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江宜昌河段低水位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宜昌站低水位的演变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河道采砂及水库拦砂引起下游河床冲刷下切,从1973年初至1998年初流量4 000m3/s时相应水位下降了1.11m。分析研究河道冲淤量、糙率、比降变化对低水位的影响,表明:三峡水库初期蓄水运用,本河段冲刷引起低水位下降的空间不大;宜昌低水位属长河槽控制,虎牙滩以下控制河段冲刷或采砂对该河段低水位下降影响较大;本河段淤积对低水位抬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建筑行业对河砂的需求量急增,导致部分河道采砂量远大于其河流天然泥砂淤积量,河床主断面下切,河道深泓向堤岸移动。过量、无序的采砂已成为影响河道防洪安全及堤防边坡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天然河段为研究对象,简单用水流模型模拟了采砂坑附近水位、流场变化影响。根据水下实测资料,分析人工采砂对河床纵、横断面形态及堤防边坡抗滑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采砂促使河道河床局部下切,最大下切深度达17 m,对河道纵横断面演变产生重要影响。近岸采砂改变了原有河床边界条件,降低了泥沙水下稳定休止角,堤防边坡抗滑稳定性系数急剧下降,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稳定,控制采砂、保护堤岸安全是非常迫切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河道采砂对河道河床和行洪的影响。根据河段的泥沙、采砂、河道断面和上下游站的水位流量关系等资料,对采砂引起的河道下切和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进行分析,其成果对于防洪、规划设计和河道管理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水动力学方法、泥沙输移原理,建立了一维河流河床冲淤数学模型,并应用于东江干流岭下站~博罗站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根据1972-1999年历史地形、水文、采砂资料进行河床冲淤变化分析,在1972-1999年期间,河床整体呈下切状态,人工采砂对河床冲淤变化有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10年-20年河床冲淤变化状况,如果不考虑人工采砂影响,河床整体以淤积为主,下游河床淤积更明显,如果考虑人工采砂影响,河床则整体呈下切状态。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采砂直接影响研究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形态,对河道通航和引水工程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该研究结果也可为建立合理的采砂制度和建设有效的工程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库与河道采砂共同作用下的河道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库与河道采砂共同作用下的河道有其独特的演变进程。以闽江下游河道为例,对水库及河道采砂作用下的河道演变情况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了两者联动作用下的河道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库清水下泄及河道采砂共同作用下,闽江下游河床的演变主要表现为河床纵横向的大幅度下切,河道断面面积显著扩大,河床泥沙损失量极大。在采砂得到禁止的北港,河床则较为稳定,冲淤幅度小。水库与河道采砂引发的河床演变均是使河床形态朝着与水沙条件相适应的平衡状态发展,两者作用下的河道演变呈现出3个特征:河道冲刷加剧,河床下切幅度明显;河床演变规律复杂,演变趋势难以准确预测;演变带来的不利影响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6.
陈祥 《治淮》2023,(4):37-38
为分析水文泥沙、工程建设、采砂等对六坊段河道河势变化影响,本文从1971—2020年河道实测断面、水文泥沙资料以及工程设计规划资料入手,分析了淮河干流六坊段河道演变。经对比分析,淮河干流六坊段河道径流变化不大,总体来水量多年较为均衡;河道来沙量减少较大;河道断面扩大,深泓下切明显;呈现主槽冲刷,岸滩基本稳定,河床除采砂河段外其余段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实测河床地形资料分析表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干支流河道及主要入海水道在人类活动及来水来沙变化的共同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切演变。西江干流河道在1999年前以淤积为主,1999年后,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河道严重冲蚀。北江干流河道在1960年前呈自然淤积的状态,1960年后,河道河床严重下切。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珠江三角洲支流河道普遍下切,且程度不均。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珠江入海口门水道中,洪奇沥和磨刀门水道下切较为明显,蕉门及崖门水道受采砂影响,出现异常深坑。初步分析表明来沙减少对西江河床下切的最大贡献率约为26%,采砂活动和航道整治是珠江三角洲快速下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资料分析以及数模验证的方法,从赣江南昌河段水位降低与上游来水来沙、下游鄱阳湖水位降低以及南昌河段河床下切三个方面,对赣江南昌河段水位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床下切是赣江南昌河段水位降低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大规模人为采砂是南昌河段河床下切的主因;下游鄱阳湖水位的降落亦会导致赣江南昌河段的水位下降,降幅随鄱阳湖水位降低的幅度、距鄱阳湖的距离以及流量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在枯水时受局部高滩河床的影响尤其明显;水流自然冲刷对河床下切造成的影响仅占1. 0%~3. 5%,对赣江南昌河段水位下降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分析相关水文数据的基础上,拟定多个不同的水动力条件情景,通过一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湘江下游河床下切对湘江下游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探讨湘江下游河床下切引起模拟河段沿程水位、流速的变化,结果表明,湘江下游河床下切会引起模拟河段沿程水位不同程度的降低,其幅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增大;距离下游水位边界越远,河床下切引起的水位下降的幅度越大;下游水位越低,河床下切引起沿程水位降低的幅度越大;伴随着水位下降,河床下切使得模拟河段沿程断面的平均流速普遍减小。  相似文献   

10.
赣江尾闾河段水沙特性及河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赣江尾闾河段的水沙特性与河床演变规律,通过对该河段水文、泥沙和地形演变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探讨了该河段的径流、输沙、水沙关系、分流比、冲淤变化、河床稳定性、演变影响因素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赣江尾闾河段输沙量明显减小;河段分流比呈西河增大、东河减小的趋势;全河段演变以冲刷为主,且河道上段的冲刷量远大于中下游河段;东、西河纵横向稳定系数呈上游往下游递减趋势;万安水库的运用、河道采砂、鄱阳湖水位的降低是赣江尾闾河段冲刷的主要因素;万安水库运用时间的增长及河道采砂管理的规范化,将有利于赣江尾闾河段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英国东南部老磨坊的调查表明,这些磨坊仍有水电开发的潜力。肯特郡这些年来并没有因水电而出名,而现在正在享受着微型水电开发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张剑  陈碧 《人民珠江》2006,(5):65-67
通过濛里水电站附近水文站降雨过程与干流洪峰水出现的时间上的差异及降雨雨峰结束时的干流洪水水位情况进行降雨水的遭遇分析,推算出工程所在地雨洪遭遇关系,确定排涝承泄区的排涝设计水位和设计净扬程,从而达到优化濛里水电站库区各防护片排涝规模的目的,说明雨洪遭遇分析在排涝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2005年汛期洮儿河镇西水文站暴雨洪水做分析研究,得出了该站2005年暴雨洪水特性,对今后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洮儿河洪水资源及对实测洪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结合测流工作实际和有关规定,以总干灵化、槐原、北干渠首、南干渠首等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断面为例,分别从测流断面的确定、测线布设等诸多方面阐述了边坡部分流速系数的一般确定方法,进而对现行采用的实验室所得来流速系数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不同断面应该采用不同边坡部分流速系数的观点,为合理调水、准确计算水量提供了切合实际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疆阿勒泰地区水文站实测资料的计算,探求了阿勒泰山区河流糙率变化规律,为今后开展工程水文计算选择n值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门楣通气措施不仅可以消除阀门顶缝空化,而且可以抑制阀门底缘空化。通过对门楣缝隙比和掺气坎长度的研究,得到其临界条件和通气量大小,从而确定较优的缝隙比和掺气坎长度。  相似文献   

17.
18.
孙业文  杨中  李国栋 《治淮》2004,(4):30-31
膨胀性土是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均较剧烈,并有可能使建筑物工程受到危害的粘性土.临淮岗工程主坝原坝身、坝基和料场都有膨胀性土存在,通过对该坝膨胀性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的研究,提出主坝膨胀性土外包盖2.5m厚非膨胀性土的工程措施,以减小膨胀性土筑坝对临淮岗工程主坝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王玉恒  王远迪 《吉林水利》2007,(7):49-51,53
在对大坝水平裂缝做表面涂贴、镶嵌防渗处理时,靠近坝段横缝之裂缝端部的防渗处理就成为防渗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某工程采用灌浆法处理大坝水平裂缝端部防渗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Conclusion The data of the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the use of the phytoindication method for predicting changes in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vegetation cover under the effect of reservoirs is completely valid. It makes it possible to obtain reliable results more detailed than by traditional methods rather rapidly and with minimum expenditures.Translated from Gidrotekhnicheskoe Stroitel'stvo, No. 3, pp. 8–12, March, 19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