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研究飞行器座舱显示器颜色匹配优劣为目的,在虚拟显示器上进行了模拟实验.利用PERCLOS方法对实验对象进行疲劳分析,检测在实验时间内眼睛闭合时间所占的比例,以此作为显示器色彩匹配方案优劣的量化指标.为显示器颜色匹配方案优劣的量化判断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监测系统车载、实时、非接触、小型化等要求,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ARM+Linux的嵌入式实时疲劳监测系统.将图像数据预处理、算法参数优化、汇编优化和编译器优化等优化方法相结合,实现了快速的人脸检测,并通过移植OpenCV实现了基于PERCLOS的人眼疲劳检测算法.与基于PC和DSP的疲劳监测系统相比,该实时疲劳监测系统具有强大的网络功能以及更优越的扩展性.在室内环境下的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检测准确率达到95%.  相似文献   

3.
图象匹配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是以开发液晶显示器的摄像头质量检测系统为研究背景。为了提高软件系统的图象检测功能,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常用的图象匹配算法,选取了两种图像匹配算法:基于相似度比较的图像灰度匹配算法和基于内容检索的颜色特征匹配方法。并实现了这两种算法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准确度,从而可以实时在线判断液晶显示器摄像头品质的好坏,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目前疲劳检测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有应用,尤其在驾驶领域,包括道路驾驶、轮船驾驶以及飞机驾驶等。疲劳程度的判断对于驾驶领域有着一定的帮助,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鉴于此情况,提出一种改进的PERCLOS疲劳检测算法,用于对驾驶人员进行疲劳检测。首先,在现有AdaBoost算法的前提下,通过与Haar-Like特征相结合,分析人脸面部特征;其次,利用改进的PERCLOS算法对驾驶人员的疲劳状态进行监测,对其做出疲劳判断。  相似文献   

5.
交通标志检测技术是交通标志识别系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由于背景的复杂性,在进行颜色分割时部分区域可能会受到干扰,为交通标志的检测带来困难。文中利用HSV颜色空间和RGB颜色空间对不同颜色的交通标志进行粗检测,标记不同的值实现ROI分割。然后利用模板匹配的方法对交通标志进行处理,使用模板在ROI区域上滑动,得到模板相似度的最大值,以此来实现检测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获得较好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BF533的驾驶疲劳检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表明疲劳驾驶及相关因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疲劳检测算法中大数据量、高速传输、复杂运算的需要,设计了以ADI公司的ADSP-BF533为核心处理器,CN00303ROFD0摄像头模组为视频采集模块的实时视频处理系统,给出了系统整体结构,并详细介绍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融合和匹配滤波器的车牌检测算法.经实验验证,该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图像匹配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以开发液晶显示器的摄像头性能检测系统为研究背景,为了提高软件系统的图像检测功能,首先,简单地介绍了常用的图像匹配算法,然后,选取了两种图像匹配算法:基于相似度比较的图像灰度匹配算法和基于内容检索的颜色特征匹配方法,最后,实现了这两种算法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准确度,从而可以实时在线判断液晶显示器摄像头品质的好坏,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色彩管理技术是实现色彩在各种设备之间传输和再现一致性的重要技术,它已经成为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ICC标准下显示器的色彩管理原理,对市场上现有的ICC文件生成软件和自行研发的软件设备做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0.
LED背光液晶显示器的色彩管理及其特征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色彩管理技术是实现色彩在各种设备之间传输和再现一致性的重要技术,它已经成为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综述了基于ICC标准的色彩管理技术的原理,介绍了LED背光液晶显示器特征化的实现方法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柱透镜光栅3D显示器的视差范围与立体观看视疲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过大的视差取值是产生柱透镜光栅3D显示器立体观看视疲劳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人眼瞳孔直径随着立体观看视疲劳程度的增加而递增这一生理机理,本文建立了一个瞳孔直径的测量装置,可在观看者观看立体图像的同时记录观看者的瞳孔变化,从而客观评价观看者的立体观看视疲劳程度,并通过与观看者的主观评价相结合,得出不同视差大小下的立体观看视疲劳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当视差在-0.2°~0.2°范围内时,观看者没有明显的立体观看视疲劳,可将该范围确定为观看舒适的视差范围。  相似文献   

12.
统计表明疲劳驾驶及相关因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疲劳检测算法中大数据量、高速传输、复杂运算的需要,设计了以ADI公司的ADSP—BF533为核心处理器,CN00303ROFD0摄像头模组为视频采集模块的实时视频处理系统,给出了系统整体结构,并详细介绍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针对普通显示液晶系统在色彩表现方面的不足,在现有色域扩展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以白和宝石蓝两种颜色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的宽色域液晶显示系统。本文通过分析普通显示系统的色域,以色域覆盖率最大化为准则,选择主波长为501nm的宝石蓝发光二极管作为扩展背光源,扩展普通显示系统未能显示的青绿色区域。从理论上分析该系统的色域范围,并且详细介绍了系统背光源阵列、数据转发等功能模块的电路实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宽色域液晶显示系统的色域扩展了青绿色区域且色域覆盖率可达到45.65%。相比与其他多原色显示系统,本文设计的宽色域液晶显示系统不仅简化了硬件设计的复杂度,而且能够重现更多青绿色区域的颜色。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节奏高效率的生活工作中,疲劳是引发诸如交通、医疗等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Perclos等人眼疲劳判定的算法,研究设计了一个嵌入式疲劳预警系统。通过USB摄像头采集视频图像,采用Haar特征的级联分类器从图像中检测出人脸区域和人眼区域,并用帧差分方法跟踪人眼区域,提取其差分统计特征,结合3个准则判断疲劳状态,并进行预警。本系统的设计旨在使打瞌睡人们如驾驶员,能通过系统及时发觉自己的状态,减小由于疲劳产生的事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满足夜视兼容显示应用的三基色LED背光配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基色LED背光存在两个独立的配色自由度,约束条件为夜视辐亮度不超标及与参考点之间色坐标偏差最小,在这两个约束条件下存在唯一最优的配色方案。本文通过二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色坐标和辐亮度之间的近似依赖关系,并给出通过最少三次试配色获得的辐亮度测量结果推出最佳色坐标配置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多于三次测量数据残差的分析,表明在基本测量精度和样本点选取范围内,辐亮度估计的偏差可以控制在2%以内。  相似文献   

16.
当前,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已经 给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手机电 池电量有限,显示面板功耗过大引起的频繁充电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用户体验。本文提出了一 种结合三基色 通道直方图修正和直方图匹配的低功耗高画质显示驱动算法。先统计出三基色通道的直方图 ,并对其进行 低功耗修正,再将原图像直方图向修正直方图匹配。与传统的算法相比,本文算法的创新点 主要包括:(1) 不同于传统的算法通过降低灰阶实现功耗限制,本算法通过减少高亮像素数量实现功耗限制 ,与此同时, 通过保留部分高亮像素提升视觉效果;(2) 首次将直方图匹配方法应用到图像的功耗限制 ,实现了优良的 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抛物线模型、NPC和ACSC算法,提出算法处理所得图像的 显示功耗分 别降低了17.8%,10.9%和11.0%。本算法研究通过FPGA验证,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图像显示效果优越。  相似文献   

17.
针对LCD显示缺陷检测的重要性以及人工检测速度慢、漏检率高的弊端,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形状匹配的LCD显示缺陷自动光学检测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待测图像与标准图像形状配准后建立缺陷模型,利用灰度平均模板与容差模板等信息,通过动态阈值分割的方法检测LCD显示缺陷。实验结果与现场应用表明:采用该方法制作的设备检测速度快,检测正确率达到98.5%,可以替代人眼检测白点、黑点、缺划等LCD显示缺陷,完全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显控系统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在图形显示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嵌入式系统能够在所拥有硬件资源相对有限的前提下,频繁切换的画面仍旧能够具有相应的稳定性,是相关人员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则以此为核心内容,对Qt显示、绘图的机制以及导致画面出现闪烁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在某些方面为Qt显控系统所显示图形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基于输入图像中需要调整的肤色区域动态地移向特征肤色区域的图像动态肤色校正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显示器件中硬件实现的动态肤色校正简化模型,进而设计实现了实时动态肤色校正电路,并将其应用于100 cm彩色交流等离子体显示器(AC PDP)中进行验证。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实时动态肤色校正方法能够使得校正后的输出图像中皮肤颜色显得更加自然生动,更趋近于人们对肤色的先验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AC PDP的彩色再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