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欧李果籽油对大鼠力竭运动后肝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对力竭运动后的大鼠进行欧李果籽油灌胃处理。将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均被灌胃9%D-gal溶液诱导肝组织损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大鼠灌胃欧李果籽油。结果表明: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大鼠的肝脏指数显著下降(P0.05),而低、中、高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中、高剂量组MDA含量比正常组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SOD活性显著下降(P0.05),而各剂量组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知,欧李果籽油在大鼠力竭运动后对肝组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御米油营养生理功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察用"御米油"(罂粟籽油)组和玉米油制备的人工半合成饲料,对生长期大鼠营养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御米油(罂粟籽油)除了有与玉米油类似的营养生理功能外,还能明显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并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调节尿酸代谢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御米油"是具有健康功能的食用油资源.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罂粟籽油的稳定性,通过复凝聚法制备罂粟籽油微囊。以阿拉伯胶和明胶为壁材,通过微囊化技术、喷雾干燥得到微囊。正交优化确定最佳配方,并考察芯壁比(罂粟籽油∶阿拉伯胶/明胶)对微囊包封率、载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罂粟籽油微囊制备的最佳条件为:壁材浓度为2.0%,芯壁比1∶3,p H 4.2,乳化剂浓度1.5%,此时包封率为76.9%。包封后罂粟籽油的氧化实验表明微囊可提高其存储稳定性。复凝聚法制备罂粟籽油微囊的工艺简单,产品稳定性好,在食品工业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依据GB 15193—1994《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对罂粟籽油进行急性毒性试验、3项遗传毒性试验和30 d饲养试验,评价了罂粟籽油的食品安全性毒理。结果表明,罂粟籽油对2种性别的SPF级昆明种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累计3次灌胃总量为52.8 g/kg bw,连续观察2周,动物未发现明显中毒症状和死亡,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判定,该受试物属无毒级。3项遗传毒性试验(Ames、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0 d喂养试验结果表明该受试物3.5、7.0和14.0 g/kg bw剂量对wistar大鼠连续灌胃30 d,未见明显的中毒症状和死亡。受试物各剂量组大鼠体重、食物利用率、血液学、生化学、脏器质量和脏/体比值以及病理组织多样指标无明显影响,统计学分析检验P0.05。未发现该受试物有明显的毒性作用。罂粟籽油既无毒也无任何副作用,可进一步开展其保健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5.
建立SD大鼠高血脂症模型并作灌胃处理,通过测定模型肾脏、心脏、骨骼肌生理指标及其组织病理变化,确定平欧榛子油对高脂血症大鼠肾脏、心脏、骨骼肌的修复效应。肾脏指标测定结果显示,饲喂平欧榛子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高血脂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高脂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提高了2%、6%、15%;丙二醛(MDA)含量与高脂对照组差异也显著,分别降低了14%、28%、32%;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高脂对照组差异极显著,分别提高了22%、39%、57%;豆油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甘油三酯(TG)水平较高脂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3%、13%、37%、34%。心脏指标测定结果显示,饲喂平欧榛子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的高血脂大鼠SOD活性、MDA含量差异不显著,高剂量组SOD活性、MDA含量差异显著,SOD提高了12%,MDA降低了30%;豆油和低剂量组TG水平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8%、7%,而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TG水平极显著降低33%、33%;豆油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谷丙转氨酶(GPT)含量较高血脂对照差异显著,分别提高了31%、34%、33%、21%。骨骼肌指标测定结果显示,饲喂榛子油的高血脂大鼠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MDA和TG含量均有显著变化,胆固醇(TC)含量差异不显著。连续饲喂平欧榛子油可以提高高血脂大鼠抗氧化能力,对高血脂大鼠肾脏、心脏、骨骼肌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萝卜籽油联合有氧运动对大鼠血脂降低的作用。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Ⅰ组)、高脂膳食组(Ⅱ组)、高脂膳食与萝卜籽油组(Ⅲ组)、高脂膳食与有氧运动组(Ⅳ组)、萝卜籽油与有氧运动联合干预高脂膳食组(Ⅴ组),对高脂大鼠进行萝卜籽油灌胃处理,考察对大鼠体重以及血清脂质相关指标TC、TG、HDL-C与LDL-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正常对照组,高脂膳食组大鼠的体重和血清TC、TG、LDL-C水平极显著增加(p0.01),血清HDLC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但通过萝卜籽油与有氧运动干预后,通过对比SD大鼠的体重与血清TG、TC和LDL-C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正常对照组对比,Ⅲ、Ⅳ组TC和LDL-C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上升,Ⅴ组SD大鼠血清TG、TC、LDL-C、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萝卜籽油与有氧运动联合作用优于单独作用。因此,萝卜籽油联合有氧运动对降低大鼠血脂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自制的鲜味米渣深度水解蛋白粉(20%)和鱼肉水解蛋白粉(13.8%)为壁材,罂粟籽油为芯材,制备了罂粟籽油微胶囊鲜味粉。产品感官指标优良,包埋率达到99.2%,罂粟籽油微胶囊鲜味粉芯材过氧化值为4.53meq/kg,酸价0.50mgKOH/g,符合食用油的卫生要求。  相似文献   

8.
黑加仑籽油降血脂功能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鑫  刘国艳  王静 《食品科学》2007,28(11):549-551
目的:考察黑加仑籽油在大鼠形成高血脂症过程中对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40只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高脂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测定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动脉硬化指数(AI)以及大鼠体重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结果: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的TG、TC和AI值均不同程度低于高脂组,而HDL-C却极显著高于高脂组(p<0.01)。结论:黑加仑籽油能够显著降低高血脂症大鼠血清中TG和TC的含量以及AI值,并可有效抑制HDL-C含量的降低,具有显著的降血脂功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以黑老虎籽为原料,采用压榨法制备黑老虎籽油,测定其化学成分并对油脂进行长期毒性及降脂作用研究,旨在为黑老虎籽油深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对油脂中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小鼠模型进行长期毒性及降脂活性试验;结果:(1)去苦味油脂(1号油脂)和苦味油脂 (2号油脂)总三萜含量分别为15.41%、14.85%,总木脂素含量分别为8.01%、13.01%;两种油脂中均含有13种脂肪酸,其中5种为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油脂质量的67.83%、51.56%;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含量最高,分别高达油脂质量的59.70%、43.57%。(2)食用油剂量1号油脂各剂量组(2mL/kg、4mL/kg、6mL/kg)均无明显毒性反应;2号油脂在低剂量时毒性表现为肝脏异常肥大,中剂量和高剂量可致小鼠死亡。(3)功能油剂量1号油脂各剂量组(150μL/kg、300μL/kg)和2号油脂低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脂体比和肝体比,显著降低血清和肝脏组织中TC、TG、LDL-C水平,显著增加HDL-C、SOD和T-AOC水平,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对脂肪肝症状有所改善。2号油脂高剂量组除肝体比、血清和肝脏组织中TC水平与模型小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指标均与前三组相同。  相似文献   

10.
周松峰  房磊 《中国油脂》2022,47(12):15-19
为了促进琉璃苣籽油的开发利用,以琉璃苣籽为原料,采用亚临界丁烷萃取琉璃苣籽油,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液料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琉璃苣籽油萃取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实验对琉璃苣籽油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最佳条件下萃取的琉璃苣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将SD大鼠平均分成5组,对照组不进行训练,剩余4组进行力竭运动训练,低、中、高剂量组每日灌胃10、15、20 mg/g琉璃苣籽油,力竭运动组每日灌胃15 mg/g蒸馏水,对照组正常饮水,实验结束后测定大鼠骨骼肌中抗氧化酶活性,考察琉璃苣籽油对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琉璃苣籽油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6.2∶1、萃取温度41℃、萃取时间53 min,在该条件下琉璃苣籽油萃取率为35.32%;琉璃苣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5.51%;琉璃苣籽油可以恢复骨骼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降低骨骼肌中丙二醛(MDA)含量。琉璃苣籽油可以提高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减少对机体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4.0、2.0、1.0、0.0 mL/kg剂量的樟树籽仁油对4组SPF级SD大鼠(20只/组、雌雄各半)连续灌胃90 d,研究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探明其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靶器官和可逆性。结果表明:90 d经口毒性试验期间,大鼠的活动和生长均正常;除高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各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体质量及其增量、进食量及食物利用率、脏体比、血常规、血生化、血电解质和尿液等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检查未见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产生有意义的病理变化。综上,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无剂量-反应关系,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无毒害作用且无剂量-反应关系,樟树籽仁油无亚慢性经口毒性,其未观察到毒效应的剂量(NOAEL)大于4.0 mL/kg,食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SD大鼠建立高血脂症模型并灌胃处理,通过测定模型血脂及肝脏病理变化,考察平欧榛子油辅助降血脂和预防脂肪肝的作用。结果表明:模型组的血脂水平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高血脂症模型建立;大鼠灌胃结果显示,饲喂豆油及平欧榛子油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大鼠总胆固醇(TC)的含量较高脂对照组大鼠差异显著,分别下降13%、13%、16%和16%;甘油三酯(TG)的含量较高脂对照组大鼠差异也显著,分别下降24%、24%、50%和47%;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含量较高脂对照组大鼠分别下降1%、4%、6%和26%;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升高明显,分别升高28%、32%、41%和44%;大鼠的血糖(GLU)、丙二醛(MDA)、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1、AI2和冠心指数(R-CHR)均显著降低,并与榛子油的剂量呈现正相关;连续饲喂平欧榛子油有助于降低高血脂症大鼠肝脏脂质沉积,对大鼠肝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元宝枫籽油,研究了元宝枫籽油对高脂膳食小鼠脂代谢及肠道健康的影响。将60只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元宝枫籽油高剂量组[1 200 mg/(kg·d)]和低剂量组[600 mg/(kg·d)],连续灌胃60 d。实验结束后,测定小鼠生长状况、血脂水平、盲肠微环境指标和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及微生物菌群。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元宝枫籽油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小鼠体质量、腰围、Lee′s指数、腹腔脂肪质量,显著降低小鼠盲肠内容物中游离氨、氨态氮、硫化氢和pH,显著增加盲肠内容物中丁酸、戊酸和丙酸的含量;元宝枫籽油高、低剂量组可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促进肠道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因此,元宝枫籽油具有改善因高脂膳食引起的小鼠脂代谢紊乱和促进肠道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桑椹籽油的降脂作用研究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桑椹籽油的降脂作用;方法普通基础饲料加10%猪油、l%胆固醇,0.5%胆酸钠组成高脂饲料,高脂饲料中添加6%的桑椹籽油饲喂Wistar大鼠(桑籽油组)4周后与单饲高脂饲料的大鼠(高脂组)对比血脂和肝脂水平.结果与高脂组比较,桑籽油组大鼠血清和肝脏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致动脉硬化指数也明显下降(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抗动脉硬化指数显著升高(P<0.01);结论桑椹籽油具有显著的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动物实验对刺玫籽油和刺玫籽原花青素进行降血脂功能性研究。选用昆明雄性小鼠,通过高脂饲料饲喂建立高脂模型小鼠,分别经口灌胃刺玫籽油及原花青素5周后,检测分析小鼠血清及肝组织匀浆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刺玫籽油及原花青素对小鼠体质量及主要脏器指数无显著影响;中剂量(100 mg/kg)、高剂量(200 mg/kg)的刺玫籽原花青素会显著降低高脂小鼠血清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P0.05),显著升高小鼠肝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水平(P0.05),显著降低肝组织内丙二醛水平;低剂量(80 mg/kg)刺玫籽油能显著降低高脂小鼠血清内甘油三酯水平(P0.05)及显著升高小鼠肝组织中过氧化氢酶活力(P0.05)。研究结果表明,低剂量的刺玫籽油和中、高剂量的刺玫籽原花青素对高脂血症小鼠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肖铭慧 《中国油脂》2022,47(3):71-77
为推进对香榧籽油生物功效的认知,以高脂膳食大鼠模型评估香榧籽油的降脂、抗氧化功效及其作用机理。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F组)、2%香榧籽油正常组(NFO组)、高脂对照组(HF组)、2%香榧籽油高脂组(HFO组)。每周记录SD大鼠体重,分别在第4周和第7周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Glu)、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4(IL-4)水平。在第7周处死大鼠,解剖取肝脏、十二指肠、脂肪组织,采用油红O、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并采用qRT-PCR检测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实验第4周,与NF组相比,香榧籽油能极显著降低SD大鼠体重(P<0.01),整个实验周期内HF、HFO组大鼠体重无显著差异;与NF组相比,NFO组大鼠血清TG、Glu、MDA水平显著下降(P<0.05),HDL-C水平显著提高(P<0.05);与HF组相比,香榧籽油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TC、LDL-C和Glu水平(P<0.05),显著提高SOD、GSH-Px的活性和T-AOC(P<0.01,P<0.05)。实验第7周,与NF组相比,NFO组大鼠血清LDL-C水平极显著上升(P<0.01),TC、MDA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HF组相比,香榧籽油能显著升高大鼠血清TG、LDL-C、MDA、CRP、IL-4水平(P<0.05,P<001);长期食用香榧籽油,大鼠肝脏、十二指肠组织中偶有炎性细胞浸润,脂肪组织细胞形态大小不均。NFO组大鼠肝脏AMPKα、SREBP-1c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NF组(P<0.01),HFO组大鼠肝脏FAS、ACC、AMPKα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HF组(P<0.01)。香榧籽油可能通过调节AMPKα/SREBP-1c信号通路实现调节大鼠血脂、提高抗氧化水平的生物功效。  相似文献   

17.
辣木籽油食用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D大鼠和昆明系小鼠为试验动物进行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30 d喂养试验,研究辣木籽油的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未发现动物有明显中毒症状与死亡;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0 d喂养试验发现当喂食含有6%、12%辣木籽油饲料的雌、雄大鼠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喂食含有12%辣木籽油饲料的雄性大鼠的总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其他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因此,辣木籽油是安全无毒的可食用油脂。  相似文献   

18.
应用气相色谱对罂粟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分离鉴定出7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为主要成分.通过举例说明对罂粟籽油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9.
石榴籽油的体内抗氧化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酶法提取石榴籽油,以5、10、15 mL/(kg.bw.d)3种剂量的石榴籽油分别给低剂量组(5 mL/(kg.bw.d))、中剂量组(10 mL/(kg.bw.d))和高剂量组(15 mL/(kg.bw.d))的昆明小鼠经口灌胃,空白对照组以蒸馏水灌胃,30 d后全部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快速取出肝、脑组织并测定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显示:低剂量石榴籽油试验组小鼠肝、脑组织中SOD、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脑中的MD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表明适当剂量石榴籽油可以增强机体的抗氧化机能,从而延缓衰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石榴籽油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石榴籽油对高脂血症和脂质过氧化的调节作用。方法:50只雌性Wistar大鼠按体重均衡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石榴籽油高、低剂量组,辛伐他汀组,除空白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饲喂高脂饲料并进行干预实验比较。结果:12w后,血清与肝脏TC、TG、MDA、LDL-C、AI等指标,高脂模型组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而HDL-C/TC、SOD活力均下降(p<0.05或p<0.01);石榴籽油小剂量组血清与肝脏TC、TG、MDA、血清LDL-C、AI等指标均显著低于高脂模型组(p<0.05或p<0.01),而HDL-C/TC、SOD活力均升高(p<0.05或p<0.01)。结论:石榴籽油对大鼠的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