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蔡致洁 《南方建筑》2006,(2):123-126
巴渝民居的文化品格,指在巴渝特定的地理、人文、经济等环境下,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巴渝民居建筑,所蕴涵的创作思想、观念意识、格局气质和精神风貌。本文概括分析了巴渝民居的几点文化品格,希望能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扬,提出一点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长沙公馆建筑的空间联结方式.以入口、堂屋、天井三个典型空间为例,研究空间形态的复叠、共享和差叠关系,用楼梯实用空间与传统民居格比较,体现近代城市住宅越来越强的空间意识和功能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巴渝地区古村镇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体现了该地区处于民族融合和文化冲突地带的特质。通过对巴渝地区古村镇中有代表性的背山临水型村镇的公共空间进行调研,从古村镇公共空间的相似性、复杂性、亲水性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古村镇公共空间的形态与特质,并予以总结提炼,运用于当代建筑中,以期能将传统的规划与文化理念古为今用,更好地继承与发扬其规划与建筑思想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的田坝大院是巴渝地区规模较大,型制等级较高,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宫室式宅院建筑。本文对其历史沿革,选址,平面布局,空间特色,建筑装饰和技术等特点进行了阐述,补充和完善了巴渝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傣族民居建筑,不仅反映了当地建筑文化特征,而且体现了民族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文化,是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达。本文以云南地区傣族传统民居为实例,通过对比其所在不同地域的建筑空间形态构成,进而分析这些传统民居所展示的地域民族审美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张家界随感     
今年暑假去湘西张家界作短期的民居调查,产生一些感想: 空间与仪式张家界民居大体上可分为进堂式和吊脚楼两类,进堂式入门有若干进处理不同的堂屋(图1);吊脚楼布局自由灵活(图2~4),均为木构。在进堂式民居中,为土家族祭祀和礼仪活动安排的多进堂屋是空间的主体。土家人要祭宗祖神灵、唱述创造人类世界的过程和祖先迁徙的经历……这些都反映在民居空间形式上,即传统的仪式作为一种“媒介”通过一系列变化的进堂这一特殊空间形式反映在建筑上,赋予建筑明显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媒介”本身体现了传统文化(图1)。黑川纪章对日本文化有深入研究,他用“灰”来概括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7.
建筑的进化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生产发展互为需求、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传统建筑是我国建筑进化发展的基石,尤其是传统民居,蕴含了先民对建筑建造、维护、运营等方面的大量思考,体现出民居建筑建造技术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过程。其在气候适应、环境适应等方面的"绿色"思维,与当前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该文通过文献调研、项目探访等方式,对巴渝地区的传统民居所体现的"绿色"建造智慧进行了梳理分析,对巴渝传统民居的绿色化发展,以及建筑的全面绿色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瑾瑾 《建筑师》2005,(3):74-77
民居里的堂屋是民居建筑里的“神圣空间”,在我们阅读这种神圣空间的同时,我们不仅能够读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念,而且可以读出中国文化里的思维模式,以及中国文化的结构体系。而这些与中国民居建筑手法融合,使得民居的“堂”成为中国文化中典型的神圣“话语”符号。  相似文献   

9.
传统聚落及民居凝结着在地居民的经验智慧, 是在地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彝族民居中的火塘、厦子等典型空间的功能属性逐渐湮灭,其精神属性也无从归属,加剧传统地区建筑特色的日渐消退。将分形同构应用于楚雄彝族聚落空间定性分析,通过探究实例中空间形式在不同尺度和层级上的相似性,以及形式背后的社会文化不同层级间存在的相似特征,进而归纳出空间形式与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宗教习俗的高度一致性,并总结出基于这种分形同构的楚雄地区彝族聚落空间秩序定性分析方法,选取李方村重新构建承载集体记忆的各层级人居空间,探索分形同构视角下营造新型民居及聚落的可能性,为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探索创作提供更多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当代中国传统的居住模式越来越多地被西方概念所取代,表现在居住形式的逐渐更替以及个性化居住理念的变化,、面对房地产市场中居住同质现象的加剧以及城市大建设高潮中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破坏,本土建筑师在不断探索、挖掘传统民居富有人文内涵的居住空间形态,使之适应当代居住生活模式。传统的生活习惯、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审美情趣价值观和民居空间特点等对当代住宅模式的延续和定型有着一定的影响.当前住宅从开始对传统民居的符号的引用,上升到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核心价值的体现.体现在对传统庭院式民居空间的传承表达,突出了建筑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关注个人行为空间的设计。房地产业正刮起一股“中国风”,众多楼盘都力图营造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意境。体现中式情结的住宅空间模式。本论文对传统庭院式民居空间进行空间解读.并分析其对当代住宅空间的影响和启示以及具备在当代应用的可能性;通过结合当代住宅继承庭院式民居院落空间的可行途径.总结出具体的设计手法.为以后的住宅空间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徐州地区因特殊的历史与地理原因(如战争和水灾等),保存完整的民居数量较少。而腹地户部山因地理位置的特殊,保存了部分较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本文通过对户部山余家大院的环境与空间、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促进建筑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黔中白水河谷地区布依聚落民居 建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 色。研究旨在通过实地探勘、调查访谈、详 细测绘等方式,系统归纳该地区布依民居 建筑的特色。在分析聚落建筑的群体特征 的基础上,通过多处民居实例总结出布依 民居的基本形制,分析归纳其“上人下畜” 的竖向空间格局、“一正两侧”一字型的平 面布局、以石材为主的立面形式以及木屋架 承重的石木结构等4方面的特点。以基本形 制为基础,进一步考察布依民居形制发展 情况,分析总结其平面、立面以及屋架系统 的衍生体系。同时,还对建筑的细部与装饰 进行归纳。文章最后总结出布依民居建筑因 地制宜、就地取材、可扩展性强以及汲取外 来文化不断演化的特点,力求为传承山地 聚落、民居的人居智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群华 《华中建筑》2006,24(11):165-167
该文详细分析了茶垌镇镇街道景观及其中典型个案,并通过与浙江西塘的街道景观的比较分析研究,对湘西地区小镇街道景观中体现出来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进行了探讨;并对小镇街道景观“景到随机”的生成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形状、空间、色彩等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力求从中窥探出我国村镇传统民居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Z3)
Traditional folk dwellings in Yimeng mountainous areas in south Shandong were studied,the formation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folk dwellings,the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atched cottages in the local area expounded,which is signifi cant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folk dwellings in south Shandong and the folk dwelling design in the new countryside.  相似文献   

16.
黄潇 《山西建筑》2008,34(6):26-27
介绍了传统风水理论,从巴渝传统民居的选址、建筑形式、结构与材料、装饰特点等方面对传统风水观念在其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建筑师应深刻领会巴渝民居建筑中合理的风水理论,从而使现代城镇规划选址、建筑设计与装饰艺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从景观、遗产、社区视角审视巴渝传统场镇,场镇之美表现在自然山水和巴渝民居街巷的糅合、江河与丘陵唇齿相依,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学价值。以传承同兴场镇传统风貌为基础,以活态遗产、核心社区为视点,以社区设计为手段,通过3年的驻场调查,为保留可持续的风貌特征,重新梳理社区人与人的关系,提升居民素质和意识,进而改善场镇街巷建筑的硬件构造,并对单体建筑进行逐次再生设计,从而改变整个场镇风貌。调查实践-反馈-再设计-再实践的循环式研究为巴渝传统场镇的风貌留存和蜕变发展做出思考、提炼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伍国正  余翰武  隆万容 《华中建筑》2007,25(11):126-128
湖南属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形,气候温和湿润.该文从传统民居的结构、构造与材料工艺等方面研究了湖南民居的建造技术,指出湖南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因素相关的.建筑技术结合建筑装饰,特色鲜明,技术较高,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Z4)
Tibetan area is a region consisting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cultures,it has special settlement forms.Dege is a histor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Kangba area,local architecture has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it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Tibetan buildings in Sichuan.This paper explored the forms of Tibetan forms and architectural spaces,summarized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ibetan folk dwellings in Sichuan,and studied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Gengqing Town in an all-around way.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内外民居景观资源开发模式的对比研究,解析了民居景观拓展对传统建筑文化、生态环境质量和旅游的影响,对民居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景观规划的角度,提出在发展西部乃至全国的民居景观旅游经济的同时应该延续民族传统文化并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