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3 毫秒
1.
根据绿色建筑对声环境质量的要求,首先分析了绿色建筑构筑中,尤其是声环境工程建设所依据的国家相关法律及设计所参照的标准及要求;其次阐明了从软件模拟预测、结构规划到工程声环境验收等方面的建筑优化设计;最后提出了建筑内部的楼板、门窗、墙体等提高室内声环境质量的措施,以期为绿色建筑中声环境的预测、设计、施工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使用新风系统将进入政策法规的强制条例。"在杭州举行的中德新风行业高峰论坛上,北京建筑节能与环境工程协会副会长金继宗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表示。金继宗透露,北京市政府已经委托北京建筑节能与环境工程协会组织、完成北京地区居住建筑和公用建筑新风系统的政策调研课题,调研将于2016年年内完成。调研的内容包括:低能耗和超低能耗建筑的新风需求量;  相似文献   

3.
《广东土木与建筑》2011,(1):F0002-F0002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62年,主要从事建设工程领域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专业涵盖地基基础、建筑结构、道路桥梁、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节能、建筑物诊治、建筑环境工程等领域,业务范围包括科研、咨询、检测、鉴定、勘察、设计、规划、监理、专业施工和产品开发等,  相似文献   

4.
正健康是人们最为关心热议的话题。国家卫计委去年发布了一份对中国人当下身体状况的调査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造成不健康或疾病的诸多因素中,建筑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建筑周边环境不良、通用设计不当、室内装修污染都会损害健康甚至引发各类疾病。近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康建筑评  相似文献   

5.
《广东土木与建筑》2009,(2):F0002-F0002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62年,主要从事建设工程领域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专业涵盖地基基础、建筑结构、道路桥梁、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节能、建筑物诊治、建筑环境工程等领域,业务范围包括科研、咨询、检测、鉴定、勘察、设计、规划、监理、专业施工和产品开发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GB 55016-2021《建筑环境通用规范》编制背景、原则及思路,详细介绍了规范主要内容及框架结构,重点对规范关键指标及技术要点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对比了主要性能指标提升情况,以及与国外先进标准规范的比对情况.规范实现了对建筑环境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闭环控制,促进了建筑环境水平的提升,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  相似文献   

7.
《广东土木与建筑》2010,(8):F0002-F0002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62年,主要从事建设工程领域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专业涵盖地基基础、建筑结构、道路桥梁、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节能、建筑物诊治、建筑环境工程等领域,业务范围包括科研、咨询、检测、鉴定、勘察、设计、规划、监理、专业施工和产品开发等,  相似文献   

8.
《广东土木与建筑》2010,(10):F0002-F0002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62年,主要从事建设工程领域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专业涵盖地基基础、建筑结构、道路桥梁、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节能、建筑物诊治、建筑环境工程等领域,业务范围包括科研、咨询、检测、鉴定、勘察、设计、规划、监理、专业施工和产品开发等,  相似文献   

9.
《广东土木与建筑》2010,(9):F0002-F0002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62年,主要从事建设工程领域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专业涵盖地基基础、建筑结构、道路桥梁、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节能、建筑物诊治、建筑环境工程等领域,业务范围包括科研、咨询、检测、鉴定、勘察、设计、规划、监理、专业施工和产品开发等,  相似文献   

10.
《广东土木与建筑》2008,(7):F0002-F0002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62年,主要从事建设工程领域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专业涵盖地基基础、建筑结构、道路桥梁、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节能、建筑物诊治、建筑环境工程等领域,业务范围包括科研、咨询、检测、鉴定、勘察、设计、规划、监理、专业施工和产品开发等,  相似文献   

11.
周艳梅  陈望衡  齐君 《园林》2021,(2):42-46
中国风景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然其历史教学却存在趣味性和应用性缺失、知识依靠于机械记忆等问题.为深化教学,提出将环境美学融入中国风景园林史课程,厘清环境美学思想与风景园林史的关系,以传统环境审美对象观照风景园林的历史形态,注重传统环境审美思想与当代风景园林的对话.引导学生将学习方式从被动记忆转化为主动领悟,培养学生汲取...  相似文献   

12.
唐红军 《中国园林》2003,19(12):66-68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园林植物特性的分析,指出了园林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植物的更新原则进行了归纳,最后对古典园林中,园林植物的日常养护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面介入城市的环境设计:从风景园林到景观建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冬辉 《新建筑》2001,(5):12-14
在美国,景观建筑设计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专业,并为美国的环境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今,美国景观建筑设计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向生态领域迈进。我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正在积极拓展它的市场,借鉴美国的景观建筑的实践,给我们的环境建设带来很多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山地环境的生态敏感性与空间特殊性使得景观建筑选址成为规划设计的一个难点。运用参数化、定量化的数字景观技术,采用ArcGIS软件,通过构建景观建筑与场地之间的耦合关联,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参数化调控景观建筑选址,以提升山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精准性与科学性,统筹实现景观环境保护与建筑功能诉求。  相似文献   

15.
薛彦波  仇宁 《中国园林》2012,28(6):43-47
基于对城市空间动态性和复杂性的深刻理解,IaN +事务所将城市景观视为动态的平衡系统,而景观与建筑是该系统中互为表里、相互依托的组成部分。在设计中,他们特别重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建筑视为景观元素,将空间的边界作为不同空间之间的连接系统来处理,这使得其作品中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此外,他们非常重视设计中的环境补偿策略,力图为基地及周边环境赋予新的价值与意义。这些理念与方法为我们的景观及建筑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探索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共同原则--基于地域特征(的设计),并从地域特征的气候、场所、背景、文化、社会5个方面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从而为评价和创作当代优秀的风景园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对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利刚 《风景园林》2014,(5):152-157
在当今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技术飞速发展,地域性得到广泛关注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建筑与景观的二分关系被打破,风景园林与建筑愈加密不可分,越来越多景观与建筑的一体化实践,需要跨越两者的藩篱进行深度整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由于课时较短,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必须加以精炼才能适应该专业需求。从当前建筑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建筑造型设计能力,使学生具备整合设计建筑造型与景观造型的能力。围绕这一主线,提出相关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相关能力的培养;提出应在建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着力从场地/场所、功能/空间、结构、构造,材料、建筑技术这4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提出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做为风景园林专业建筑设计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靳维  张险峰 《城市建筑》2014,(32):56-56
本文以环境行为学的视角审视了国内地景建筑外界面活力不足、空间品质不高的现状,探讨了环境行为学与地景建筑外界面活力营造的关联机制,从人们行为模式的目的性、复杂性及细节性三个层面,建构了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地景建筑外界面活力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磊  章俊华 《中国园林》2007,23(4):69-74
通过对日本代表性园林作品的分析,从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生态建设3个角度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进行探讨。从传统园林中的现代设计、传统与现代共存的设计、现代设计的传统回归3种园林实例中,指出强调设计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是其设计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分析园林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性,指出园林在形式和功能上与城市发展同步是其设计风格的第2个特征。最后通过分析重视植物多样性的生态设计方法在园林中的运用,提出立足生态设计,重视园林对环境的贡献是其设计风格的第3个特征。  相似文献   

20.
陈烨 《建筑与文化》2012,(11):87-89
本文中景观建筑指景观环境中的建筑。本文从中西方大视野中透视景观建筑所具有的特殊的文化性。从传统的景观意识以及观念演替的角度,在文化的建构与传承、文化的表征与参照物、文化的观念与学科研究的动向等方面展开,指出在观念引领下,文化的内涵在观念演替中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景观、建筑和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耦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