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石炭系KT-Ⅰ段发育中高孔隙度白云岩优质储层,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孔隙、次生裂缝和孔洞。研究发现,部分中高孔隙度储层显示储层物性及含油性好,但实为无效储层。提出利用常规测井资料与岩心标定识别碳酸盐岩储层中的裂缝和溶洞技术以及储层有效性评价的具体方法,有效解决了复杂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的问题。该方法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储层类型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钻井岩心、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及测井资料的详细分析,认为该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以孔洞、裂缝为主,主要发育4种储层类型:孔洞-裂缝型、裂缝型、孔隙-孔洞-裂缝型和孔隙-孔洞型。鹰山组上部储层受多期暴露不整合面和中高角度裂缝控制,而鹰山组下部及蓬莱坝组储层与白云石化作用及层间低角度缝发育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断褶翼部是下奥陶统鹰山组上部缝洞型储层发育有利区;过胜和2井EW向断裂带及东部的NE向断裂带附近是鹰山组下部-蓬莱坝组孔隙-孔洞型白云岩储层分布有利区。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经受多期构造运动及成岩改造,储层非均质性强。综合应用测录井、岩心、薄片、碳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及地震资料,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发育模式。东营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包括裂缝、溶洞及溶孔。溶洞包括灰泥溶洞和角砾间溶洞,裂缝主要包括构造缝和溶蚀缝,孔隙主要包括角砾间溶孔、脉内溶孔及晶间溶孔。东营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潜山主要由残丘型及断块型潜山构成。残丘型潜山主要分布在草桥地区及郑家—王庄地区,垂向上受不整合面影响发育由垂直渗流带及水平潜流带构成的风化壳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高角度裂缝、角砾间溶洞及水平层状溶洞。残丘型潜山表生岩溶带整体较厚,缝洞规模较大,连通性好,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以灰岩为主的残丘型潜山表生岩溶带厚度可达170 m,以白云岩为主的残丘型潜山表生岩溶带厚度较薄,仅为70 m左右。断块型潜山主要分布在高青—平南地区和王家岗地区,受多期断裂活动和深部热液的影响,储集空间主要为断裂带附近和褶皱顶部的裂缝以及沿其分布的溶蚀孔洞。  相似文献   

4.
普光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局部发育裂缝;裂缝在常规测井曲线上响应特征非常弱小,裂缝识别困难。储层类型的分类以及按照储集类型选择不同的裂缝识别方法建立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解释模型,有望提高裂缝识别率以及储层解释精度。根据孔洞和裂缝的发育情况及其在储集和渗滤中所起的作用,将普光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划分为孔洞型、缝洞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型与致密型等4种类型。利用常规测井特征以及变换特征,借助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储层类型的模型。得到模型参数后对储集类型进行识别,识别结果与成像测井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5.
花斑白云岩是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最主要的储集岩类,储集性能良好,发育广泛,不同岩石组分之间储集性能及含油气性具有明显差异。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荧光反应、阴极发光与扫描电镜观察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对川中地区龙王庙组花斑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川中龙王庙组花斑白云岩呈暗色斑块(暗斑)与浅色基岩(白斑)不规则交错分布,暗斑部分孔隙发育但被沥青充填,白斑部分岩性致密孔隙不发育。川中地区龙王庙组花斑白云岩储层中识别出2类沥青,结合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埋藏史与热演化史可知,固体沥青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油质沥青主要来源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川中地区龙王庙组储层根据花斑形态及孔隙发育情况,划分为花斑孔隙型、花斑孔洞型、花斑岩溶型3种储层类型,不同储层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成因:花斑孔隙型储层主要发育在晶粒白云岩中,储集空间以晶间溶孔为主,由大气淡水沿生物潜穴选择性溶蚀所形成;花斑孔洞型储层是由颗粒白云岩差异性溶蚀作用所形成,储集空间主要为粒(晶)间溶孔及溶蚀扩大孔、洞;花斑岩溶型储层主要发育在泥晶(砂屑)白云岩中,储集空间以溶缝和溶洞为主,成因与表生岩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安岳大气田震旦系—寒武系储层的发育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勘探揭示,四川盆地安岳大气田的3套工业气层分别发育在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和二段,为了给该区的持续勘探发现提供储层研究支撑,分析了储层的主要特征及其发育机制,取得以下3项成果认识:①依据沉积微相、岩性和孔隙三要素将上述储层分为龙王庙组颗粒滩白云岩裂缝—孔洞型储层、灯四段蓝细菌丘滩白云岩缝洞—洞穴型储层和灯二段蓝细菌丘滩白云岩裂缝—孔洞型储层。②龙王庙组储层的主要岩性是颗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为溶孔溶洞,平均孔隙度为4.24%,平均厚度为36m;灯四段储层的主要岩性是蓝细菌白云岩,溶孔溶洞和洞穴是其主要储集空间,平均孔隙度为3.22%,平均厚度为70 m;而灯二段储层的岩性为蓝细菌白云岩,主要储集空间为溶缝溶洞,平均孔隙度为3.34%,平均厚度为80 m。③储层的发育经历了孔隙形成、热液矿物充填、沥青充填等主要演化阶段,准同生溶蚀作用和表生岩溶作用是储集空间形成的关键,并建立了储层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南堡凹陷西南端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具有非均质性强、岩溶储层控制因素复杂等特征,弄清其岩溶发育模式对油田勘探开发有重要意义。应用岩心、成像测井、薄片和地震等资料对潜山储层特征进行研究,认为该区域属于受断裂和岩性控制的岩溶储层,并非典型的风化壳型,岩性主要为泥-细晶白云岩,其基质孔隙物性较差,储集空间以裂缝和小型溶蚀孔洞为主,裂缝主要受古近系和新近系两次构造运动影响,一方面形成了大量的断裂系统,另一方面断裂沟通了地表水对储集空间进行充填。裂缝发育程度与岩性密切相关,粉-细晶白云岩层段孔洞缝密度相对泥晶白云岩层段更发育,裂缝开度更大,经充填作用改造后,仍见较多未充填或半充填的裂缝,以及沿裂缝溶蚀扩大的孔洞。结合钻井资料预测了该类岩性储层的纵向及平面分布范围,指明研究区勘探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古城地区奥陶系鹰山组储层发育受多种作用影响,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认识不清。在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岩石薄片、储层物性等分析基础上,开展了鹰山组白云岩储层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鹰山组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台地边缘滩相和台内滩相高能颗粒云岩中,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溶孔、溶洞、溶缝,储集类型主要为裂缝—孔洞型,以Ⅱ类储层为主,低孔、低渗,孔渗相关性差;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相、溶蚀作用、构造作用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等因素控制;沉积相带为奥陶系鹰山组白云岩储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白云岩化作用是形成有效的白云岩储层的必要条件;溶蚀作用、构造作用和海平面升降变化决定了储层储集性能,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龙门山北段二叠系栖霞组二段白云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龙门山北段推覆体构造带的隐伏断层前锋构造带二叠系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储层是一个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研究认为储集层的空隙类型主要有3种原生孔隙、2种次生溶蚀孔隙、2种溶蚀孔洞、3种裂缝以及2种喉道。并认为次生溶蚀孔隙和溶蚀孔洞是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是天然气的有效储集场所。裂缝是重要的渗滤通道。储集类型有4种,以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为主要的储集类型。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是,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分布在该段的中上部位,具有储层发育段数多、累厚大和裂缝发育的特点,孔隙度大于3%的有效储层累为24.15m,占砂糖状白云岩厚度的56.08%,且中低孔渗段储层中夹有高孔渗段储层。储层在横向上的分布特征是,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储层的平面展布呈椭圆型,西宽东窄,展布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分布面积大,达2276.4km2。储层发育最好的区块是0号与1号断层之间、1号与2号断层之间以及2号与3号断层之间所夹的推覆体岩片,砂糖状白云岩厚度在30m以上。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齐格布拉克组发育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古老地层,它的形成时代老,埋藏深度大,后期改造强烈,储层成因控制因素复杂。露头剖面、岩心观察和150个薄片分析表明,齐格布拉克组发育微生物白云岩、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混积岩4种类型,比例分别占30%、25%、30%和15%。齐格布拉克组储集空间包括孔隙(原生孔、次生孔和微生物岩相关孔)、溶洞和裂缝(构造溶蚀缝和缝合线)3种类型。68个露头和岩心样品测试揭示,微生物白云岩孔隙度集中分布在2.5%~3.5%之间;晶粒白云岩中晶间孔隙和溶蚀孔洞发育,孔隙度分布在2%~4%之间,最大的可达9%,且晶体越粗,孔隙度和渗透率越好;颗粒白云岩中溶蚀孔洞发育,孔隙度分布在2%~3.5%之间,部分可达7%。在此基础上,综合碳氧同位素和包裹体数据,认为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储层的主要贡献者,埋藏阶段构造-热液溶蚀作用对储层保存和再改造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天付  付小东  李文正  李昌  郝毅  熊冉  黄理力  黄冲 《石油学报》2020,41(9):1049-1059+1116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安岳特大型气田的主力产气层,认识和刻画其储层特征对勘探开发至关重要。基于对安岳气田不同产能状态下龙王庙组储层的岩性、类型以及不同类型储层的厚度占比和孔洞发育情况的分析,建立高产井、中产井、低产井和干井中储层特征与油气产能的联系,其结果表明:龙王庙组储层主要发育于颗粒白云岩和结晶白云岩层段,储集空间有溶蚀孔洞、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裂缝等,其中,孔洞和孔隙是主要类型;孔洞型储层是安岳气田中龙王庙组高产井的主导储层,其占比、孔洞发育密度、孔洞大小、孔洞段的单层厚度和累计厚度等是影响油气产能的主要因素;孔洞型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孔径呈双峰分布,表现为大尺寸(毫米级和微米级)的孔洞和小尺寸(纳米级)的晶间孔、晶间溶孔;孔隙型储层的孔隙分布均匀,孔径呈单峰分布,主要发育微米级孔隙。  相似文献   

12.
川西南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受多期成岩作用改造明显,优质储层成因复杂。结合野外勘察、宏观—微观岩石学特征、阴极发光及流体包裹体测温等对研究区白云岩储层充填特征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川西南宝兴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一段白云岩由半自形中—粗晶白云石组成,斑马构造及构造角砾白云岩发育,储集空间类型以残余晶间孔、残余晶间溶孔及溶蚀缝为主,其次为扩溶缝及晶洞,孔隙度多为1%~4%。(2)研究区白云岩储层以中—粗晶鞍状白云石及亮晶方解石充填为主,其次为少量石英充填,局部见中—粗晶白云石呈带状与方解石共同分布于裂缝中,总体上白云岩的分布受断层控制明显,缝洞较发育且表现为粗晶鞍状白云石→石英→方解石的充填序列。(3)研究区在中—晚三叠纪,深盆富镁热卤水沿断裂进入地层并交代原岩形成热液白云岩,热液冷却效应对早期储层进行溶蚀改造,并伴随压力降低导致粗晶鞍状白云石及少量方解石沉淀;侏罗纪末期受燕山运动影响,深盆富硅热液进入储层,部分交代早期鞍状白云石并见少量石英充填孔洞;燕山期晚期,高温-低盐度富二氧化碳流体因构造抬升过饱和析出晚期方解石,大幅度降低了储集空间。(4)多期流体对白云岩复合改造后,区内储层致...  相似文献   

13.
2020年,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南部)平探1井在中二叠统栖霞组钻遇台缘带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并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该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的新突破。为了深化对栖霞组的地质认识,指导该区带天然气勘探,在分析平探1井钻探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区的烃源条件、储层特征、保存条件等油气成藏要素开展了研究,探讨了该区栖霞组天然气的勘探潜力及下一步的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南部栖霞组储层以中、细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晶间孔、粒间孔和裂缝,为低孔、中—低渗透裂缝—孔隙型储层,局部发育高孔高渗储层;储层横向展布受台缘滩控制,主要沿邛西—平落坝—名山—汉王场一带大面积分布;②该区栖霞组天然气的来源与双鱼石构造类似,由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和中二叠统泥灰岩混源构成,主要来源于前者;③该区纵向上不仅具有"双层构造"特征,而且三叠系盐膏层具有区域封盖条件,二叠系的构造圈闭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形态完整、保存条件良好,为栖霞组天然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场所。结论认为,川西南部中二叠统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平探1井的突破展示了该区栖霞组台缘带白云岩储层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岩溶型储层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目前累计探明地质储量3377.3×108m3。其中,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80%以上,而岩溶型储层贡献最大。在对大量起控制作用的钻井岩心进行系统、详细的描述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镜下铸体薄片研究,提出了研究区奥陶系岩溶作用的形成环境、成因类型、作用机理及岩溶型储层的特征。特定环境中沉积的具含量不一晶间孔隙的粗粉晶白云岩和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表生成岩期和埋藏成岩期岩溶作用所形成的次生孔、缝、洞的发育和保存程度是能否形成良好储层的关键,埋藏成岩期岩溶作用和构造裂隙主要在表生成岩裸露期形成的孔隙系统上叠加发育。储集类型可细分为裂缝-溶孔(洞)型,裂缝-孔隙-溶孔型和孔隙型,其中裂缝-溶孔(洞)型对储层贡献最大。优质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在硬石膏结核粉晶白云岩发育的马五13、马五12小层,平面上分布在中部的硬石膏结核盆缘坪相带。  相似文献   

15.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宏观分布规律和有利区带的认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难以满足区带评价和目标优选的需求。为此,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并结合实验分析数据,深入探讨了该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并指出了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岩溶型和颗粒滩型两类白云岩储层,前者发育于蒸发台地的含膏云岩和膏质云岩坪微相,主要分布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段上组合及马一段和马三段,后者主要发育于台地边缘颗粒滩和台内颗粒滩微相,分布在中寒武统张夏组、上寒武统三山子组、马四段和马五段中组合;②颗粒滩型储层岩性为鲕粒云岩、砂屑云岩、晶粒云岩及微生物云岩,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溶)孔、微生物格架(溶)孔、晶间(溶)孔和溶洞为主,少量裂缝,孔隙度介于2.00%~18.03%,平均孔隙度为6.16%,机械沉积和微生物造丘是原生孔隙形成的重要机制,准同生溶蚀和裸露期风化壳岩溶作用是溶孔溶洞形成的主控因素,早期白云石化和封闭体系有利于孔隙的保持;③岩溶型储层岩性为(含)膏模孔细粉晶云岩和粉晶云岩,储集空间为膏模孔、溶洞及微裂缝,孔隙度介于2.00%~16.36%,平均孔隙度为5.98%,同生期层间岩溶和裸露期风化壳岩溶是膏模孔形成的主要机制,而膏模孔的保存受矿物充填和封闭体系两大因素的控制。结论认为,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该盆地鄂托克前旗—定边—上韩、桃利庙—吴起和榆林—志丹一带,其中桃利庙—吴起和榆林—志丹一带是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勘探最有利的区带。  相似文献   

16.
针对川中南部下二叠统栖霞组台内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控储因素不清的科学问题,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孔渗和地球化学测试以及测井资料等综合分析,取得以下地质认识:(1)白云岩类主要发育于栖二a、栖二b段的上部,并以晶粒化颗粒云岩和豹斑状云质灰岩或灰质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溶)孔、溶洞,辅以裂缝;晶粒云岩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3.16%和0.137×10-3μm2;而豹斑状云质灰岩或灰质云岩则分别为3.4%和0.383 7×10-3μm2,总体具有低孔低渗特点;与岩心、成像测井及生产曲线一起揭示储层主要为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2类。(2)储层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台内生屑滩沉积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2类白云岩均发育于向上变浅序列上部的滩相颗粒岩中;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交代滩相颗粒岩形成的2类白云岩,提供了晶间孔和抗压骨架,δ13C、δ18O数据指示栖霞组准同生期白云石化可能与海水有关;向上变浅序列顶部常具有暴露面、溶洞等早成岩期暴露岩溶特征,且早期白云岩受...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西北部栖霞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已成为近期重点及热点勘探领域之一。针对该地区栖霞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通过露头及岩心观测、岩石薄片鉴定、储层物性测试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栖霞组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及物性特征,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古地貌恢复,讨论了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栖霞组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为晶粒白云岩、豹斑状灰岩/白云岩以及少量颗粒灰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溶孔(洞)及裂缝次之,具有中-低孔渗特征,其中中-粗晶白云岩储层物性最佳。栖霞组储层分布受沉积相和沉积古地貌控制,其中台缘滩、台内滩等高能沉积相带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沉积古地貌高地不但控制了高能相带的分布,而且还有利于后期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发生。位于栖霞组沉积古地貌高地的中坝-双鱼石构造带,台缘滩相白云岩储层发育,是该区最重要的勘探区带。在该区首次提出的沉积古地貌控制优质储层分布这一重要认识为该区储层地震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东部(川东)地区上石炭统黄龙组为该区天然气藏主力产层,以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岩心物性、孔隙结构等资料分析为基础,结合近期新资料和新认识,对该区黄龙组储层特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进一步确定黄龙组储层岩性主要为颗粒和晶粒白云岩及白云质岩溶角砾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最为发育,次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超大溶孔,以及未充填的裂溶缝。依据储层的电性差异,深入探讨了不同孔隙类型组合的储层特征,划分出孔洞缝型、孔隙型和裂缝性3类储集类型,建立了相应的测井响应模型。结论认为,黄龙组储层发育的规律是:①粒屑滩相带控制了储层分布范围和规模;②成岩期热液埋藏白云岩化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③岩溶作用扩大了储层发育范围,也是提高储层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北坡奥陶系鹰山组目前勘探发现的丰富油气资源主要蕴藏在石灰岩岩溶缝洞型储层中,这类储层受鹰山组顶部不整合面的控制。随着勘探的深入,部分探井揭示了鹰山组白云岩储层类型,其储集空间为晶间孔、超大溶孔和溶洞,部分井段物性好且厚度较大,但横向对比性差。通过岩心、薄片观察、阴极发光、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等实验分析,认为鹰山组优质白云岩储层经历了埋藏白云石化和较强溶蚀作用,后期又受到高温流体的影响。鹰山组优质白云岩储层分布面积大,其发育主要受控于地下流体活动,是塔中隆起北坡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的重要类型和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20.
埋藏溶蚀作用是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之一,但其对储层的孔隙效应不清,从而制约埋藏溶蚀型白云岩储层的评价与勘探。以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为例,优选藻砂屑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和凝块石白云岩3种最常见的岩相为样品,用0.2%的乙酸溶液代表埋藏环境中的有机酸,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开放连续流动体系中的储层溶蚀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压条件、不同岩相特征样品的孔隙度都有所增大,但渗透率呈指数级增大;藻砂屑白云岩的储集空间类型从孔隙型演变为孔隙—孔洞型,叠层石白云岩和凝块石白云岩的储集空间类型从孔隙型演变为溶孔—溶缝型。由此说明在埋藏环境中,有机酸对白云岩具有较强的溶蚀性,白云岩储层的初始孔隙结构控制着最终储集空间类型;埋藏溶蚀作用从开始相对均匀溶蚀逐渐转变为非均匀溶蚀,导致溶孔、溶缝非均质发育,局部孔隙间连通性变好。因此埋藏溶蚀作用对改善白云岩储层渗透率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