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脾多肽注射液(LPI)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小鼠血小板生成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数表法将实验用SPF级昆明小鼠进行分组,小鼠隔天腹腔注射兔抗鼠血小板血清(APS)诱导构建小鼠ITP模型。在设定时间通过尾静脉方式采血,检测各组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同时计算胸腺、脾脏指数,通过骨髓涂片的方式对巨核细胞进行分类并计数,最后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干细胞因子(SCF)、白介素-3(IL-3)、白介素-6(IL-6)、白介素-11(IL-11)、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因子-4(PF-4)表达水平。结果:LPI可显著提高ITP模型小鼠血小板计数水平,对红细胞、白细胞无影响;胸腺、脾脏指数显著下降;小鼠骨髓中的原始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数升高,幼稚型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和裸核型巨核细胞数均无显著变化;血清中细胞因子SCF、IL-3、IL-6显著升高,PF-4显著降低。 结论:LPI可能通过上调IL-3、IL-6、SCF水平和下调PF-4水平来提高ITP小鼠的血小板数量,对LPI的临床推广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咖啡酸对阿糖胞苷(Ara-C)诱发小鼠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体积(MPV)变化的影响。方法:参照徐国良等方法诱发Ara-C致小鼠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MPV 变化模型, 分为咖啡酸600、 300、 150 mg/kg-1·d-1 剂量组、复方阿胶浆组(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小鼠给Ara-C 造模同时连续灌胃用药12 d, 分别于给药6、 8、 10、 12 d 自小鼠尾部取血检测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及MPV, 观察咖啡酸对小鼠白细胞及血小板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咖啡酸300 mg/kg-1·d-1 组给药6 dWBC 为4. 8 ±1. 2, 600、 300 mg/kg-1·d-1剂量组给药10 d WBC 为(909 ±179)、(1056 ±135)×109/L;咖啡酸各剂量组给药12 d MPV 分别为(6. 00 ±0. 23)、(5. 90 ±0. 20)和(6. 03 ±0. 21)fL,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咖啡酸可用于治疗临床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保护血小板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去除 IgG 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清, 对正常脐带血巨核细胞克隆形成单位(CFU-MK) 生成的影响。方法: 建立正常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血小板生成素(TPO) 等作用下, 向 CFU-MK 分化的半固体培养体系;亲和层析去除 SLE 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中的 IgG 组分并加入培养体系, 研究干预前后CFU-MK集落形成的数量和形态学差异 。结果: 正常脐带血(n =10) CFU-MK 集落数为(69.3 ±19.4) 个/片, 多为中~大集落 ;加入 SLE 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n =4) 后, 集落数为(58.5±32.5) 个/片, 与正常相比变化相近(P >0.05) , 但其中一例患者减少为 29 个/片;去除血清 IgG 组分后(n =4) ,CFU-MK 为(73.0±28.3) 个/片, 与正常相比变化相近(P >0.05) ;其中一例加入血清后减少为35 个/片, 去除 IgG 后仍为 31 个/片, CFU-MK 生成抑制未解除。形态学上, 加患者血清后大集落数由正常对照的(37.4 ±10.9) 个/片显著减少为(9.0±8.8) 个/片(P<0.05) ;去除 IgG 后, 大集落数亦显著减少为(8.3±3.9) 个/片(P<0.05) 。而加入患者血清或去除 IgG 后, 小集落相对数量比正常对照显著增多(P<0.05) 。结论: SLE 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中可能存在阻碍 CFU-MK 分化发育的抑制物, 这种抑制物可能不依赖于血清 IgG 组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河Ⅰ 型胶原蛋白提取物(Pufferfish type Ⅰ collagen extract, PTICE) 对环磷酰胺(CTX) 、顺铂(DDP) 或阿糖胞苷(Ara-c) 诱发的小鼠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分别用CTX 、DDP 、Arac腹腔注射(i.p.) 诱发小鼠骨髓抑制、免疫抑制等毒副反应, PTICE 灌胃(i.g.) 预防治疗, 观察小鼠的一般状况, 测定外周血细胞分类、脾脏指数和骨髓DNA 含量。结果:PTICE 可改善应用上述化疗药物小鼠的一般状况, 保护小鼠毛发, 升高外周血中的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增加脾脏指数和骨髓DNA 含量;PTICE 显著降低DDP 导致的小鼠死亡率。结论:PTICE 可降低化疗药物引起的小鼠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奈唑胺(linezolid, LZD)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具有良好活性,但血小板毒性大大限制其应用。近年来,利奈唑胺诱导血小板减少症(linezolid-induced thrombocytopenia,LIT)相关研究取得较大进展。LZD被发现与骨髓抑制、抑制巨核细胞释放、氧化应激及免疫破坏等机制密切相关。此外,大量临床研究也总结出LIT的风险因素,并探索出LZD的剂量调整方法,成为LIT防治的突破口。然而不同文献中LIT发病机制、风险因素和LZD剂量调整的差异较大,本文对此开展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LIT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唐钢薄板连铸坯表面纵裂问题,深入分析了薄板坯漏斗结晶器条件下,铸坯表面纵裂形成的机理。结合中低碳钢的实际生产,对结晶器、结晶器保护渣以及浸入式水口等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期为铸坯纵裂的控制提供了生产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链脲佐菌素(STZ)模型鼠和db/db模型鼠的糖尿病模型鼠的特点以及对三类降糖药反应性的比较,客观评价两种糖尿病模型鼠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离乳、雄性BALB/c小鼠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空腹 12 h STZ(45 mg/kg)腹腔注射,连续3次,一周后检测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大于 8.0 mmol/L 的为STZ模型鼠。将STZ模型鼠和8周龄空腹血糖大于 8.0 mmol/L 的db/db模型鼠各随机分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罗格列酮(12 mg/kg)、格列苯脲(45 mg/kg)、胰岛素(1 U/kg)和生理盐水(0.1 mL/10 g),每天1次,连续给药4周后检测两模型鼠及其对照组糖脂代谢相关的生化指标及激素水平。结果: STZ模型鼠和db/db模型鼠分别与正常BALB/c鼠、C57BL鼠对比,STZ模型鼠和db/db模型鼠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异常,空腹血糖、血TG和TC显著升高。但STZ模型鼠的胰岛素与C肽水平低于正常;而db/db鼠血C肽、胰岛素浓度显著升高;3种降糖药给药4周后STZ模型鼠的空腹血糖均明显降低,OGTT显著改善;罗格列酮对db/db模型鼠也可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并改善糖耐量,但相同剂量的格列苯脲和胰岛素对db/db模型鼠的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无影响。给予3倍剂量的胰岛素,db/db模型鼠才表现出空腹血糖的显著降低。结论: STZ模型鼠胰岛功能受损并有一定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对3种降糖药均敏感。db/db模型鼠表现出高度的胰岛素耐受,对内源性和外源性的胰岛素都不敏感,对罗格列酮的敏感性与STZ模型鼠相当。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 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动脉血栓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奥扎格雷钠,5 mg/kg),AHV-PI(0.1 mg/kg)实验组共4组,每组6只。应用70% FeCl3溶液化学损伤的方法来制备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采用血栓弹力仪(TEG)描计血栓弹力图,比浊法测定家兔血小板聚集率,ELISA测定各组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栓素B2(TXB2)水平,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形态的改变。结果: AHV-PI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栓弹力图凝血时间(R)值和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延长(P<0.01 和P<0.05),Alpha角度、最大幅度(MA)和凝血指数(CI)减小(P<0.05 和P<0.01);血小板聚集率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血浆中GMP-140和TXB2含量降低(P<0.01)。AHV-PI实验组光镜下动脉内未见血栓形成,血小板电镜显示血小板形态基本规则,与模型组相比伪足较少,α-颗粒和致密颗粒无明显减少,胞浆空泡化现象减轻。结论: AHV-PI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血栓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之保护血小板超微结构,减少血小板脂质代谢和颗粒内容物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放、化疗细胞保护剂WR -2721对生理性激活剂ADP 、胶原和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引起的血小板激活的影响。方法 取20 ~ 35岁健康人血液,分别给予生理性激活剂ADP 1 μmol·L-1 、胶原2 mg·L-1和PAF 0.1 mg·L-1后,再用终浓度为10-7 ~ 10-5 mol·L-1的WR-2721 处理,观察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然后观察血栓素B2(TXB2)和NO 的水平。结果 WR-2721 抑制ADP 、胶原和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TXB2 产生,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在终浓度为5 μmol·L-1 时,WR-2721 明显增加用ADP 、胶原和PAF 诱导的NO 的产生,表明活化血小板释放的NO 参与WR-2721 的抑制效应。结论 WR-2721 体外可有效地抑制生理性激活剂引起的血小板活化。除了细胞保护作用外,WR-2721 还可以用予治疗有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SD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稀释1.5倍的肾上腺素0.05 mg-1·100g-1(tid),连续5d。于d4起,每2次给药间将大鼠置于0°C冰水中5 min。正常对照组则皮下注射等量NS。于d6,2组大鼠自颈总动脉取血,分别测定CEC计数、t-PA、PAI活性、6-keto-PGF.含量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 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CEC计数、PAI活性、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升高(P<0.01),t-PA活性、6-keto-PGFn.含量降低(P<0.01;P<0.05)。结论 大 剂量肾.上腺素加冰泳刺激能造成SD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万古霉素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方法:收集我院血液内科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中性粒细胞缺乏成人患者(n=77)的临床资料和用药信息,监测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使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的建模方法建立该人群的万古霉素PPK模型并进行评估和验证。结果:所建模型为二室模型,最终模型公式为:清除率CL=6.84×(BW/70)0.75×(CLCR/116)0.895×exp(η1),中央室分布容积V1=20.5×(BW/70)×exp(η2),室间转运速率Q=15.2×(BW/70)0.75×exp(η3),外周室分布容积V2=50×(BW/70)×exp(η4),(BW为体质量,CLCR为肌酐清除率)。采用拟合优度图和模型预测诊断图以及非参数Bootstrap法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采用26个相同入组条件的患者数据进行外部验证,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结论:建立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万古霉素PPK模型,有助于实现该人群万古霉素的个体化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螺旋盘管弯曲成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灵凤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9,44(3):107-109
为了得到空间弯曲件成形特点和变形规律,本文对螺旋盘管滚弯成形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建立的空间弯曲成形的理论模型基础上,依据三维弹塑性大变形动态分析理论,以大型商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为分析工具,对弯曲成形过程中的边界条件进行了合理处理,实现了成形辊轮在空间位置的自由移动和转动,建立了螺旋盘管滚弯成形的有限元模型. 相似文献
15.
动物模型在胆囊炎的病因研究、发病机理的探索以及治疗措施的评估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胆囊炎的病因, 与感染、激素、神经、代谢等因素有关。继常规模拟临床的细菌感染造模之后, 总胆管结扎、迷走神经切除、食物喂养、异物植入、药物诱导、狭窄成石等在胆囊炎模型建立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能较好模拟人体相应胆囊炎的动物模型, 有助于对药物进行临床前的药效学评价和进一步研究胆囊炎的机制和办法。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现有的曲面模型不利于进行 C N C 加工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面向 C N C 加工的自由曲面模型,介绍了该曲面模型的基本要求并阐明了建立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评价湖南省人民医院院区2016年利奈唑胺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及有效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调取2016年使用利奈唑胺患者病例资料,设计调查表,统计用药合理率,分析不合理原因;计算临床治愈率,病原菌清除率及综合治愈率;监测用药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程度。结果: 利奈唑胺临床应用合理率为48.1%,不合理原因主要是适应症把握不准确及疗程不合理;临床有效率为40.4%,病原菌清除率为42.3%,综合治愈率为56.4%;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1.2%,发生的平均年龄为(81.4±8.7)岁,平均用药时间为(13.6±5.6) d。结论: 我院区利奈唑胺临床应用合理性有待提高,正确把握适应症和疗程将很大程度提高合理率;综合疗效尚可,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骨髓抑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表面层理论和金属晶体塑性变形原理解释微细薄板材料在塑性变形中产生尺寸效应的内在机理。引入尺度参数,对经典的Hall-Petch公式进行修正,建立基于表面层模型理论的尺度依赖材料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材料模型分析微细薄板厚度及其晶粒尺寸对材料成形流动性能的影响。在晶粒尺寸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微细薄板厚度的减小,材料流动应力逐渐降低;晶粒尺寸越大的微细薄板,其流动变形的尺寸效应现象越明显。利用不同厚度的不锈钢和纯铜箔材的微细薄板拉伸真应力-应变曲线对所建立的材料模型进行验证,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验证了所建立的材料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