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当今社会对设备移动性的需求,着重论述了MIPv6的工作原理及其实现细节,最后指出MIPv6的优点及其今后发展的方向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周强 《中国新通信》2003,5(9):22-25
本文介绍了IPv6产生的原因和IPv6的特点,也讨论了从现有的IPv4网络结构过渡到IPv6的策略。IPv6协议的提出,不但解决了IPv4中的一些问题,而且针对Internet应用的需求,提供了一些新的机制从而解决移动性、安全性等问题,也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3.
未来移动通信的基础设施--移动IPv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v6在全球范围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支持IPv6的产品逐步成熟,IPv6的产品线逐渐完善,业界主要的路由器、交换机厂商及主流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商都已经实现了对IPv6的支持,对移动IPv6的支持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可喜的是国内厂商提出了许多成功的IPv6产品与解决方案。IPv6作为网络基础协议和核心技术,其本身并不能实现价值和产业化,它的发展必须借助需求的牵引和市场的推动。为此,运营商和制造商都在努力寻求IPv6的杀手级应用(KillerApplicatiom),但是从“技术优势”转换到“应用突破和业务创新”有待在实践中摸索,同时从“技术优势”到“运营成本降低”也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论证。我们策划本期专题旨在进一步坚定IPv6产业链上各方的信心,加速IPv6在我国的商用步伐。  相似文献   

4.
陈桦  李鹏 《电视技术》2003,(9):32-34
介绍了移动IPv6的工作原理,较为详细地讨论了移动IPv6的基本概念、绑定管理、数据包的路由等关键技术,然后介绍了移动IPv6主机漫游技术,并构建了一个通信平台模型实现了移动IPv6主机的漫游。  相似文献   

5.
本介绍了IPv6产生的原因和IPv6的特点,也讨论了从现有的IPv4网络结构过渡到IPv6的策略。IPv6协议的提出,不但解决了IPv4中的一些问题,而且针对Internet应用的需求,提供了一些新的机制从而解决移动性、安全性等问题,也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6.
IPv6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移动IP的发展并分析了IPv6的技术优势,举例说明了移动IPv6的工作原理,最后详细阐述了如何确定移动节点的位置以及如何将转交地址告诉别的节点。  相似文献   

7.
移动IPv6技术     
本简要介绍了移动IPv6的一些专用术语,详细阐述了移动IPv6的消息格式、数据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IPv6特有的家乡代理发现机制,最后与移动IPv4相比较,分析了IPv6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8.
HMIPv6协议中提高移动业务QoS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在HMIPv6中将转交地址池策略与简化资源预留协议策略相结合的改进策略。通过对标准HMIPv6改进前后所产生的切换时延对比分析,得出了有关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新一代的因特网网际协议——IPv6的技术背景和特点,以及IPv4到IPv6的过渡,对IPv6引入IP层的安全体系结构(IPSec)、认证机制、加密机制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IPv6的移动性支持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IPv6技术的稳步发展以及移动IPv4面临移动性、安全性差等越来越多的问题,移动IPv6由于其优良的性能而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目前并未出现移动IPv6的标准,本文根据IETF关于IPv6的移动性支持的草案,首先详细介绍了移动IPv6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主要包括3个基本功能:路由器搜索、注册和分组传送。然后,文章对移动IPv6的优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简单分析了移动IPv6技术未来的发展和实现。  相似文献   

11.
吕学海 《通信技术》2009,42(10):123-124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对IPv6的网络技术和业务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和国内业界的热点。介绍了IPv4和IPv6的历史和关键技术,并对IPv6进行了优势分析,对IPv6相关的业务和应用的发展予以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下一代互联网与IPv6是未来网络发展的重点。网络和业务正在趋向于进一步的融合,用一个网络完成电信网、计算机网、广电网的各种业务通信,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这种融合一定程度上依附于统一的网络技术平台的建立,IPv6技术无疑是未来的代表。广电行业在启动数字电视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前瞻性建设课题。就下一代互联网与IPv6的发展进程、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现状、以及与产业化相关的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
IPv4 address space has been exhausted since2011.The problem will be solved by moving forward to the next-generation Internet based on IPv6.Smooth transition from IPv4 to IPv6is the key to deciding whether the next-generation Internet is successful.IPv6-transition,hence,has been become the focus of both industry and academia.However,due to the staggering difficulty of IPv6-transition technology,mos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merely describe the IPv6 specific protocol or conventional IPv6 transition technology,which  相似文献   

14.
下一代互联网IPv6能力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以IPv6为核心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在IPv6的地址管理、服务质量扩展、集成的安全特性、对移动性的支持等方面的功能特点,并针对现在电信运营中方兴未艾的虚拟专用网(VPN)业务,探讨了IPv6技术下VPN的实现.文章认为采用IPv6技术不仅会促进数据通信市场发展,还会促进以话音通信为主的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市场,产生新的以娱乐和教育为主的视频通信服务市场以及信息家电连网服务市场,IPv6技术会为电信运营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5.
《信息通信技术》2017,(6):59-66
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已成为全球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共识。文章从场景问题、关键技术和项目实例等方面,介绍了清华大学在依托CNGI-CERNET2网络和国家项目支持下,针对下一代互联网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在真实源地址验证、可信身份标识及地址驱动网络、下一代互联网过渡技术和天地一体化技术等领域开展的技术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面向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春胜  杨家海  陈煜 《电信科学》2004,20(10):37-41
大量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的部署对网络的管理提出了巨大的需求.由于IPv6地址结构、空间的巨大变化以及一些新的协议特性的引入,原有IPv4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对IPv6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从体系结构和管理技术上进行新的研究.本文探讨了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管理面临的问题,综述了IPv6网络管理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本课题组开发的一个IPv4/IPv6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并深入分析了过渡时期的网络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下一代服务与IPv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用户对多媒体业务及业务移动性的需求,人们提出了下一代网络的想法。然而下一代网络只是手段,下一代服务才是目的。宽带市场不但需要开拓与培育,还必须为下一代服务扫除在容量、质量、功能等方面的障碍。IPv6扩大了地址空间.为端到端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保证、为互联网的普及与深化发展提供了基本务件,对克服上述网络障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一代IP协议——IPv6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 《广东通信技术》2001,21(11):12-15,30
主要介绍了下一代IP协议--IPv6的一些特点,包括IPv6地址空间,IP安全和保密,服务质量(QoS),地址配置,移动IP等,并介绍了IPv4向IPv6的过渡策略和IPv6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Seamless mobility in future generation networks, which are envisioned to be heterogeneous in nature, is an important issue. Whil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 work groups have standardized various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s, such as Mobile IPv6 and Proxy Mobile IPv6,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se protocols in terms of various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is a challenging issue. Moreover, this study also considers the recent proposals from IETF in distributed mobility management (DMM) protocols. In this paper, a novel analy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for comparison of various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s in terms of handover latency, as well as packet density, and packet arrival rate during the handover time by applying transport engineering principles in the field of telecommunication. The signaling cost analysis using signaling overhead incurred during protocol operations is given for each of these protocols. The number of packets that can be lost during the handover operation is also obtained using this model. Moreover, it presents a unified framework using which one can assess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host based and network based mobile IP protocols. One can als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centralized and DMM approaches.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roposed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the fact that it leads to results similar to those obtained by applying some of the existing models. At the same time, the model allows one to obtain additional results showing the effect of packet density and packet arrival rate on the handover lat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