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06年,随着国家发改委提出"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同时配套建设余热发电"的明确要求,"十一五"期间,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进步明显。截至2010年,预计约有近700条生产线上配备了余热发电项目,超过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总量的50%。水泥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已经成为水泥行业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重要着力点。2010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提出了在2010年至2013年的四年时间里,"在现有全国日产量2000t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推广实施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改造项目,年发电量达120亿kWh,形成427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使日产量2000t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配套率达到95%以上"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中日合作的宁国水泥厂4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余热发电示范项目正式竣工投入运行。这个中国目前第一个纯低温无补燃水泥生产余热发电项目的建成竣工在中国建材工业史上和中国电力工业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根据对宁国水泥厂4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余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概况的仔细分析比较,我们认为新型干法水泥窑配套余热发电装置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第一、日本是世界上开发水泥厂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较早和最为成熟的国家,其余热发电技术和装备都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而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是研制、生产余热发电设备的优秀企业。据悉,目前日本18家水泥企业其发电设备有13家  相似文献   

3.
李志远 《水泥工程》2006,(4):31-31,34
随着水泥熟料煅烧技术的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单位水泥熟料的热耗已大幅下降,其窑头冷却机和窑尾预热器排放的废气温度均低于400℃。若能回收利用这部分低温余热,就能进一步降低水泥生产能耗。目前,纯中低温余热发电国产化技术已渐成熟,获得了很多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的重视和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4.
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泥工业工艺及装备技术得以迅速发展.数百条数千吨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简称水泥窑)的陆续投产,为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的开发、推广、应用创造了市场条件。在这个背景条件下.目前国内具有水泥窑余热发电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能力的数家单位.推出了几种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的热力循环系统并已在水泥工业陆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水泥工业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时机已经成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5月21日 ̄22日,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现场交流会在浙江杭州召开。在两天的交流会中,政府、协会、科研院所、企业代表纷纷发言,探讨在实施纯低温余热发电中的宝贵经验。在交流会结束前,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针对纯低温余热发电的推广做了精辟的总结发言。本刊根据录音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1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水泥工业工艺及装备技术迅速发展,数百条千吨级干法水泥生产线陆续投产,为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截止到2008年,有263条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装有余  相似文献   

7.
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金泉  常子冈 《水泥》2005,(4):5-10
对我国水泥工业已投入生产运行的几个纯低温余热电站的生产运行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提出了目前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尚存在的几个问题。在近年我国水泥工业工艺及装备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多条日产数千吨级大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陆续投产的情况下,对研究、发展、推广应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余热发电映照行业发展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夏季到来,天气热了,足球热了,余热发电更热了。日前由中国建材协会和中国水泥协会联合主办的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现场交流会在杭州召开.各方领导、专家及参会代表济济一堂,就水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纯低温余热电站的现状、发展进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不断增加,与之相配套的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也越来越多,熟料煅烧从单纯的窑内煅烧操作到与余热发电系统匹配操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许多的水泥企业,从事新型干法窑操作时间不长,对配套余热发电系统的操作更是经验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工艺采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越来越多,简要介绍了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其配套的余热锅炉.详细分析了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对窑尾、窑头电除尘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加大窑头和窑尾电除尘器的规格,加强系统密封.是确保其窑头窑尾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在原料综合利用和预均化、无烟煤和工业废渣的利用,环保和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以及国产化和大型化机械装备等方面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加之工程招投标及建设、生产管理的规范和科学化,使得我国新型水泥生产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新型干法生产线达标达产快,建设投资和生产耗能大大降低,单线生产规模和企业集团规模越来越大,这将预示着我国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跨入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热量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蒸汽动力朗肯循环,通过对国内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排放的纯低温废气余热的定量计算,分析研究现代水泥窑余热的有效利用情况和发电效率。结果表明。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其总效率约为22%,发电功率占窖头窑尾总排放废气量约11%.占烧成系统热耗的3.5%左右。  相似文献   

13.
0引言 目前,国内具有水泥窑余热发电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能力的数家单位,以利用日本KHI技术及设备建设的宁国水泥厂和柳州水泥厂纯余热电站为蓝本,推出了几种水泥窑纯余热发电的热力循环系统并已在上海万安1400t/d、浙江三狮2500t/d及5000t/d等数条预分解窑生产线上实际应用。本文对目前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余热发电几种热力循环系统、循环参数、废气取热方式的特点及发电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比较,并介绍了作者提出的第二代水泥窑纯余热发电技术的特点及实际应用工程——山水昌乐水泥有限公司2500t/d新型干法窑3.3MW(汽轮机为1980年生产的NK3.0—2.4/3851日机组)纯余热电站,该系统已于8月6日调试结束。希望本文对水泥生产企业建设余热电站的决策及水泥窑纯余热发电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我国水泥工业迅速普及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今天,水泥生产企业在决定建设余热电站时应注意研究哪些问题,对水泥生产企业  相似文献   

15.
节能降耗是水泥工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新型干法水泥厂利用余热发电不仅经济效益明显,而且技术成熟。国产化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步伐应该加快,才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用能质<火用>的概念对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所能达到的理论极限发电能力及实际最大发电能力进行了分析.对目前已投产的余热电站实际发电情况、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目前处于什么水平、实现水泥熟料生产电能零消耗的途径、水泥生产企业在决定建设余热电站时应注意研究的问题等几个行业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我国水泥工业迅速普及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今天,这些分析和研究能够加强水泥行业对我国目前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实际情况的了解,并对水泥生产企业确定余热发电项目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在蓝田尧柏水泥厂的应用。利用两条2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窑尾预热器排出的废气设置窑尾余热锅炉,利用窑头熟料冷却机排出的废气设置窑头余热锅炉,四台余热锅炉产生的过热蒸汽供汽轮机进行发电,达到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李朝彬 《中国水泥》2007,(10):58-6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水泥工业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数百条数千吨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陆续投产,为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的推广应用创造了市场条件。伴随建设  相似文献   

19.
我公司# 3窑余热发电工程是我国第一套为 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的全国产设备不带补燃装置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装机容量 3000kW,设计年发电量 1850万 kWh,年供电量 1665万 kWh。该工程于 1998年初破土动工, 1999年 4月一次并网成功。它的建成,对改善我公司环境、节约能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在我国水泥厂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系统的监控采用 PLC+上位机的集中操作管理、分散监测的结构形式,由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负责系统设计、硬件组态及软件编程工作。系统运行一年来,其良好…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 2006年5月21-22日,由中国建材工业协会、中国水泥协会主办,浙江三狮集团承办的“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现场交流会”在杭州萧山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建材协会、水泥协会、行管办负责人、水泥企业代表和相关研究设计单位及设备厂家代表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