、"高丽女"、"高丽铜"以及"高丽磨衲"等.尽管戏曲家们眼中的高丽风物并非严格对应历史学范畴的王氏高丽时期,但这些艺术描写从一个侧面透视了古高丽与中原地区特殊的政治关系和贸易往来十分兴盛的历史影像.  相似文献   

14.
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其道德共同体政治构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其任务在于培养自然人及道德公民,两者统一于人的自由的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符合人性发展规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贯穿于自然人教育过程中的核心线索;而培养具有国家整体向心力的"爱国公民"则是道德公民教育阶段的终极旨归.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功利化,道德价值多元化等问题,重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发挥道德教育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受英语的影响,新闻报道和网络论坛上逐渐出现了"××门"现象,"门"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其使用也日益蔓延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门"一样,"哥""姐"也摆脱了其传统的意义束缚,逐渐被用在与说话人并非具有亲属关系的人身上.与很多新生事物一样,这些字眼儿的产生、发展、变异和流行与同时期的社会现状、社会心态以及社会价值取向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6.
儒法思想之融通,在历史渊源上呈现为"儒法同宗"的命题.管仲的思想是其实质依据,后来稷下学官的<管子>将其文本化.李悝、吴起师儒而任法,开"儒家"向"法家"转变之先河."杂家"尸佼曾为商鞅之师,其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杂以法家思想,亦体现了儒法思想的融通."转关人物"的思想不但从学术源流上印证了法家出于儒家的命题,且揭示了法家的"政治家"本质,蕴涵了对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人物思想矛盾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旧体诗词具有十分明显的"气盛言宜"的特点.细究此期作品,大致可以把"气"分为三类,即不平则鸣、怒发冲冠的豪壮之气;感荡心灵、情景互动的愁怨之气;陈诗展义,低回隐忍的幽咽之气.  相似文献   

18.
"道势"关系即道统与政统、教与治、德与位以及吏与师之间的对立、统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作为中华文化主体--儒学的开创者,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势"关系离合、消长的曲折情势下,如影随形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富有时代精神的君臣论,为秦汉以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整体构建和完善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明宫是盛唐时期最经典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中国史上最富盛名的皇宫之一,其面积之大,建筑之奇,园林之美世间罕见。它是中国封建时期木架斗拱建筑发展的高峰。它的辉煌色彩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想象,使我们对历史上的大唐盛世带来的精湛艺术深表赞叹。  相似文献   

20.
阿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剧坛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应该是普通人.<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一生都在追逐他心中的"美国梦".他身上所体现的"反英雄"特色不仅让读者为其悲惨的一生感到心痛,更反映了"美国梦"的虚伪以及现代商业文化对普通美国人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