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王丽萍  王倩 《广西轻工业》2007,23(8):111-111,98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造园史上并行不悖的两大体系,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空前发展,斯物尚存,南北竞秀,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结晶。本文主要通过二者造园思想、布局及建筑风格等方面的比较来阐述各自造园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早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功能可以用隐逸与肥遁两个词来大致概括,最早的园林,其功能无疑便是享乐了,帝王苑囿,为行乐之所,王侯富贾之庄园别业,莫不如此,这被称为"肥遁:出自《周易·遁卦》"肥,饶裕也。上九最在外极。无应于内,心无疑顾,是遁之最优,故曰肥遁"。指引退逃避于富饶的庄园中的享乐生活。与肥遁紧密相连的另一种方式叫做隐逸,大多形容文人士大夫的一种处世方式,隐逸是与当朝政治的对立,目的是保持士人的生活和思想的独立,园林为隐逸提供了绝佳场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众说纷纭,汪菊渊先生的观  相似文献   

3.
现代别墅做为一种新型的居住形式,其环境景观设计理论与传统造园理论和观代的居住区景观规划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造景手法上与传统的造景方法有明显的差异。观代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决定了在现代庭园造景与传统的造园的不同,如何有选择的继承与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与造景手法,是当代景观设计者们的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以中国和日本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的造园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东西方园林的造园特点进行了简略的比较;同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为例,归纳了西方庭院家具的种类、造型特征与制作基材。  相似文献   

5.
园林     
《缤纷家居》2014,(4):199+197-198
正中国古代的艺术,把"含道应物,千想妙得,橙怀味象,应物会心"作为设计原则,与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亦相契合。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因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它以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园林的营造,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利用自然山水,到模仿自然山水,最后将建筑、庭院和文化艺术高度融合的一个过程,应该说,以《园冶》为分水岭,园林的营造开始依赖完整的理论与章法。相地《园冶》第一章就论述相地,书中指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可见其为造园中最重要的问题。《园冶·相地》的"相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规划应因地制宜,方者就其方,圆者近其圆,坡者顺其坡,曲者依其曲。长而弯曲者,  相似文献   

7.
景是园林的灵魂,地形、植物等各类造园材料都可以作为园林造景的主题。本文对园林景观设计中造景的基本应用、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大到湖泊瀑布,小到涓涓溪流,都是造园匠人们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的艺术品。中国园林历来以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意境闻名于世,造园过程中追求对自然山水的模仿和便于欣赏的园林改造。基于水在古典园林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古典园林理水的美学价值出发,在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建造手法基础上,阐述如何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继承和发展到现代园林的水景造景中,继而对现代园林景观的水景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虽然是同源,但随着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历史人文的差异,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造园风格~([1])。将中日的古典园林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之处,针对这些方面去思考并进行研究和探索。得出日本园林对我国造园技术的理念和手法起到了哪些启示的结果,从而明确国内自身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区各民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民族民间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传统。由于民族历史关系,我区各民族除傣族外大多没有自己的文字,有关民族的历史情况,大多只能靠民间传说、故事,特别是民歌来反映,各民族在时候中的各种感情,也是通过民歌来抒发,在日常生活中一切事物,都能成为歌唱的题材。同时是研究我区的民族生活和历史情况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日本寺庙园林同宗同源、中国是母,日本是分支,但日本在其寺庙园林中融入了其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中国寺庙园林的独特风格,各自成一派。本文通过对中日寺庙园林的对比来探究两国宗教文化对寺庙园林的影响,并深入剖析寺庙园林的发展历程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雷文广 《丝绸》2013,(1):54-57
在结合历史资料基础上,分析了清代帝王服饰的类型及其独特性,论述了清代帝王丝绸服装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审美特点。清代帝王丝绸服装的长袖窄衣与汉族宽袍大袖和大冠形式反差鲜明,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汉族服制文化影响及世俗文化对上层社会的影响,是对汉族传统帝王服饰文化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清代帝王服饰把继承、改造、创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中国古代帝王服饰开拓了一个新境界,其简洁大方的款式、对比强烈的色彩、繁复精细的纹样,形成了清代帝王丝绸服饰独具魅力的审美特色,对现代高级礼服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结构的不断演进,人们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对舒适惬意的户外活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园林家具除了满足城市园林环境基本的功能之外,还是城市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的体现和标志。本文根据园林家具在园林环境中的作用、类别,针对园林家具的特性提出了具体设计时的构思技巧和设计定位。  相似文献   

14.
徐州有“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华夏九州之一,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徐州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既是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第一位养生学家彭祖的老家,“道家基地,天师故里”,也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中国最早的佛寺“浮屠仁祠”即诞生于此,现为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铁路枢纽,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亚洲硅都”的美誉。  相似文献   

15.
苏州古典园林是集合展现中国古人热爱自然山水的思想感情与独特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优秀文化遗产。园林中的空间形态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蕴含了古人的造园智慧与师法自然的思维方式。为了探索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形态视觉语言在服装中的独特表达,为服装设计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文章通过对优秀的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与论证,探讨并提出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形态视觉语言及其表现特征,以及在服装设计中的设计原则与方法。旨在为之后学者做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推动服装设计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我国相关古典园林当中所蕴含的优良造园元素以及艺术手法进行传承与创新,同时通过有效结合现代室内设计方向来进行融合,进而在现代室内设计当中创造出更加理想的空间格局以及环境氛围;通过分析室内设计与古典园林建造元素来进一步得出这两点的关系与研究价值,然后分析古典园林艺术在室内设计当中的表现来总结出相关设计策略,从元素的角度来进行室内设计与古典园林融合,使得现代设计能够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推动室内设计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丰富园林景观,必须讲求园林的意境美,在这点上,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是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苏州古典园林花窗的毛衫创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古典园林花窗纹样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中的一大闪光点,在我国传统艺术中不仅影响深远,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文中通过归纳苏州古典园林花窗纹样的文化内涵,阐述其与针织毛衫设计的关系,并结合针织毛衫的设计方法,从古典园林花窗纹样的美学特点、造型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同时针对古典园林花窗元素在针织毛衫中的创新应用进行探索,进行解构二次重组装饰设计及应用,使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针织毛衫相融合,塑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针织毛衫新产品,增强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三大造园林系分别为中国系统、欧洲系统和西亚系统。在这三大体系中,身为一位中国人,能为中国拥有这样的园林体系而感到自豪。世界在发展过程中,园林也随着世界在变化,古典园林瑰宝散发着光芒照亮了历史时间河流。高新技术的发展,新世纪的到来,现代艺术的生长,园林景观也随着时间在创新,在突破。本文先简要概括中外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然后从园林的四大基本要素举例分别分析现代城市园林的改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民族民间饰物文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宝石》2003,12(4):111-113
中国民族民间的饰物形式现在大多是以美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美感。因此它对现代艺术设计,对现代生活的审美内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即民族民间文化以独特的形式内容渗透到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中。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有必要分析和研究这种美的形式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在审美形式的背后必然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我们将会发现饰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审美意义是直观的,而内涵是社会的历史的和宗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