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满足清洁能源转型的深度脱碳要求,描绘一幅基于可再生能源电气化的蓝图,全面阐述了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电气化路径,分析其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部门面对的挑战,评估不同技术路径的应用前景和效益,提出政策、技术和市场方面的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电气化路径不仅技术可行,同时也会产生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近期中国对2014年能源消费总量统计数据进行了修正和调整。分析了能源消费基数增加后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15%目标的有关问题。研究表明,基数调整情况下2020年能源消费量预计超过48亿t,完成目标存在较大难度。可行的解决途径一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压减能源消费总量,二是扩大风电、太阳能发电开发规模,通过跨区主送新能源的方式提高利用水平。配合新能源消纳的调峰电源布局在受端效益更优。  相似文献   

3.
可再生能源消费受多种因素影响,简单的灰色模型已经不能对可再生能源消费作出准确预测。将传统的灰色GM(1,1)模型与缓冲算子相结合,模拟和预测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探究了政策补贴对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影响,在预测结果基础之上构建了2种政策补贴策略模型,研究了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的政策补贴力度。结果显示,基于缓冲算子的GM(1,1)方法拟合效果更好,模型精度更高; 2013—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呈现递增趋势,但是在停止政策补贴力度的情况下,增长趋势明显低于延续原有政策补贴力度。  相似文献   

4.
"十三五"期间国家科学推进远距离、大容量电力外送,特高压快速发展,《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及的东北扎鲁特—山东及华北胜利—锡盟特高压外送工程等都为重要的电力外送通道,规划中的电网格局将出现大规模汇集电力通过直流送出、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及交直流并列运行等特征,直流输送容量的提升将给电网安全稳定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依托国家电网仿真中心,从特高压交直流大规模电力外送的暂态稳定性方面进行安全稳定校核,剖析大规模电力外送给电网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提出可能的应对措施,有效解决国家电网"十三五"规划电网中大规模电力外送通道面临的主要安全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5.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自备电厂发电权交易模式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西部地区新能源的大规模快速发展,电网消纳与外送能力不足、调峰能力缺乏等问题日益凸显,导致弃风弃光现象严重。针对当前甘肃相当规模的自备电厂未充分参与电网调峰的问题,提出在现有电力市场交易政策框架内实际可行的自备电厂与新能源企业间的发电权转让交易模式,以此促进自备电厂承担公用调峰职责,提升电网调峰消纳能力。通过现状论述、政策调研分析交易模式的可行性,建立自备电厂与新能源的发电权交易模型,双方在市场机制下可达到利益平衡,实现共赢。所列举的成功试点验证了该交易模式可有效推动新能源电量消纳与平衡,减少弃风弃光,为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中的新能源消纳和发电权交易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示范。  相似文献   

6.
“十三五”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中国电力消费超预期增长。深入分析电力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剖析中长期电力需求的影响因素,科学研判未来电力需求增长趋势,对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十三五”以来电力消费增长原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新形势下影响中长期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采用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对2020-2050年中国电力需求进行展望。在加速电气化情景下,预计2020、2030、2035、2050年全社会用电量分别达到7.7万亿、11.1万亿、12.2万亿、13.9万亿kW·h,2015-2020、2020-2035、2035-2050年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分别为6.1%、3.1%、0.9%,205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比重达到45.2%。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新能源高比例消纳,针对自备电厂发电权交易、备用辅助服务交易和分时电价交易三种市场机制,构建市场机制对新能源消纳贡献度模型;基于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分析其环境效益、节省购电成本效益和供电可靠性提升效益,构建量化模型对市场机制效益进行量化。通过选取西北某地与东南沿海某地两地的数据进行效益测算,结果证明,有效的市场机制可促进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纳,同时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