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源性多肽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备受研究者关注。然而,由于天然食源性多肽的来源和提取工艺受限,其抗氧化性能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无法满足抗衰老和慢性疾病防治的需求。本文综述了食源性抗氧化多肽的来源,分析了多肽抗氧化性能与水解度、氨基酸组成及序列、分子质量及二级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并探讨了当前多肽抗氧化性强化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这些工作将为食源性抗氧化肽的应用和拓展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2.
钙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常量元素。然而,我国居民膳食中钙的摄入量仅为推荐摄入量的一半,传统补钙制剂存在生物利用率低等缺点,因此开发安全高效的补钙制剂势在必行。食源性钙结合多肽因其天然性更为安全可靠,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常见的食源性钙结合多肽及其分离纯化、鉴定方法进行综述,以寻找食源性钙结合多肽的新路径,以期为食源性钙结合多肽的制备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肽组学作为蛋白质组学的一门衍生科学,重点关注样品中多肽的组成及变化规律,是当前食源性多肽分析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肽组学分析技术进展迅速,在食源性活性多肽的制备分析、纯化鉴定、质量控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从分子层面上为揭示食源性蛋白质酶解调控机制、多肽释放特性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持。该研究主要综述了肽组学分析技术在样品前处理、色谱分离、质谱检测、结构鉴定以及生物活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食源性多肽序列分析、引导制备、质量控制、活性预测和挖掘等方面的应用作了简要介绍,以期为肽组学分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食品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参考。未来,基于多肽组学研究食品中活性肽的释放机制及作用机理将为多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食源性多肽的特点及保健功效,主要针对食源性多肽在乳制品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包括易消化吸收的营养特点以及具有免疫调节,调节血压、血脂,抗氧化,促钙吸收,调整肠道菌群,美容,促发酵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糖蛋白是寡糖链与多肽以多种形式共价相连且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天然糖蛋白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生理活性。本文对食源性植物糖蛋白的提取、纯化、结构鉴定以及功能活性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同时对食源性植物糖蛋白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与分析,旨在为食源性植物糖蛋白的基础研究及综合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是一种具有广谱抑菌性的聚阳离子多肽,对重要食源性致病菌,如单增李斯特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都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因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生物降解性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文章综述了ε-PL对培养基和食品基质中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效果,概述了ε-PL与其他抑菌剂联合使用的抑菌效果研究进展,并阐述了ε-PL的抑菌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推动ε-PL在控制食源性致病菌风险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食品源性降血压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具有提升人体的健康状况以及治疗多种疾病的功能,尤其是调节血压的能力已经得到了证实.研究表明这些多肽的药理作用和其本身的结构相关,还取决于目标组织对它们的吸收和利用的效率.文章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抗高血压多肽和功能性食品的降压效果,降压的分子机制,影响因素,多肽的制备分离等内容.结果表明,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生物活性肽在受试患者体内降血压作用的评价、生物利用度和药代谢动力学方面.  相似文献   

8.
ACE抑制肽是从天然物质中分离提取,或食源性蛋白经酶解或发酵制备而得的功能性多肽.现已证明它具有降低血压的生理功能.介绍ACE抑制肽的功能、制备工艺和检测方法,以及其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9.
生物活性肽是蛋白质降解后产生的具有一定生理调节功能的多肽,其生物学功能体现在抗菌、抗氧化、抗炎、降血压、免疫调节等方面。其中,抗炎活性肽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的分泌、炎性介质的合成参与机体炎症反应,从而发挥生理调节功能。慢性炎症与心血管、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有直接联系。与传统抗炎药物相比,食源性抗炎活性肽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可为预防机体炎症提供新的方法。本文综述食源性抗炎活性肽的制备、炎症调节及其参与的信号通路,以期为食源性抗炎活性肽类的科学研究及产品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侯殿志  陈静  沈群   《中国食品学报》2020,20(5):174-180
以小米为原料,制备具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作用的食源性活性多肽。采用挤压和发酵的方法对小米粉进行处理,研究其对小米蛋白消化率的影响,同时对在胃蛋白酶-胰酶水解条件下得到的小米多肽进行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原粉,挤压和发酵对小米多肽的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都有显著的影响(P<0.01);挤压对小米蛋白消化率的影响较大(53.11%);挤压小米蛋白水解肽具有较强的ACE抑制活性(IC50=0.057 mg肽/m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10.99μmol/g肽)和铁离子还原能力(82.92μmol/g肽)。  相似文献   

11.
胡雨欣  何早  陈力力  刘霞 《食品科学》2015,36(11):236-239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目前用于构建展示文库的噬菌体主要有丝状噬菌体、λ噬菌体、T4噬菌体和T7噬菌体。该技术在筛选噬菌体、单链抗体及多肽以建立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介绍噬菌体展示技术系统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其 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食源性致病菌通常以食物为载体, 最终导致人体发生急性、慢性中毒, 给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本文简述了我国目前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及其来源与危害, 并对食品中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以期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监督和检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林凯  韩雪  张兰威  谯飞  程大友 《食品科学》2017,38(3):261-270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作为一种二肽缩肽酶,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allikrein-kinin system,KKS)对血压进行调节。近年来,已有许多从各种食源蛋白中获得ACE抑制肽的研究报道。相比于化学合成药物,食源性蛋白获得的ACE抑制肽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更具安全性和温和性。许多研究已经探讨了食源性降压肽的构效关系,尤其是多肽一级序列对活性的影响。目前,最常用于制备ACE抑制肽的方式是酶催化水解蛋白,包括使用单酶或复合酶对蛋白进行水解。本文将主要对ACE抑制肽构效关系和酶法制备ACE抑制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获得优良的ACE抑制肽产品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我国生鲜牛肉中主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危害及污染状况,指出我国生鲜牛肉存在着被各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情况和风险。通过对国外一些国家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限量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我国生鲜牛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限量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及我国建立生鲜牛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限量标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我国生鲜牛肉微生物限量标准制定提出几点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食源性肽因独特的生理活性和健康益处,成为当前国际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食源性肽的苦味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目前,改善食源性肽苦味的方式主要是美拉德反应。为了促进美拉德反应进程及产物风味的进一步改善,超声波技术在食源性肽美拉德反应产物制备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研究。文章就食源性肽苦味的来源,外源氨基酸种类、还原糖类型、反应温度、酶解物水解度、肽分子质量等因素对食源性肽美拉德反应产物风味的影响,以及超声波预处理、超声波辅助酶解在食源性肽美拉德反应风味改善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超声波与美拉德反应在食源性肽风味改善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为食源性肽风味改善技术的拓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食源性兴奋剂的预防控制是各类体育赛事管理机构和供应服务基地保障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食源性兴奋剂的食物来源与分类,并对2008年—2018年国内外食源性兴奋剂误服的阳性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其误服产品种类、主要检出成分与类型、误服原因,并归纳其主要特征,最后对国内外近年食源性兴奋剂法规标准进展进行梳理,为加强我国食源性兴奋剂检测研究与预防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其中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频发,对公众健康和财产造成重大的影响。近年来,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呈显著增强趋势,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纳米材料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便携性和低成本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逐渐能够取代传统的检测方式。因此,本文结合近些年国内外的纳米材料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综述了不同类型的纳米材料用于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原理及其应用。此外,本文讨论了该领域中的研究挑战和前景,以期为今后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及时发现不合格、不健康、不安全的食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  相似文献   

18.
肖丽  叶发银  赵国华 《食品科学》2017,38(1):263-268
在食品加工、产品运输及贮藏过程中,极端的环境条件可能会导致食品中的致病菌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如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致病菌一旦进入了VBNC状态,常规的培养检测方法不能将其检出,易造成VBNC状态致病菌漏检,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本文归纳了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致使食源性致病菌进入VBNC状态的相关因素,概括了食源性致病菌VBNC状态的生物学特性,并着重介绍VBNC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安全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针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举措。随着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新型基因组编辑技术和先进的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不断涌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展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商业化的发展。本文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类出发,深入总结和探讨了传统培养分离法、免疫学检测技术、核酸检测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开发的基于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和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核酸检测新方法。通过对最新的针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方法综述,为研究者开辟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新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应对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至关重要。目前在基层监管执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免疫学为基础的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和免疫磁珠分离技术;以及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PCR技术和环介导等温扩增等技术。本篇综述对上述技术的检测特点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还对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领域极具有发展前景的双功能抗体检测技术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文章分析了目前食源性致病菌快检的技术瓶颈主要在于所有快检技术的建立很难绕过致病菌富集和分离的过程,这一步骤很大程度上延长了食源性致病菌快检所需的时间。研发高效、快速的致病菌富集分离技术是真正实现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