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决定了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翻译的创造性是指译者在原语文本约束下的再创造,翻译的叛逆性是指为了实现更理想的译文而在原语或译语环境中对语言和文化规约所作出的客观背离.创造性叛逆给审视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有利于文学作品的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2.
翻译创造了原语文本在另一文化系统中的形象。以埃斯卡皮创造性叛逆翻译理论为依托,以葛浩文对莫言《酒国》的译本为个案,分析《莫言》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进一步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指出译者将原作引入译入语文化语境,很多情况下是对原作进行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3.
谈到文学翻译,人们会立即想到"翻译者,叛逆也"这一说法。由于中西方语言体系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势必会发挥主观创造性,甚至是叛逆性,对原著进行变通。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作品中普遍存在,对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红楼梦》库恩德译本对"创造性叛逆"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翻译影视作品时面对不同文化带来的碰撞,误解和扭曲等问题,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电影《金陵十三钗》从片名、歌曲到字幕翻译充分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从更深层意义上实现了"忠实",从而更好地传达出了电影的内在信息。  相似文献   

5.
改写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即改写,翻译亦叛逆.对改写理论追根溯源,从意识形态与诗学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进行合理的解释;并提出译者具有主体意识,实际操控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的过程,它还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模式,翻译中必然时刻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翻译创造了原语文本在另一文化系统中的形象。文章以埃斯卡皮创造性叛逆翻译理论为依托,以葛浩文对莫言《丰乳肥臀》的译本为个案,分析了《丰乳肥臀》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进一步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指出译者将源语文本引入译入语文化语境,很多情况下是对源语文本进行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对《论语》两译本片段的分析,阐述了“创造性叛逆”的涵义,用描述翻译学解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从译者和目的语接受者——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肯定不同译本差异的合理性。翻译没有定本,只有在容纳不同译本的基础上,翻译批评的研究才能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8.
根据Fauconnier概念整合理论,揭示翻译主体如何在文学作品译文形成过程中发挥创造性叛逆。译者需整合原文空间信息和翻译主体空间信息,最大程度再现原文文本。文章以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翻译的萧红《呼兰河传》为例,应用概念整合图示,从东北民谣、方言和文化意象三方面揭示英汉语言和文化在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碰撞、融合等,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认知理据和阐释基础。  相似文献   

9.
创造性叛逆最早由法国埃斯皮卡提出,后引入国内,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其中张白桦译本由于运用了创造性叛逆的翻译策略,成为诸多中译本中最为成功的译本。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探讨该译本创造性叛逆在女性主义倾向和文化差异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叛逆不仅用于文学翻译,也同样适用于英文人名翻译。以创造性叛逆为视角,结合人名翻译实例,阐述英文人名翻译不同题材中的改译、结构上的漏译和发音上的变译。但因人名翻译受客观知识规律、文化规范和接受语境三个"度"的制约,译者并非无限制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能动转换或转述原作。因此,译者在正确把握这三个"度"的前提下,有利于译者合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契合读者的文化心理,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