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采用最新CFD方法对具体工程泄洪闸水流流态进行模拟分析.先给出了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然后结合模型实验成果,用CFD详细分析了泄流能力与水面线、压力、流速等流场参数的规律性,弄清了不良流态的原因;进而提出加大侧墙弧度以消除吸气漩涡及加大孔口断面避免脱流的措施,通过3个方案对比分析验证了其效果,并得出最佳方案的泄流能力、进水口流态及泄槽内流态、压力和速度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d/D值及导流转速对螺旋升流反应器流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螺旋升流反应器流态试验的思路及原理;并通过寿命停留时间分布(R1D)试验及多段串联模型,探索d/D值及导流转速(n)对螺旋升流反应器的流态的影响规律;由正交回归试验得到:当d/D=0.50、n=15r/min时,在试验条件下反应器的流态最优,此时平均停留时间t=1.87、串联级数Ⅳ=4.5;并得出和Ⅳ与d/D值和导流转速(n)之间的数学关系。  相似文献   

4.
单一流迳基岩裂隙水流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室内模拟实验 ,研究了单一流迳基岩裂隙水流的雷诺数以及平均流速与水力坡度的关系 ,进一步研究了基岩裂隙水的流态 ,得出了不同条件下单一流迳基岩裂隙水流的雷诺数较大、基岩裂隙水流远远超出层流范围而应为紊流的结论 ,并讨论了判别流态的雷诺数标准 ,为基岩水运动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  相似文献   

5.
根据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单一流迳基岩裂隙水流的雷诺数以及平均流速与水力坡度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了基岩裂隙水的流态,得出了不同条件下单一流迳基岩裂隙水流的雷诺数较大、基岩裂隙水流远远超出层流范围而应为紊流的结论,并讨论了判别流态的雷诺数标准,为基岩水运动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流态判别及临界水深求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振动穿流床煤炭干燥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50~6mm级入选原煤特点和干燥要求,提出了振动穿流床干燥新方法,结合试验结果,对该方法的干燥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干燥、均匀干燥及物料升温吸热少的优点,仅需6s左右即可使煤样外在水降低到1%以下.过干燥和欠干燥物料很少,有效地提高了热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减水剂和粉体等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使用性能。通过室内试验,提出流态混凝土配制方法,同时,测定氯离子扩散系数和通电量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对混凝土向环保化、流态化、高强化和高效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泵站前池流态改善效果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泵站前池内的流动特点,在分析不同湍流模型,并与试验结果比较的基础上,确定以Realizable k-ε模型作为预测前池漩涡产生与发展及其相应涡量分布的手段,通过大量数值计算,确定了导流墩消涡最佳布置方案,对大型泵站的稳定运行与节能技术改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流态混凝土梁板构件裂缝成因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态混凝土,特别是在高强度、大流动性条件下,具有水泥用量多,用水量大,砂率高3个主要特点,所以产生裂缝的潜在危险大,在工程实践中梁板构件出现裂缝的情况比较多,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总结了流态混凝土梁板构件非结构性裂缝产生的规律,将裂缝分成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干燥收缩裂缝、骨料塑性沉落裂缝、温度应力裂缝几类,系统地分析了以上几类裂缝的形成原因以及相关因素.提出从优化混凝土设计、提高混凝土生产质量、加强混凝土施工管理3个方面对裂缝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选用一种商业氮化硅粉料,研究了可溶性高价反离子对其水中分散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粉料表面的几种可溶性金属离子在热氧化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初始氮化硅粉料分散性能的限制性因素是可溶性(Ca^2++Mg^2+)的浓度过高所致.一价可溶性离子Na^+和K+非常稳定,热氧化处理基本上不改变其在氮化硅颗粒表面的存在状态.对于Ca^2+,Mg^2+和Fe^3+而言,热氧化处理显著改变了其在氮化硅颗粒表面的存在状态,由可溶性的高价反离子变成了难溶性的氧化物.对Fe元素而言,除了变成难溶性的氧化物外,在热氧化过程中还发生了由氮化硅粉料表面向颗粒内部的扩散.  相似文献   

12.
合金元素对Si3N4陶瓷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合金元素为添加剂制备氮化硅陶瓷.比较了Ti、Mg、Fe和A l四种合金元素对氮化硅生成的效果,结果表明单一元素Fe的效果比较明显;探讨了Fe含量在0.25%~5%(质量百分数)之间对Si3N4生成的影响,为了避免Fe-Si化合物的生成,Fe的加入量不宜大于1%;对比了复合元素(Fe A l)添加与单一元素(Fe)添加的效果,在添加剂含量相同的条件下,复合元素(Fe A l)比单一元素(Fe)的氮化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磨削工艺参数:砂轮的粒度、线速度(vs)、轴向振荡速(fa)和径向进给速度(fr)对氮化硅套圈内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对氮化硅陶瓷套圈内圆进行单因素磨削加工实验,进行了4因素的正交实验.利用Taylor-Hobson Surtronic25型接触式粗糙度仪测量被磨工件表面粗糙度,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了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回归方程.结果随着砂轮粒度的减小,加工表面粗糙度由0.31 μm下降到0.23 μm.随着砂轮线速度的提高,被磨表面粗糙度由0.28 μm升高到0.39μm,然后下降到0.33 μm.砂轮轴向振荡速的提高,使被磨表面粗糙度波动变化.砂轮径向进给速度提高对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明确了不同磨削参数对加工氮化硅陶瓷套圈内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利用正交实验法,将实验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了氮化硅陶瓷套圈内表面粗糙度Ra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4.
氮化硅-氧化镁-氧化钇陶瓷的常压烧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压烧结工艺制备了Si3N4-MgO-Y2O3陶瓷材料,克服了热压工艺的缺陷。Y2O3的添加量对烧结陶瓷材料的致密化行为和机械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常压烧结Si3N4-MgO-Y2O3陶瓷材料,当氧化钇含量(质量分数)为4%~5%时,相对密度达99%,抗弯强度达950 MPa,断裂韧性7.5 MPa.m1/2。  相似文献   

15.
针对热CVD法制备的无定形超微Si3N4粉体表面富含N-H键的特性,以RuCl3为钌源,采用醇热还原法对Si3N4粉体进行了钌包覆.并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分析(UV-Vi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等检测手段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Si3N4表面包覆了一层钌颗粒.并对钌包覆层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溶胶-凝胶法微波合成AlN纳米微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铝的无机盐和酚醛树脂作原料,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在微波炉中以较低的温度和极短的时间合成了粒度在5~80nm范围内的AlN纳米微粉,其纯度达到质量分数为98%以上。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重结晶碳化硅(R-SiC)与氮化硅结合碳化硅(Si3N4-SiC)在熔融铝硅合金中的腐蚀过程,得出了在1 080 h的热循环加热条件下,R-SiC与Si3N4-SiC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对于实际太阳能相变储能合金容器材料选择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偏钨酸氨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焙烧、球磨和纯氨氮化工艺进行了氮化钨粉体制备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仪分析了制备过程中各阶段产物的物相、形貌、粒度及团聚形成的二次粒度.结果表明:采用喷雾干燥工艺、焙烧和湿磨工艺可以制备出粒度约为100 nm的WO3粉体,它在团聚后形成的二次颗粒平均粒度为0.64μm;采用纯氨氮化工艺可以在650℃下将这种粉体完全转变为WN,其晶粒尺度为35 nm,在常温下团聚后的二次平均粒度为6.4μm.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硅烷偶联剂HG-560作为改性剂,丙酮为分散剂对氮化硅纳米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利用悬浮液沉降实验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征氮化硅纳米粉体的分散效果。结果表明,当偶联剂用量为氮化硅粉体质量的1%时,该粉体在丙酮溶液中的沉降速率最小,分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扩散的方法实现了立方氮化硼的硅掺杂,分析了扩散温度、时间对其电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扩散的初始时段,立方氮化硼的电阻下降很快;而随着掺杂时间的增加,电阻变化趋缓,说明掺杂浓度随时间增加将出现饱和现象.另外,当扩散温度增加时,立方氮化硼的电阻也随之下降,即较高的温度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掺杂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