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块状非晶合金CU-Zr-Ti-Sn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电化学极化曲线方法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研究了Cu60Zr30Ti10和(Cu60Zr30Ti10)99Sn1块状非晶合金及其晶化后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Cu60Zr30Ti10)99Sn1非晶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阳极极化衄线有一定的钝化倾向,且其阳极电流密度较Cu60Zr30Ti10非晶合金的阳极电流密度有所降低;同时EIS结果显示,其电化学反应电阻Rt较Cu60Zr30Ti10的Rt值有所增大,说明添加1%Sn使非晶合金Cu60Zr30Ti10的耐蚀性能有所改善.相应成分晶化后的合金与非晶合金的极化曲线相比较,阳极极化表现出较大的钝化倾向,且阳极电流密度略有降低.晶化后合金的EIS测试显示有两个时间常数,即由高频容抗弧和低频容抗弧构成.晶化后合金与其非晶合金相比较,电化学反应电阻见明显增大,表明晶化后合金的耐蚀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镀锡薄钢板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研究镀锡薄钢板在0.5mol/LNaCl溶液中的腐蚀过程,结合SEM、SPM、XRD、XPS技术表征腐蚀产物的形貌和腐蚀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腐蚀过程中镀锡层的电阻Rc值基本不变而电荷转移电阻Rct值下降了2个数量级,表明镀锡层基本没有发生腐蚀而基底金属碳钢则不断遭到腐蚀。镀锡薄钢板在0.5mol/LNaCl溶液中的腐蚀类型主要是对镀锡层缺陷处暴露的基底金属碳钢的腐蚀,其腐蚀产物主要是γ-FeOOH。 相似文献
4.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Mg-15Li合金在碱性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强碱性pH=13及扫描电镜环境下,当Cl-浓度低于0.4 mol/L时,合金表面形成稳定的钝化膜;随Cl-浓度增加,点蚀电位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
NaCl浓度对 API P105钢在CO2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含CO2溶液中,NaCl含量对API P105钢的电化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NaCl含量的增大,抑制了阴阳极反应,降低了钢铁的腐蚀速度,提高了腐蚀电位,同时Cl^-在API P105钢表面的吸附为Temkin等温吸附。 相似文献
6.
7.
含稀土元素的Mg-Al合金在NaCl溶液中腐蚀产物膜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多种表面分析手段比较研究了纯Mg和Mg-8Al、Mg-8Al-RE等镁铝合金在Mg(OH)2饱和的3.5%NaCl溶液中的腐蚀产物膜的形貌及结构。发现Al元素的加入使镁合金表面形成含Mg、Al的复杂氧化物,有利于提高镁合金耐腐蚀性,稀土元素RE的加入有利于提高Al元素在氧化膜中的含量,形成具有三层结构的产物膜,进一步提高了Mg-Al合金的耐腐蚀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新型Te-Ni-Cr合金材料,在人造海水中进行全浸腐蚀试验,通过金相组织观察、扫描电镜对表面腐蚀形貌的观察、表面EDS及XRD对腐蚀产物的分析,研究了Te-Ni-Cr合金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碲元素的加入改变了试祥的显微结构,形成黑灰色突起的骨骼状组织,对整个合金的表面起支撑保护作用;经XRD分析确定腐蚀产物为Ni_2O_3和铁的氧化物,计算腐蚀速率得到,Te-Ni-Cr合金的耐蚀性较未加碲的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带锈碳钢在稀 NaCl 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目的探索锈层对碳钢腐蚀的影响过程。方法通过失重法、表面分析、电化学测试等方法,研究碳钢在稀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在稀NaCl溶液中,初始产物γ-FeOOH表现为氧化剂,易还原成Fe3O4。金属表面将迅速形成黄色薄外层(γ-FeOOH层)+黑色厚内层(Fe3O4层)的双层锈层。外锈层因γ-FeOOH的还原反应而加速阴极过程;内锈层起大阴极的作用,溶解氧可以直接在其表面被还原。结论锈层将显著加速碳钢的腐蚀,最终腐蚀速率将由溶液中的氧极限扩散速率决定。防腐措施应能抑制锈层的腐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战广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7,7(2):60-64
研究了作为牺牲阳极材料的MgAlZnMn、AlZnInSiMg和ZnAlCd合金与A3钢偶接时,溶液中Cl-浓度和电偶对中阴阳极面积比变化对三种合金接触腐蚀行为的影响。偶对阳极电偶电流密度jg随Cl-浓度增大而增大,jg与面积比成正比关系。偶对电偶电势Eg随Cl-浓度增大和面积比减小向负向变化。当偶对中阴极金属材料为302不锈钢和紫铜时,jg随Cl-浓度增大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溶液中Cl-浓度和温度对Al-Zn-In-Si和Al-Zn-In-Si-Mg合金小孔腐蚀行为的影响,并利用电子探针对蚀孔进行形貌观察和线扫描分析。结果表明:Cl-浓度和温度变化对合金的阳极极化行为和孔蚀性能有较大影响;从孔蚀行为看,作为牺牲阳极,经加镁改性的合金较未加镁合金更佳。蚀孔出现在富In、Si点周围,Cl-浓度较低时蚀孔底部的富In、Si"岛状物"在浓度较高时逐渐溶解脱落,In、Si在孔边缘富集。 相似文献
13.
Al-Zn-In-Si合金在NaCl溶液中的小孔腐蚀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溶液中Cl-浓度和温度对Al-Zn-In-Si和Al-Zn-In-Si-Mg合金小孔腐蚀行为的影响,并利用电子探针对蚀孔进行形貌观察和线扫描分析。结果表明:Cl-浓度和温度变化对合金的阳极极化行为和孔蚀性能有较大影响;从孔蚀行为看,作为牺牲阳极,经加镁改性的合金较未加镁合金更佳。蚀孔出现在富In、Si点周围,Cl-浓度较低时蚀孔底部的富In、Si"岛状物"在浓度较高时逐渐溶解脱落,In、Si在孔边缘富集。 相似文献
14.
锌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熔炼所得Zn-Fe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分两个含铁量区段0-1%和1%-10%考究了Zn-Fe合金的开路电位和线性极化电阻,并用SEM观察腐蚀前后的表面形貌。探讨了Fe含量对合金腐蚀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梁成浩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9,11(3):147-151
采用化学浸泡实验和电化学测试技术,探讨了Ni元素对304不锈钢在0.3%NaCl
溶液中缝隙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元素Ni的加入,可提高ER,抑制不锈钢的活性溶解行为
和有效提高抗缝隙腐蚀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利用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和电流-时间响应曲线对690合金在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90合金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均表现出阳极钝化现象,腐蚀速率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钝化后690合金的耐蚀性提高,在1%NaCl溶液中生成的钝化膜较致密。钝化时间小于1096 s时690合金在0.1%NaCl中的腐蚀电流密度低于其在1%NaCl中的腐蚀电流密度,当钝化时间大于1096 s时690合金在0.1%NaCl中的腐蚀电流密度反而高于其在1%NaCl中的腐蚀电流密度。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开路电极电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失重法等手段研究了纯Mg和Mg-15Li合金在pH=10.5的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弱碱性的环境下,纯Mg和Mg-15Li合金均不耐腐蚀,腐蚀初期,纯Mg比Mg-15Li合金的耐蚀性高一些,经过24h腐蚀后,纯Mg表现为特异活性点的腐蚀,腐蚀坑大而深,Mg-15Li合金则表现为全面点腐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