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形象的塑造关键在于立足城市本身的优势,实施生态城市建设,创造自己的特色。本文从构成城市形象的三要素:自然环境、历史环境.物质环境入手,探讨宁波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发达的经济来塑造“现代生态水乡城市”的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2.
《城乡建设》2013,(12):6-8
空间绿化提升城市生态景观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西安提倡“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将自然引入城市,构建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生态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3.
丁杰 《城乡建设》2008,(1):37-38
城市的个性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兴化作为水乡城市应突出表现由于水乡地貌特征带来的城市结构、城市物质空间和文化内涵的特点。将浓郁的乡土气息以水为纽带,融自然于城市之中,融历史于现实之中。营造兴化滨水景观特色,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投资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兴化市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城市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相似文献   

4.
汪霞  李跃文 《中州建设》2006,(11):67-67
1.城市理水的基本释义 城市理水是指在对水资源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具有的景观特征和造景功能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多门学科.以规划设计方法为工具,对水域空间景观建设和水资源景观的创意设计进行研究。以水资源为构景主体.寻求水与城市空间,与城市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城市生态,与城市文化等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最佳融合方式.让水资源景观和水域空间景观中蕴含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空间价值等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供快乐的水生活,维持永续的水环境。  相似文献   

5.
一、江都市城市形象与景观现状分析 1、缺乏特色景观,城市形象不鲜明。江都市目前城市景观最主要的问题是对城市历史、文化、个性的理解把握、发掘不足,在营造城市时,一是缺乏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理念,二是缺乏指导思想。对城市景观缺乏通盘、全局、系统的考虑,对景观的营造缺乏强制或引导性策略与措施。城市总体规划对景观的诸要素如边缘  相似文献   

6.
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简要概述,阐述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现状,借助生态城市理念重新梳理城市规划要素,从绿地、用水、交通等多个环节入手,探讨生态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对城市规划进行生态化设计,让城市在发展中逐渐趋近于生态化。  相似文献   

7.
南方城市滨水区特色风貌与景观生态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滨水区特色风貌的形成在自然方面受地区气候、地理特征、水环境等影响,在人文方面受发达的水陆航运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自然与人文风貌.然而目前城市滨水区遇到景观生态破坏、旧城区衰退、交通堵塞等种种问题,使城市特色风貌面临严峻考验.结合城市滨水区改造中的理论与实践,从城市特色风貌营造的方法、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滨水区景观生态保护相结合等几个方面,探讨创造南方滨水城市特色风貌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吴星仪 《中州建设》2014,(23):57-57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越来越关注城市生态和环境,“科学发展,构筑和谐社会”也从一定意义上涵盖了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城市园林和景观环境设计与建设正成为城市建设的焦点问题,受到了从上到下包括城市普通居民的关注,“生态园林城市”“宜居城市”建设充分反映了城市发展对建设城市良好环境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州建设》2010,(14):76-79
进入21世纪以来,住宅小区注重于生态、人文特色建设,“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增灵”,人工湖、人工溪流、喷泉水景等各种风格的水景观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房价也因水而涨,但是水景观建设与运行仍面临重重问题。  相似文献   

10.
按照我国规划体系的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中应该同时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但在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中总体城市设计进行得还很不系统,使得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现象日益突出。本文结合贵州省独山县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从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收集与现状分析出发,建立总体城市设计的结构体系,希望能够为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孙伟  胡晓添 《小城镇建设》2012,(6):53-56,94
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理念,对"神州水乡第一镇"——江苏省甪直古镇展开整体城市设计实践探讨。从历史遗存着手,在继承的基础上,秉持生态文明价值观,促进创新发展、品质提升,塑造了一个兼备本地文化、水乡特色的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的新甪直。在延续和保护传统特色基础上,通过生态文明理念下整体城市设计实现甪直宜居、宜游、宜商、宜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师法自然"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当代城市设计发展的时代母题.本文立足城市转型发展阶段,基于北京大量的案例实践,系统阐述了城市设计在理念方法与技术手段上应向自然学习的三个重点:一是探索非建设用地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构建独具东方文化意境的人居空间;二是倡导城市设计工作全过程的协商与共治,推动城市设计从空间管控向设计治理转型;三...  相似文献   

13.
三十二年的风雨历程,三十二年的辛勤创业。深圳一这座昔目的边陲渔村,如今已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伴随着特区超常规的建设、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园林绿化建设和城市生态保护摆在全市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成果令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2008年6月19日~20日,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在河北廊坊举行,主题为:"灾后重建·生态城市:我们共同的家园".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汶川大地震后,将'灾后重建'与'生态城市建设'两个题目合在一起研究,一个令人非常沉重,一个令人非常激动"."沉重"的灾后现实使人们勇敢地直面灾难、理性地思考未来,使人们认识到规划的本质在于回归"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5.
潇琦 《城乡建设》2005,(7):39-41
2005年6月8日-9日,业界瞩目的第二届北京国际景观建筑高峰论坛在中国国家展览中心隆重举办,来自世界知名设计公司的演讲嘉宾与房地产开发商、承包商、政府部门等相关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城市建设发展之路. 在论坛上,四位世界知名设计师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在景观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新的观点带来的是国际先进理念,让与会人员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6.
张宇静 《城乡建设》2015,(10):54-55
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元素的应用以“取其自然,顺其自然”为基本原则.市树市花作为城市景观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风貌性元素,除了其在植物学范畴中表现出的生态适应性之外,更多地被赋予了地域的文化性内涵——地区信仰、民间风俗以及普遍的社会心理等.一、城乡风貌物质环境中的市树(一)风貌区规划与市树市花的诞生1993年,莆田市政府相关部门在广泛征集市民意见并经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由市民投票后经莆田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市树、市花的决定——遴选出荔枝为市树,月季为市花.  相似文献   

17.
康书彬 《中国电梯》2009,(16):130-130
我国在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不论是在飞速的经济增长,还是各项体制的顺利转型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速,电梯行业也因此获得了大跨度发展。电梯从“大变活人的铁箱子”到我们现代生活中的亲密伙伴,从简单的继电器控制到智能微机的控制,从只重视功能到节能环保理念的融入,整个电梯行业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建设信息》2013,(7):12-13
通过树立低碳生活理念,营造低碳生活环境,倡导低碳消费,实现低碳生活。中共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机制研究就是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一、建立监督机制——通过制定法律,强化监督,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进程(一)借鉴国内外环境教育立法经验,出台《中国环境教育条例》目前美国、巴西、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宁夏、天津等地区已出台环境教育条例,均对环境教育经费来源及激励机制作出规定,将环境教育经费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1月24日,国家环保部发布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报告,江苏盐城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继续位居全省第一.2014年元月,盐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放眼市区满城绿.2015年3月底,盐城市又一次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荣誉!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让广大市民自豪感、幸福感倍增.“盐城好空气”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新名片.今年,盐城市城乡建设系统将承担实施“三重”工作、八大类重点工程、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区城建重点项目和部门重点工作31项,总投资达32.5亿元,年内完成22项,完成投资20.2亿元.  相似文献   

20.
《人类居住》2011,(3):14-15
聊城,一个地处中国山东省西部、经济相对沿海地区欠发达的内陆城市,在短短三十多年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聊城与全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样,都面临着如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巨大挑战.为此,聊城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完全符合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全符合联合国提出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