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用摇床振摇、带刷搅拌和波轮搅拌三种脱皮方式,结合生物酶法快速脱除鲜胡椒果皮,通过测定脱皮率和白胡椒色差L值,单因素试验优化生物酶法脱皮条件,比较不同脱皮方式对新鲜胡椒的脱皮效果,对酶液进行重复利用,最大限度降低酶液成本,并对不同脱皮方式得到的白胡椒的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种搅拌方式中,波轮搅拌对胡椒生物酶法脱皮效果最好。使用波轮搅拌方式,新鲜胡椒烫漂5min,复合酶液浓度为1.25%,脱皮温度为45℃,使用波轮搅拌方式搅拌3h,脱皮率为98.6%,色泽好。根据酶液重复利用效果进行分析,表明重复4次最经济。对不同脱皮方式得到的白胡椒进行比较,表明波轮搅拌和带刷搅拌更有利于保持白胡椒的色香味、品质。  相似文献   

2.
以胡椒鲜果为原料,分别采用机械、静水浸泡、换水浸泡3种方式脱皮,探究不同脱皮方式对白胡椒白度值、黑果率、碎果率、堆积密度、水分质量分数、胡椒碱含量、胡椒精油含量等理化指标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er,GC-TOF-MS)定性定量分析测定胡椒精油的成分及含量,采用加权分析法进一步评价3种脱皮方式所得白胡椒品质。结果表明:机械脱皮与换水浸泡脱皮生产的白胡椒白度值无显著差异,但高于静水浸泡脱皮法生产的白胡椒。机械脱皮法生产的白胡椒黑果率、胡椒碱含量低于静水、换水浸泡脱皮法生产的白胡椒,但精油含量、碎果率、堆积密度高于后两者。从机械、静水浸泡、换水浸泡脱皮生产的白胡椒精油中共鉴定出33种化合物,其中21种为3种白胡椒精油共有,质量浓度较高的共有化合物有3-蒈烯(41.96、37.77、39.16 mg/mL)、β-石竹烯(36.43、41.57、41.02 mg/mL)、柠檬烯(29.38、23.38、39.38 mg/mL)等。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3种白胡椒风味差异显著。感官评价证实机...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油莎豆湿法脱皮的工艺条件和工艺效果。以油莎豆的脱皮率和质量损失率为考察指标,研究浸泡液浓度、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对脱皮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油莎豆湿法脱皮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浸泡液浓度5%、浸泡温度95℃、浸泡时间6 min,在此条件下油莎豆脱皮率可达到94.8%,质量损失率为15.8%。湿法脱皮油莎豆油的品质较未脱皮时的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采用果胶裂解酶和植物水解酶对新鲜胡椒脱皮处理,研究优化的脱皮工艺条件。以脱皮率为参考指标,进行两种酶液的复配实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对酶法搅拌脱皮工艺进行了优化,比较了酶法搅拌得到的白胡椒与其他浸泡方式得到的白胡椒品质。结果显示果胶裂解酶和植物水解酶以体积比3∶2脱皮效果最好,优化后的酶处理工艺为:酶液浓度为2.0%,温度为45℃,转速为150 r/min,烫漂时间为5 min。经验证,酶法搅拌3 h,脱皮率为97.6%。与传统水沤法和生物酶法浸泡得到的白胡椒相比,脱皮时间明显缩短,白胡椒香味浓,色泽灰白,无异臭味。  相似文献   

5.
在机械脱除胡椒果梗、果粒和蒸汽熟化基础上,优化胡椒的酶法脱皮工艺,并测定其品质特性。以脱皮率、白度值为评价指标,采用果胶酶脱除胡椒果皮,在单因数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脱皮工艺,测定白胡椒中水分含量、总灰分、不挥发性乙醚提取物、挥发油、胡椒碱、碎果率、黑果率、白度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果胶酶脱除胡椒果皮工艺条件为:温度50℃、pH4、底物质量浓度2.0 kg/L,酶添加量150 U/g、酶解时间30 min,此方法制得的白胡椒中水分含量、总灰分、不挥发性乙醚提取物、挥发油、胡椒碱、碎果率、黑果率、白度值、脱皮率依次为(13.14±0.23)%、(1.31±0.08)%、(7.08±0.15)%、(2.31±0.16)mL/100 g、(5.42±0.17)%、(1.76±0.12)%、(2.35±0.15)%、75.35±2.18、(97.35±1.37)%。研究表明,酶辅助机械脱皮法脱除胡椒果皮可行。  相似文献   

6.
运用响应面法研究了不同浸泡介质及其浓度、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对核桃仁脱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仁脱皮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将核桃仁常温清水浸泡11 h,用0.1%NaOH在35℃下浸泡5.5 h,最后用0.2%的碱烫40 s。所得桃仁磨浆色泽乳白、核桃香味纯正,桃仁脱皮率完全可达100%。  相似文献   

7.
对芝麻湿法脱皮和芝麻仁热风干燥工艺进行研究。以脱皮率、亮度和黄色值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芝麻湿法脱皮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液质量浓度0.9 g/mL,浸泡温度60℃,浸泡时间5 min,料液比1∶6。在最佳脱皮工艺条件下,芝麻仁品质的综合评分为154.51。此脱皮工艺结合热风干燥能够得到高品质的芝麻仁产品。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外源乙烯加速香梨成熟过程中对表皮蜡质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乙烯利(250、500、1 000 mg/L)浸泡的库尔勒香梨的表皮蜡质提取量及组分进行分析比较,同时测定香梨果实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乙烯利处理均加速了香梨的成熟,使贮藏40 d时的呼吸强度和贮藏60 d时的乙烯释放量显著增加(P0.05),并使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提前,提高水溶性果胶质量分数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活力,质量浓度为1 000 mg/L时效果最明显;同时250、1 000 mg/L乙烯利处理促进纤维素降解,500 mg/L乙烯利对相对电导率的升高有促进作用。在贮藏0~40 d之间,乙烯利处理提高了香梨总蜡质提取量,其中1 000 mg/L乙烯利处理作用最显著。乙烯利处理对蜡质中醇类、饱和脂肪酸、醛类、酯类和烯烃的生成均有促进作用,但降低了烷烃相对含量,500、1 000 mg/L乙烯利对烯酸的生成也有促进作用。综上,乙烯利促进香梨成熟的过程中伴随着表皮蜡质含量及组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4):136-140
比较HPD系列5种大孔树脂对白胡椒中胡椒碱提取物的纯化效果,考察胡椒碱原液质量浓度、解析液乙醇体积分数及上柱液流速对静态和动态试验的影响,确定HPD 722大孔树脂纯化胡椒碱的最适工艺条件为:上柱液胡椒碱质量浓度2.6 mg/m L,流速3 m L/min,上样体积110 m L,200 m L无水乙醇洗脱。此条件下,吸附率53.059%,解析率69.012%,胡椒碱得率可达36.617%。  相似文献   

10.
该文研究米酸汤最优发酵工艺及米酸汤稳定性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以取代传统米酸汤自然发酵工艺并延长产品的保质期。以发酵时间、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以及初始p H值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实验,再以总酸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得到米酸汤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研究不同温度(25、35、45℃)对米酸汤品质的影响,通过分析离心沉淀率、粒径、色差值、黏度、p H值和感官评分等指标,建立动力学及热力学模型。优化后工艺条件参数为发酵时间104 h、接种量为5%、发酵温度为36℃、初始p H 6. 6,在此条件下,R2=0. 97,总酸(9. 48±0. 08) g/L,与模型预测值9. 43 g/L基本一致。在贮存期间离心沉淀率、色差值与感官评分的相关性最高,R2均0. 98。该文建立离心沉淀率、色差值与感官评分、温度之间的动力学及热力学模型,计算出离心沉淀率和色差值预测模型误差CV平均值分别为13. 46%、6. 07%,均15%。响应面法优化米酸汤配方切实可行,能缩短发酵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对于米酸汤生产具有良好的实践参考价值。该模型可以用于米酸汤贮存稳定性预测,为米酸汤提供一种贮存稳定性快速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盐渍海蜇为原料,探究微酸性电解水对盐渍海蜇的浸泡脱铝效果。经单因素实验筛选浸泡时间、料液比、有效氯质量浓度参数,采用响应面模型对浸泡条件进行优化,从色差、质构及显微分析角度评价脱铝处理对海蜇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脱铝条件为有效氯质量浓度37 mg/L,浸泡时间27 min,料液比1∶4。在此条件下,铝脱除量为120.17 mg/kg,脱除率为30.41%。各因素对脱铝效果的排序为有效氯质量浓度>时间>料液比。随着浸泡时间、料液比和有效氯质量浓度的增大,试验组及对照组产品的硬度、咀嚼性逐渐降低,弹性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后盐渍海蜇色泽的亮度(L*)与白度(W)均显著增加。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处理后海蜇的微观结构无孔隙出现,结构仍较为致密。  相似文献   

12.
探索纳豆菌固态发酵花生粕制备纳豆激酶的最佳工艺条件。以纳豆激酶活力为主要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花生粕固态发酵制备纳豆激酶的工艺条件。得出最佳发酵条件: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24 h,接种量10%,料液比1∶0.4 g/m L。在此条件下测得发酵产物的纳豆激酶活力达到3162 U/m L,比单因素最高酶活提高了18%(2680 U/m L),可溶性氮含量为5.6 mg/m L,羟自由基清除率为74%,铁还原力的OD值为0.906。   相似文献   

1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8):140-145
以提高鸡血血红蛋白(Hb)降解率为目标,利用正交设计方法考察了发酵培养基中不同浓度的蔗糖、Hb、Mg SO4、KH2PO4和Na Cl对黑曲霉发酵鸡血Hb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Hb降解率的最主要因素是Hb添加量,其次是蔗糖浓度,而其他3个因素的影响比较小。当发酵培养基中蔗糖含量为20 g/L,Hb粉8 g/L,MgSO40.4 g/L,KH2PO42 g/L,Na Cl 5 g/L时,其Hb降解率最高。在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基础上对不同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得出当接种量为9%,装液量为30 m L/250 m L,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7 d时,其Hb降解率达到最高。采用优化发酵工艺后,Hb发酵培养基的降解率由28.2%提高到了46.8%。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本地大豆和东北大豆为原料,采用传统自然发酵工艺生产水豆豉,通过对大豆不同发酵时期的硬度、咀嚼性、弹性、内聚性、色差值、氨基酸态氮以及纤维素酶活力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对色差、硬度与氨基酸态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豆豉发酵过程中硬度与咀嚼性的变化趋势一致,蒸煮和浸泡过程对其硬度下降的作用最大;弹性和内聚性的变化趋势一致,其在蒸煮和浸泡过程变化较小,弹性在后发酵阶段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水豆豉在发酵过程中,L值先快速下降后逐渐趋于平缓,水豆豉在发酵过程中逐渐变黑变暗,a、b值显著增大,水豆豉颜色在向黄色和红色转变,形成了水豆豉独特的黄色或黄褐色。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水豆豉色差值变化与其氨基酸态氮含量具有相关性,氨基酸态氮含量与L值呈负相关,与a、b值呈正相关,其中L值与氨基酸态氮的相关性最高,两种大豆原料发酵水豆豉色差L值与其氨基酸态氮变量的相关性分别为74.5%和86.3%,说明可以用L值和a值预测水豆豉的氨基酸态氮含量。重庆本地大豆更适于作为水豆豉的生产原料。  相似文献   

15.
采用地衣芽孢杆菌进行静置液态发酵对胡椒进行脱皮,与生产实践中传统水沤法脱皮对比,研究二者发酵脱皮过程中的果胶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发酵液pH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脱皮过程中,两种方法的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果胶裂解酶(PL)变化规律相似,都出现两次酶活力高峰;而纤维素酶活力都很低,果胶酯酶(PE)酶活力都比较高;在传统水沤法中木聚糖酶活力出现两个高峰,而在发酵法中木聚糖酶活力在脱皮后期逐渐上升;pH值变化总趋势也相似,脱皮完成时pH值均在5~5.5之间。由此推知,胡椒鲜果发酵脱皮过程中果胶酶系起主要作用,脱皮前期PG、PL先作用于果胶类物质,破坏胶质复合体的稳定结构,PE再作用于果胶分子,形成果胶酸,同时pH值降低,脱皮后期木聚糖酶活力上升,半纤维素降解加快,在多种酶的协同作用下,胡椒鲜果最终完成彻底脱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1-MCP和乙烯利对茄子贮藏品质的影响,将茄子分别用1 mg/L 1-MCP、0.2%乙烯利处理,结果表明,1 mg/L 1-MCP处理能够有效减缓茄子萼片的褐变度,延缓失重率、相对电导率、乙烯释放量的上升,抑制硬度、花青素、可溶性蛋白、总酚含量的下降,而0.2%乙烯利处理表现出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用紫外辐射和水杨酸、乙烯利、H2O2溶液对新鲜虎杖根进行处理,探究其对新鲜虎杖根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采用闪式提取法从虎杖根中提取白藜芦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探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用HPLC对白藜芦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紫外辐射15 min,暗处理24 h后虎杖根中白藜芦醇的含量达到最大值,较辐射前提高了72%。10 mmol/L水杨酸溶液浸泡24 h后虎杖根中的白藜芦醇含量提升到原来的4倍多。5%H2O2溶液浸泡24 h后虎杖根中白藜芦醇含量上升了34%。而乙烯利溶液浸泡则会降低白藜芦醇的含量。闪式提取法提取虎杖根中白藜芦醇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60 s,乙醇浓度80%,料液比例1∶30 g/m L,在此条件下,白藜芦醇得率为0.1877%。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灵芝菌发酵玉竹产水溶性多糖工艺及多糖的抗氧化能力,该研究利用灵芝菌液体发酵玉竹,以多糖提高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发酵前后多糖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玉竹添加量6%、豆粕添加量为2%、KH2PO4添加量0.15%、Mg SO4·7H2O添加量0.15%、接种量8.7%、发酵时间4 d及发酵温度30℃。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液多糖含量达到5.91 mg/m L,较未发酵的培养基(3.41 mg/m L)提高了73.48%。抗氧化试验表明,在相同浓度下,发酵后多糖(PAF)对比发酵前多糖(PBF)的ABTS+·、DPPH·、OH·清除率均有所提高。其中,PAF对DPPH和OH·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2.77 mg/m L、0.54 mg/m L,PBF对DPPH·和OH·的IC50值分别为7.94 mg/m L、1.57 mg/m L。结果表明,PAF具有更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纳豆菌和酿酒酵母菌固态发酵的方法,将适量的马铃薯渣与豆渣混合,利用马铃薯渣中的糖分作为碳源来提高两种菌的发酵效率,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改善豆渣适口性的目的。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的发酵条件为:纳豆菌发酵豆渣和马铃薯渣的接种量为10 m L/100 g,豆渣与马铃薯渣混料质量比为3︰l、发酵时间为32 h、装瓶量为20 g/250 m L;酿酒酵母菌发酵豆渣和马铃薯渣的接种量为8 m L/100 g、豆渣与马铃薯渣混料质量比2.5︰1,发酵时间48 h、装瓶量为30 g/250 m L。最终试验表明纳豆菌的粗纤维降解率为62.93%,酿酒酵母菌的粗纤维降解率为35.11%。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新鲜甘薯在常温物流过程中发芽及品质裂变的问题,研究了0. 5、1、2 g/L(乙烯利质量与气体空间体积比) 3种不同质量浓度的外源乙烯对25℃储运下(模拟常温物流)甘薯发芽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外源乙烯处理均能有效抑制甘薯发芽率及发芽指数的上升,促进淀粉转化,保持更高的可溶性固形物、总酚、类黄酮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且浓度越高效果越好。但在储运后期,2 g/L乙烯处理会导致甘薯开裂,开裂率达33. 33%,而0. 5、1 g/L处理组开裂率为0。综合比较,以1 g/L外源乙烯处理甘薯,可达到较好的抑芽作用,并保持甘薯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