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黑色复合耐磨磷化膜的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合磷化膜耐磨性较好,但研究报道较少,因而其推广应用受到了限制.按磷化的成膜机理,设计、优选出了耐磨复合磷化液配方、最佳磷化工艺,制备出复合磷化膜并通过摩擦试验检测磷化膜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复合磷化膜呈黑色、细密针孔状结构;复合磷化膜能显著提高摩擦副表面的摩擦学性能,摩擦系数从0.8降到0.3;磷化前的表面调整有利于形成细密、性能好的磷化膜;磷化作为喷涂固体润滑剂的前处理,能提高固体润滑涂层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2.
3.
磷化液中加入纳米颗粒Al2O3能提高其综合性能,但纳米颗粒的团聚影响磷化膜性能的提高;磷化液中加入分散剂可以解决纳米颗粒的团聚问题,可以在碳钢表面形成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的纳米Al2O3复合磷化膜.测试了9种不同分散剂对磷化液沉降值、磷化膜外观的影响,初步优选出3种分散剂:聚乙二醇20000,三乙醇胺,柠檬酸三铵,并配制了复合分散剂.采用SEM观察了优化分散剂对磷化膜微观形貌的影响,用TT260覆层测厚仪测试了膜厚,用电子能谱仪(EDS)分析了复合膜中铝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复合分散剂和柠檬酸三铵对磷化液中纳米Al2O3的分散效果比较好,阳离子型分散剂三乙醇胺对纳米Al2O3复合磷化膜有细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磷化膜生长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磷化膜的形成机理,研究了磷化液中促进剂对磷化膜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NO_3~-作促进剂有利于厚磷化膜形成,用ClO_3~-作促进剂有利于薄磷化膜的形成。磷化膜生长的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说明,金属的电极电位可以用来监控磷化膜的生长及其组份含量。此外可作磷化膜重量(厚度)与磷化膜上孔隙度(率)的关系来确定适宜的磷化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5.
低温磷化膜形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徐惠芳 《材料保护》1995,28(6):17-18
低碳钢试样经不同时间磷化后,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形成的磷化膜,并监测磷化过程中试样的开路电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无定形低温磷化膜的形成过程,主要由基体浸蚀期、无定期完整膜层形成期、膜增厚及网状微裂纹形成期组成。试样的开路电位能很好地反映低温磷化膜的生成过程,可用来监控磷化膜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免水洗钡盐改性常温复合磷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钢铁试片在由磷酸、氧化锌、硝酸钙、硝酸钡、钼酸铵等组成的钡盐改性复合磷化液中常温快速磷化后,自然干燥3 h以上,即生成免水洗的彩色磷化膜.采用SEM和EDS技术对磷化膜形貌和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免水洗的磷化膜由Fe2+、Zn2+、Ca2+、Ni2+、Mn2+、Ba2+的磷酸盐及少量的钼酸盐等组成,膜晶粒尺寸≤2μm,膜连续、致密,膜重约1.5 g/m2,耐3%NaCl溶液腐蚀约2 h,喷涂铁红环氧底漆后附着力达1级.  相似文献   

7.
该文介绍了采用高温锰系磷化,通过有机溶剂清洗、超声波表面活性剂清洗、超声波表面活性剂清洗加表面调整处理等3种前处理方式获得的磷化膜的膜重、膜厚、耐蚀性等膜层性能参数。分析了各种磷化前处理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这种影响的原因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表面活性剂清洗加表面调整处理后的磷化工艺,磷化膜层的结晶细致,在膜厚较小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的膜重,并且膜层的各种耐蚀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9.
磷化膜晶形的电镜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刘复兴  夏正才 《材料保护》1995,28(12):24-26
用扫描电镜系统地分析了各种磷化膜的结晶形貌,工艺因素,讨论了不同晶形产生的原因并介绍了不同晶形膜的工业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获得理想的磷化膜为目的,研究了强酸酸洗除锈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强酸酸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弥补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纳米ZrO2作为复合粒子,通过电镀方法制备非晶态Ni-P-ZrO2复合镀层,研究纳米ZrO2粒子及热处理温度对复合镀层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ZrO2粒子的存在不影响镀层基质金属的非晶态结构;镀态下Ni-P镀层的磨损受黏着磨损和犁削磨损机制共同作用,耐磨性能较差,纳米ZrO2粒子的加入,缓解了镀层的黏着磨损和犁削作用,使磨损量大幅降低;非晶态Ni-P-ZrO2复合镀层在350℃热处理温度下已转变为晶态结构,镀层具有最高的耐磨性能,其磨损方式为磨粒磨损和脆性剥离。  相似文献   

12.
采用真空熔烧法制得钴基合金-碳化钨复合涂层.应用盘销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碳化钨含量的复合涂层和淬火态45#钢进行了磨损试验.借助自设计振动装置,在10%HCl溶液及10%NaOH溶液中进行了室温全浸泡振动腐蚀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涂层的耐磨性显著高于淬火钢,且其耐磨性随碳化钨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复合涂层在腐蚀液中耐蚀性也远高于45#钢.  相似文献   

13.
铝合金基电沉积Ni-SiC复合镀层的结构及耐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Ni-SiC复合镀层的微观结构,同时对镀层的耐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Ni-SiC复合镀层的结构为晶态,SiC微粒的嵌入不改变其组织结构,经过500摄氏度,2h热处理后,产生新相Ni3Si,使镀层性能下降;(2)在300摄氏度,2h热处理条件下,Ni-SiC复合镀层体积比磨损量分别是硬Cr镀层和纯Ni镀层的31%和11.6%。  相似文献   

14.
基于激光熔覆SiC/Ni复合涂层的耐磨性EI北大核心CSC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预置粉末法,在Q235钢表面进行激光熔覆镍基SiC陶瓷涂层的实验研究。使用往复式磨损试验机对不同涂层材料的熔覆层进行干摩擦磨损实验,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观察和分析熔覆层的显微组织与磨损形貌。结果表明:在重载干滑动摩擦条件下,Ni基SiC复合涂层耐磨性得到显著提高;当复合粉末SiC含量为25%(质量分数)时,熔覆层耐磨性最佳;熔覆层的磨损机制以磨粒磨损为主,同时伴有黏着磨损特征,且随着SiC含量的增加,黏着磨损的特征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不同加热方式对Ni-P-SiC化学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  邵红红  蒋小燕 《材料保护》2006,39(10):76-78
采用炉内加热处理和激光加热处理两种方式对Ni-P-SiC化学复合镀层进行了晶化处理.运用显微硬度计、M-2000磨损试验机等对采用两种加热方式处理后的Ni-P-SiC复合镀层进行了性能测定.结果表明,采用激光加热处理后,复合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均高于经炉内加热处理的镀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双脉冲复合电镀技术,在瓦特型镀液中,制备含纳米SiC的Ni/MoS2基复合镀层。研究纳米SiC浓度对复合镀层微观形貌、组织结构、显微硬度和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液中添加纳米SiC后,Ni/MoS2复合镀层的微观形貌产生明显的变化,随镀液中SiC浓度的增加,复合镀层表面致密度提高;镀液中纳米SiC浓度在1.0~1.5g/L时,组织由Ni+MoS2+SiC组成;纳米SiC为1.5g/L时,显微硬度达到最大,为505HV,摩擦因数为0.28,分别为纯Ni/MoS2的1.6倍和1/2。复合镀层的磨损机制以磨料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17.
Ni-SiC脉冲电镀工艺对SiC共沉积量及镀层耐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脉冲电镀法制备了Ni-SiC复合镀层,考察了镀液中SiC质量浓度、脉冲平均电流密度、镀液pH值对复合镀层中SiC共沉积量及镀层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镀工艺参数的改变影响镀层中SiC的共沉积量以及复合镀层的耐磨性.选择适当的工艺参数,可以制备出SiC共沉积量高、微粒弥散较均匀的耐磨复合镀层.复合镀层的抗磨性能不仅与硬质微粒的共沉积量有关,而且与微粒在镀层中分布的均匀性有很大关系,在共沉积量相同的情况下,微粒的分散性越好,镀层的抗磨损性能就越好.  相似文献   

18.
马壮  陶莹  闫翠娟  李智超 《材料导报》2013,27(16):127-130
采用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在Q235钢基体上制备了热化学反应型复合涂层,分别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涂层进行物相分析和截面形貌观察,并模拟了复合涂层在石油介质中的腐蚀磨损行为。XRD分析结果表明,有Na2B4O7、TiB2、NaB15和Al6O13Si2等新相生成,获得了玻璃/陶瓷复合涂层;由SEM观察可知,界面处结合紧密,涂层致密且孔隙率低;热震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复合涂层热震次数达50次以上,结合强度良好;石油介质腐蚀磨损实验表明,在200r/min、300r/min和400r/min的条件下,复合涂层的抗腐蚀磨损性能分别为基体的2.74倍、2.78倍和1.80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含有有机硅树脂为囊心的液体微胶囊复合镀铜层的性能.通过进行25%氨水溶液腐蚀试验、10%硝酸溶液腐蚀试验和耐磨试验,测定了这种复合镀层的耐蚀性和耐磨性.结果表明,由于复合镀铜层中含有液体微胶囊,其耐腐蚀性和耐磨性能都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