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减压膜蒸馏传热传质过程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捷  武春瑞  吕晓龙 《化工学报》2011,62(4):908-915
对减压膜蒸馏传热传质机理进行了研究,在已有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温度极化和浓差极化的影响,引入减压膜蒸馏传热传质理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传质系数Km升高,温度极化系数TPC减小,浓差极化系数CPC增大,通量呈近指数倍增加;随流速的增加.TPC增大,膜表面传热系数hf增大,CPC略有降低,K...  相似文献   

2.
由于吸收膜蒸馏系统的进料液和吸收液的温度非常接近甚至相同,其传热过程无相变热损失,有可能实现能耗较低的膜蒸馏过程,本文尝试开展吸收膜蒸馏法海水淡化研究。首先分别以葡萄糖水溶液和氯化钙水溶液为吸收液进行吸收膜蒸馏海水淡化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钙吸收液时的膜通量明显高于葡萄糖吸收液时的膜通量。其次建立了吸收膜蒸馏过程的质量和热量传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计算,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非常接近。最后对葡萄糖水溶液和氯化钙水溶液分别作吸收液时对传质系数和极化现象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氯化钙水溶液作吸收液时传质系数约为葡萄糖水溶液的1.7倍;且极化现象造成的蒸气压力差减小的值为后者的1/4左右。  相似文献   

3.
王攀  赵洁  陈华艳  吕晓龙 《化工学报》2014,65(8):2889-2895
由于吸收膜蒸馏系统的进料液和吸收液的温度非常接近甚至相同,其传热过程无相变热损失,有可能实现能耗较低的膜蒸馏过程,本文尝试开展吸收膜蒸馏法海水淡化研究。首先分别以葡萄糖水溶液和氯化钙水溶液为吸收液进行吸收膜蒸馏海水淡化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钙吸收液时的膜通量明显高于葡萄糖吸收液时的膜通量。其次建立了吸收膜蒸馏过程的质量和热量传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计算,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非常接近。最后对葡萄糖水溶液和氯化钙水溶液分别作吸收液时对传质系数和极化现象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氯化钙水溶液作吸收液时传质系数约为葡萄糖水溶液的1.7倍;且极化现象造成的蒸气压力差减小的值为后者的1/4左右。  相似文献   

4.
气扫式膜蒸馏传质传热过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华艳  李欢  吕晓龙 《化工学报》2009,60(2):304-309
对气扫式膜蒸馏(SGMD)的热量和质量传递机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该过程的热量和质量传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计算,得出了吹扫气流速、组件长度、进料流速和进料温度对膜通量的影响。通过实验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非常接近。随吹扫气流速的增大,通量先增加然后趋近于平衡。组件长度越短通量越高。进料流速对通量的影响很小,随膜丝内Reynolds数的增加,通量稍有增加,随进料温度的升高,通量呈指数倍增加。  相似文献   

5.
竖直管外降膜吸收传热传质过程强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LiBr溶液在光滑管和四种换热强化管竖直管外降膜吸收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实验条件下的最佳管型,分析了非绝热吸收过程中传热传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建立了竖直管外降膜吸收热-质传递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对该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膜蒸馏过程传质传热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相似文献   

7.
膜萃取过程的传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膜萃取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本文在中空纤维膜器中研究了膜萃取过程的传质特性。通过四种不同体系的实验,求取了基于水相的总传质系数,提出了求算膜萃取过程中各分传质系数k_(?)、k_(?)、k_(?)的半经验关联式。研究表明,减小膜阻可以强化膜萃取过程,提高过程的总传质系数.比较和分析膜萃取过程中各部分传质阻力,可以看出,对于萃取相平衡常数m1的体系应选用疏水膜器,对于m1体系则应选用亲水膜器。  相似文献   

8.
热管式降膜吸收器的传热传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热管式降膜吸收顺溶液吸收传热传质并通过热管移出吸收热的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热管加热段外壁面溶液波动降膜的动态二维偏微分方程和热管传热方程,研究了膜雷诺数,低位余热温度,输出温度等因素对传热管质过程的影响,对进一步工作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自由降膜传热传质数值模拟技术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降膜过程在许多工业领域,特别是在石油化工工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降膜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优化降膜传热传质过程和新型设备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平板上凝华过程传热传质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苯酐(邻苯二甲酸酐)混合气在平板表面的传热传质过程。并对平板表面的传热传质机理进行了研究,根据凝华特性研究了平板表面凝华固体苯酐层厚度,密度以及导热系数随着凝华时间而变化的关系,对不同的苯酐混合气进气浓度和流速进行了平板凝华实验,实验还观察了结酐厚度和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探讨强化凝华传热传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苏铭  闵敬春 《化工学报》2008,59(4):825-829
研究了透过致密无孔膜的传热传质过程,考察了传热传质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膜过程中热质耦合传递的数学模型,并以湿空气透过薄膜分离过程为例,分析了温差及浓度差的变化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发现温差及浓度差的变化会引起热阻及湿阻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热流量和传质通量,所以对传热传质过程有加成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钰冰  杨茉  陆廷康  戴正华 《化工学报》2019,70(z2):130-137
以火灾为背景,对一个带有质热源的方腔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Ra,浮升力比Nc,SrDf,探讨了腔内流体的传热传质规律及其非线性特性。结果表明,存在临界Rac使流体流动由导热驱动流动转变为对流驱动流动,随着Ra增大质热源表面传热传质强度增加,流体由稳态流动转为振荡流动。当Nc>-1时,对流传热系数和对流传质系数增大,流体由稳态转化为倍周期振荡,最后转化为混沌。增大SrDf可增强传热传质能力。  相似文献   

13.
振荡热管内的振荡及传热传质特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永锡  张红  苏磊 《化工学报》2005,56(12):2265-2270
通过分析振荡热管内部气液两相系统的受力和传热传质过程,对振荡热管进行了合理的简化和假设,建立了详细的理论模型.以n型单液塞振荡热管为例,采用显示差分法求解建立的控制方程,并预测传热传质特性和液塞的振荡行为,结果显示:液塞在毛细管路内的运动既有宏观振荡又有局部振荡,振荡的幅度和频率在增大和减小中交替变化,没有固定的周期;液塞两侧气泡间的压差是其振荡的主要驱动力,当振荡热管非水平工作时,需考虑重力的影响,与其他力相比,毛细阻力对液塞振荡的影响可以忽略;液膜短时间内的干涸是诱发新一轮振荡以及强化传热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4.
对PAM-LiCl水凝胶复合吸附剂进行了吸附特性实验研究,基于D-A方程拟合其特性曲线,建立了该凝胶蜂窝吸附床的三维数学模型,用COMSOL软件完成了吸附床干燥/湿润工况下的动态吸/脱附过程模拟,结合实验完成该数学模型的验证,最终实现吸附床结构的优化。研究表明,蜂窝结构大幅提升了吸附床的吸/脱附性能。吸附速率与蜂窝传质通道的孔隙度呈正相关;总吸水量先增大后减小,当孔隙度为20%时,总吸水量最大。吸附床的吸附量随吸附床厚度的增大而降低。当空气流速低于3.6 m/s时,提高空气流速能显著增强吸附床的吸附性能。蜂窝吸附床解吸性能良好,在60℃ & RH10%的热空气中可实现完全解吸。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亲水/憎水复合膜的全热交换器换热换湿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炎  张立志  项辉  徐学利 《化工学报》2007,58(2):294-298
膜全热交换器由于可以同时回收空调排风中的潜热和显热而受到重视。研究了基于PVAL/PVDF复合透湿膜的全热交换器的透热透湿性能,实验测定了新风与排风之间的显热交换能力和水蒸气交换能力,并建立了基于亲水/憎水复合膜的逆流膜全热交换器传热传质计算模型,实验与理论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该复合膜全热交换器的总传热系数为20~35 W·m-2·℃-1,总传质系数为(1.5~3.5)×10-3 m·s-1。  相似文献   

16.
张斌  周孑民  李茂 《化工学报》2017,68(5):1811-1822
为了研究双层配碳下的铁矿石烧结过程及其节能效益,建立了铁矿石烧结过程的二维非稳态数学模型。模型基于多孔介质理论,考虑了烧结过程中的主要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以烧结杯为求解对象,利用FLUENT软件及C语言自定义编程对烧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烧结杯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对常规均匀配碳和双层非均匀配碳烧结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两种烧结方式下床层温度和物料熔化分数分布,并通过熔化分数对烧结矿成品率进行判定。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改变整个床层配碳量的条件下,相对于单层均匀配碳,双层配碳条件下热效率更高,床层温度和物料熔化分数沿料层高度分布更加均匀;上下层物料配碳分别为5%和3.4%且料层厚度相同时,烧结成品率提高10%;降低上层高配碳区料层厚度,即当上下层厚度比为5:9,配碳为5%和3.756%时,成品率能够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新型膜蒸馏传质回热的吸收式制冷循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文哲  邓申江  曹巍  吴延嘉 《化工学报》2008,59(Z2):134-138
提出了传质回热吸收式制冷循环,该循环在溶液回热过程中引入膜蒸馏技术,将传统吸收式制冷循环中的溶液等浓度回热过程转变为溶液变浓度回热过程。同传统吸收式制冷循环相比,该循环的发生过程向低温区移动,这对于低品位热能的利用以及提高吸收式制冷装置的热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传质回热器采用直接接触式膜蒸馏传质传热技术是可行的,传质回热吸收式制冷的理论循环与理想循环的偏差是由膜蒸馏传质回热器膜两侧溶液的蒸汽压差和膜导热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李方舟  李文英  冯杰 《化工学报》2016,67(4):1136-1144
为揭示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固体热载体法快速热解褐煤工艺过程中的热、质传递机理,建立了固体热载体法褐煤热解过程中的传质传热模型。模型包括球型颗粒的一维非稳态导热方程和基于分布活化能模型的动力学模块,分别采用有限容积法与Matlab软件中遗传算法工具箱对二者进行数值计算。通过呼伦贝尔褐煤热重实验数据与温度测定实验数据分别验证了预测的动力学参数及颗粒传热模型结果。研究发现,热、质变化在固体热载体法褐煤热解工艺中呈现复杂的耦合特性。此外,考察了在不同初始温度、热载体进料比与煤颗粒半径条件下,褐煤在热解过程中颗粒内部温度场在径向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产物释放速率与温度场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热历程改变是工艺条件对热解产物分布造成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MVR升膜循环蒸发器管内沸腾蒸发传热传质三维物理模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多相流混合模型和C语言编写气液两相之间质量传递和能量传递的自定义函数,对光管和波纹管内氨基酸废水溶液的沸腾蒸发传热传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光管和波纹管内湍流强度、温度场、相变含气率和平均沸腾传热系数的分布规律,比较了光管和波纹管内流体的流动和传热传质特性,分析了不同管壁加热温度和进口流速对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MVR升膜循环蒸发器可以实现氨基酸废水溶液的低温负压沸腾蒸发操作,传热管的结构对流体的流动和传热传质有影响,波纹管与光管相比可使平均沸腾传热系数提高2.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