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从4月21日下午至25日一点,在三门峡市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召开了有河南、山西、陕西省负责同志及有关水利专家参加的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水库会议,对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水库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门峡水利枢纽经过两次改建,水库的泄流排沙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基本上解决了水库泥沙淤积问题。1973年汛期以后三门峡水库采取非汛期蓄清兴利、汛  相似文献   

3.
由于黄河水沙集中的特点,使得中游干流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库在拦蓄洪水的同时也造成了库区的泥沙淤积,水库防洪调度必须考虑泥沙的处理。通过分析现状黄河中游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方式,阐明防洪调度方案在泥沙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三门峡适时控制、三门峡和小浪底轮流退水、陆浑和故县最后退水等减轻水库和下游河道泥沙淤积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1957年6月10日到6月24日(10日~17日为大会—般发言,18日以后为专题讨论发言)在水利部召开了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讨论三门峡水库的正常高水位和运用方式。参加讨论会的有水利部、电力部、清华大学、武汉水利学院、天津大学、三门峡工程局,以及有关省的水利厅的专家、教授共五十余人参加。  相似文献   

5.
黄河难治为人所共认,自古堤防治理近13000年,仍存在洪灾威胁。1933年洪水后,美国安立逊首先提出在三门峡兴建滞洪水库,以解决黄河洪灾问题。抗战期间,日本人曾在三门峡搜集大量资料,提出在三门峡兴建水库发电站的报告,印有大量资料及设计文件,引起人们的注意。抗战胜利后,由伪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邀请美国治黄顾问团来华,美国派雷巴特(美国陆军工程兵团),萨凡奇(有名的水电专家)及葛罗同(陆军工程兵团)三人来华,具体工作由当时资源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美籍顾问柯登担任,中方由谭葆泰先生总负责,作  相似文献   

6.
列入国家“八五”计划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三门峡以下130km,水库回水末端到达三门峡坝下。它是继三门峡之后在黄河中游多泥沙河段兴建的又一座大型工程。人们联想到三门峡工程的教训,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小浪底工程会不会重蹈三门峡水库失误的覆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对三门峡工程的决策和失误的原因,作一番历史回顾和分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门峡以下流域水资源调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文政  黄强  刘昌明  蒋晓辉 《水利学报》2005,36(6):0721-0726
黄河三门峡以下河段水资源供需紧张、断流频繁。本文针对此问题,采用月径流量延时曲线和超越机率曲线、系统仿真方法研究黄河三门峡以下流域在不同来流条件下水资源的供需情势,研究结果表明:(1)小浪底水库的兴建,大大改善了三门峡以下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但在来水较枯的年份,水资源供给仍然紧张;(2)在枯水年份,三门峡以下即使再增加水库或加大库容,也不能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紧张状况,要解决缺水状况主要依靠上游水库调节水量或采取节约用水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分析黄河干流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以及小浪底4座典型水库不同运行时段径流与泥沙变化为基础,从单个水利工程与水利工程群组两个维度对黄河水沙过程的调控效应进行探析。结果表明:单个水库的调节作用使年际间径流变化更加均匀,且龙羊峡的出库流量频率向低流量过程单极化发展,小浪底的出库流量频率向两极化方向发展;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发挥了“拦粗排细”作用,在拦沙后期该效果有所减弱;相比单一水库,水库群组使得下游河道年际间来水量更加均匀,进一步增大了水库排沙比,但水库“拦粗排细”的级配调整功能因三门峡运用方式的特殊性而有所减弱。研究结果对丰富黄河流域水沙调控理论,指导黄河水沙调控工程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门峡以下水资源供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三门峡以下河段高含沙水质,给下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水资源供需紧张。通过水库模拟调配,研究黄河三门峡以下流域在不同状况下水资源的供需形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三门峡和小浪底两水库的运行,极大地改善了三门峡以下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但在来水较枯的年份,水资源供给仍然紧张;②小浪底水库采用多年泥沙调节的运用方式既保证了下游输沙生态用水、减少了泥沙的淤积,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③由黄河下游向外流域调水,可引用的水量既少又不稳定,因此在枯水期过多地引水只能加重黄河下游自身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0.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建设最早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分析其功过与经验教训对今后黄河治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认为:三门峡水利枢纽规划是错误的,没有考虑水库淤积的"翘尾巴"问题,坝址选择不当;改建是成功的,经过数次改进,摸索和总结出了使水库长期运行的蓄清排浑调度模式,1974—1985年三门峡水库冲淤已达到平衡;三门峡水库对黄河下游发挥了巨大防洪效益,其防洪效益不在于水库调洪,而在于拦沙92亿t、为下游河道减淤约64亿t,平均减淤厚度为3.30 m。三门峡水库成功的运用实践证实了多沙河流水库长期使用的可行性,由于黄河泥沙多,因此除调水调沙增强输沙能力外,还需要通过水库和放淤等措施拦蓄、利用一部分泥沙。  相似文献   

11.
水库调水调沙回顾与展望--兼论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作者简要回顾了三门峡、恒山水库调度方式和小浪底工程设计、“八五”攻关和专题研究之运用方式以及碛口、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方式等。提出小浪底水库调度应坚持“多年调节泥沙 ,相机排沙”运用方式 ;调控库容应大一些 ,同时要有灵活性 ;充分利用天然大水过程排沙 ,必要时也可相机造峰 ;注重水库联合调水调沙运用及有关技术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2.
《陕西水利》2010,(4):I0009-I0009
一、基本情况(一)单位概况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渭南河务局成立于1972年.是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陕西省渭河滇破管理局)的全额拨款性质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13.
三门峡大坝温度观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门峡水利枢纽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原设计选择其溢流坝和安装场坝为重点观测坝段,因此,在施工中埋设了各种观测仪器1000多支。经对1958~1988年气温、坝体混凝土温度、基岩温度及水库水温观测资料分析表明:三门峡大坝温度变化规律虽与一般重力坝不同,但它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防洪与径流发电具体运用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长江汉江丹江口、黄河三门峡等水库滞洪期实测资料的分析,对滞洪水库的冲淤变化规律及相对平衡过程,提出了一些梗慨性的认识,以供规划、调度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6月19日,按照安全可控、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黄河中游水库腾库迎汛要求,黄委决定于19日9时开始,通过联合调度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三水库,实施2021年汛前黄河调水调沙.当日,小浪底水库按照2600m3/s流量下泄.  相似文献   

16.
水库调度是水库运行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枢纽实现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文中引入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结合三门峡库区实际数据信息系统的自身特点,运用Power Builder和Visual Basic6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路,开发了三门峡库区综合调度系统.系统可以存储水、沙信息,采用人机交互式界面生成优化调度方案,对库区科学调度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门峡水库岸边大部分是宽阔的河谷台地,岩性为第四妃黄土类土、砂、粘土及部分砂砾石层。水库坍岸问题是三门峡水库一个比较突出的地质问题。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早于1959年8月根据34个典型断面和卡丘金公式,预测了表1中四种水位的坍岸范围。水库于1960年9月开始蓄水,到12月底止,坝前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门峡水库,控制集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91.5%。水库防洪水位335m,相应1955年库容为98.5亿m~3,水库面积1050km~2;其回水长度黄河有156km,渭河有183km。水面宽度潼关以下为1~6km,潼关以上黄河为4~19km,渭河为3~10km,北洛河为2km左右。入库支流渭河、北洛河于潼关以上与黄河  相似文献   

19.
为了尽快解决三门峡水库和东平湖水库大多数移民的温饱问题,使他们逐步脱贫,走上致富的道路,根据国务院和水利部有关水库移民方针的精神,并按照水利部的安排,黄委加快了对这两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的步伐,做到尽心尽责。  相似文献   

20.
三门峡水利枢纽在黄河中游河南省陕县境内,坝址控制面积计68.8万平方公里。该枢纽工程自1957年开工,于1960年9月水库蓄水运用,是一座大型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枢纽建筑物由混凝土重力坝、坝后式电站厂房和110千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