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两年来,江苏省铜山县机插秧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机插秧面积由2005年的不足200亩,发展至2006年的1000多公顷,跃至2007年的1533公顷;插秧机保有量也从2005年的35台,跃至2007年的236台,机插秧工作呈现出四面开花、高歌猛进的势头.但是,随着机插秧面积的增大,插秧机保有量的增多,在使用插秧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机插秧效果及插秧机推广进度.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 江苏省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水稻机插秧技术已呈现高起点、大跨度、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态势,2005年全省可望实现新增插秧机4000台,机插面积180万亩的目标.应运而生的机插秧大户,开展机插作业和服务,走上发家致富之路,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目前江苏淮安市拥有2台以上的插秧机大户近百户,其中有全国最大的插秧机大户周凯、最早创办机插秧连锁服务公司的高峻松、单机作业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张明波等等,他们已成为淮安市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盘锦市拥有水田170万亩,随着农机推广力度的逐年加大,使盘锦地区水稻机械插秧面积逐年大幅增加,2011年全市各类水稻插秧机总保有量达到5600台,完成水稻机插秧91万亩以上。随着机械化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育苗技术也从原来的单一田间小棚育苗发展成为冷棚、小棚、无骨架小棚等多种育苗形式。经过实践应用,验证出冷棚育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和难点都在育插秧。2011年全国水稻机插、机收、机耕面积分别登上1亿亩、3亿亩、4亿亩的新台阶,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但发展不平衡。制约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瓶颈在机插秧上,机插水平仅有23%。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水稻插秧机保有量从2006年的11.19万台增长到2011年的41万台。  相似文献   

5.
<正>2009年,江苏省常熟市新增高性能乘坐式插秧机300多台,加上前几年的数量,总保有量达到1321台。机械化插秧面积达1.67万hm2,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基本实现了以机插秧为标志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但是,机插秧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对巩固已有成果、推进新的发展形成挑战。(1)机插秧前期工作量大,成本高。机插秧成功关键1现状与问题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经测算,我市适合推广机插秧的水稻面积约有53万公顷(800万亩),今年虽预计可推广4.67万公顷(70万亩),但距离53万公顷的目标仍非常遥远.  相似文献   

7.
April 《农机导购》2014,(3):18-20
目前国内机插秧技术推广迅速,不少地区只有单一插秧功能的乘坐式插秧机已不能满足用户的购机需求。洋马农机(中国)有限公司针对国内水稻插秧机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现有高速插秧机机型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新型的具有复合功能的插秧机,实现了一机多用。  相似文献   

8.
马建军 《农机导购》2012,(9):132-133
<正>江苏农垦拥有耕地7.52万hm2(112.8万亩),以稻麦两季生产为主,其中年种植水稻在6万hm2(90万亩)左右,2011年水稻机插面积为3.89万hm2(58.31万亩),占种植面积的66%。截至2011年12月,垦区农机总动力为464108.43kW,其中拖拉机4956台,配套农具10184台(套),联合收割机2144台,插秧机1820台,育秧播种机192台。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3%,其中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水稻生产机械化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如下。机械化育秧→机械化整地→机械化插秧→机械化田间管理(施肥、治虫、化除)→机械化收割→机械化烘干。  相似文献   

9.
郭进财 《农机导购》2012,(9):102-102
黑龙江农垦九三管理局尖山农场是2008年大面积种植玉米的,到2011年种植玉米9.1万亩,计划2012年种植玉米18万亩。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了适应当地种植玉米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2011年玉米平均产量达到了830.5kg/亩,最高产量达到了920kg/亩。  相似文献   

10.
《农机导购》2014,(3):4-4
水稻是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全程机械化受到大家重视,水稻机湎秧是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最重要环节,很多省市连续多年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数据显示,近几年,水稻插秧机械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态势。2010年创造了销售5万多台骄人的成绩;2011年,水稻插秧机总销量达到8.3万多台;2012年水稻插秧机销量在7.5万台左右,较2011年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1.
水稻是东港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东港市共有水稻面积50多万亩,随着近几年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已经普遍推开。俗话说:"壮苗一半稻",培育壮苗对水稻生产意义非常重大,水稻机插秧成功与否关键技术环节是育苗。为了适应机插秧的需要,育苗大都采用工厂化育苗,为了提高工厂化育苗的技术水平,提高秧苗的素质,2013年和2012年东港市采用育苗基质代替常规营养土的育苗方式,育苗基质采用"柴米河"牌,经过两年的试验,采用育苗基质的稻苗要好于土壤基质,基质育苗的稻苗出苗整齐,根须发育强壮,插秧后缓苗轻,分蘖快,管理方便,总之,农户只需"播下种,浇上水"即可育出健壮秧苗,实现水稻技术的"傻瓜化"。推进了水稻机械化插秧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自江苏省农机局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以来,东海县的水稻机插秧技术在全县普遍展开.到2007年全县已推广各种插秧机426台,实现机插面积4200hm2.水稻机插秧技术正在逐步地被农民所接受.东海县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3333 hm2,是全国有名的稻米粮食基地,目前的机插秧发展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在推广的方式方法上作一些必要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今年江苏省宝应县插秧机推广工作与往年相比取得较大突破.2005年东洋PF455S步行式插秧机新增240台,现有保有量达352台,作业面积达7.2万亩,群众对这项技术给予了充分的认可.通过今年对插秧机作业情况的跟踪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以利于今后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从实践来看,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相比常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钵苗机插技术具有秧苗素质好、栽插质量高等优势。经过试验探索,初步论证在杂交水稻上应用钵苗机插技术是可行的,尤其是籼粳杂交组合"浦优22",应用该项技术后平均单产达到764.5 kg/0.067 hm~2,比对照增产6.92%,采用33 cm×12 cm密度配置的单产达到816.67 kg/0.067 hm~2,试验达到了超高产栽培的预期。  相似文献   

15.
<正>高粱是我国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具有抗旱、耐涝、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特点,且对水肥要求不高,在平原、涝洼、盐碱地均可种植,只要精耕细作,加强管理,均可获得高产。沧州是的高粱种植面积比较大,种植时间比较长的地区之一。1949年全市高粱栽培面积17.07万hm2,平均单产34kg。1966年面积20.47万hm2,是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平均单产42kg。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种植结构调整,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到2005年全市种植面积2多万hm2,平均单产突破200kg。  相似文献   

16.
机插秧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经过各地农机部门的大力推广和试验示范,机插秧技术以其节本增效显著,防病害抗倒伏明显,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如何使用好机动插秧机,调整好插秧机的技术状态,确保插秧质量,是使水稻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本文就久保田牌高速插秧机的调整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我县耕地面积近2.67万hm2,截止2012年底,拥有总动力53.8万kW,耕、种、收等动力作业机械保有量达13172台套。农机大中型农业机械增幅较快,大中拖达到285台,联合收割机达到395台;机插秧技术应用稳步推进,插秧机保有量达189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其他农业机械保有量均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3.27%。  相似文献   

18.
辽中县地处沈阳近郊,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水稻是辽中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58万hm2,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推进水稻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目标,辽中县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目前已实现大棚育秧1000亩,为15万亩水稻机插提供标准秧苗,根据机插秧苗的技术要求,现将培育壮秧的成功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黑小麦是特克斯县的主要养生杂粮,自2008年在特克斯县引进试验种植,2009~2010年连续三年产量及适应性表现较好,2011年推广面积达333.33hm~2,平均产量在320~350kg,2012年推广种植面积1 333.33hm~2地,平均产量在320~340kg,2014年至今,年均种植面积在0.2~0.27万hm~2左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插秧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各地政府对机插秧也非常重视,使得插秧机成为了当前颇为热点的农机产品.而在国际上,日韩派系一向处在插秧机行业的领先地位.许多日韩厂家也纷纷进入中国,在中国建厂,生产销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