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建筑文化与创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建筑文化与建筑创作的关系,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建筑文化以它卡富的内涵引导建筑理论的创立,它是建筑观的表现,也是创作观的反映。建筑文化是建筑创作的坚实基础,而建筑创作实践.本身作为建筑文化的、部分.不仅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更是~神文化活动.与此同时也推动建筑文化的更大进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希望有助于中国现代建筑繁荣昌盛和健康发展。解放建筑创作思想建筑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思潮总是对建筑的演化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当一个时期的社会思想、火化艺术等意识形态随社会生…  相似文献   

2.
《门窗》2014,(7)
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象征,建筑与民族发展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是地域性元素的有效凸显。随着当前现代建筑创作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并没有在现代建筑中销声匿迹,相反现代建筑创作中传统建筑材料的融入使得建筑文化有着更加深层次的涵义,是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有效运用。本文以传统木建筑材料为例,分析了传统建材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现代性的主动追求和地域特性的着意表达,是当代建筑文化及其地域建筑创作的发展走向。研究从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层次解构建筑文化系统,探讨文化系统整体观下的地域建筑创作及其“原型—现行”表达模式。研究认为文化层次分析是符合文化系统原理并能具体指导地域建筑创作的有效方法。基于文化层次分析的地域建筑“原型—现行”表达是一个广义理性的建筑创作思想,并以厦门大学嘉庚楼群具体建筑创作实践予以例证。  相似文献   

4.
刘芳 《山西建筑》2009,35(25):21-22
在阐述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建筑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因素对建筑创作的影响,追寻了地域主义建筑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并指出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应该是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地域主义建筑的盛行。  相似文献   

5.
布正伟 《建筑创作》2006,88(10):130-140
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巨大冲击.和随之而来的商业化无孔不入的侵袭.中国现代建筑发展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地域建筑文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去学习与借鉴传统的地域建筑文化.并使新历史时期的地域建筑创作走出狭义认知的局限性问题。本文试图从2000年后自己在建筑创作中思考与探索的角度.与大家共同切磋,探讨。  相似文献   

6.
针对全球化浪潮和西方文化的侵袭,探讨台湾地域主义建筑创作的多元发展趋势,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介绍和分析基于地域文化的固有性与象征性的地域主义建筑创作实践,提出建筑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尊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生活型态,从而促成当代台湾建筑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大禹 《建筑技艺》2013,(4):114-119
1引言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类型,而文化又是多元的,所以展现的建筑形态及其文化表征也就五光十色,各民族所创造的地域性传统建筑在其所处的独特环境背景下更是别具一格。如何把传承和发展地域建筑特色及其文化放在建筑创作的首位,需要深入研究和认识理解其背后所包含的建筑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和转换应用于现代建筑创作,而非只停留在对地域建筑单纯的形式模仿上。  相似文献   

8.
现代建筑创作在注重功能组织、形体表达的同时,亦要关注对建筑精神层面的追求,地域文化是建筑在精神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进行有机的融合是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以乌拉特后旗会展中心为例,阐述了在现代建筑创作过程中对地域文化的思考及运用。方案从功能导向与地域文化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现代建筑各功能的梳理组织和对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分析提炼来促进功能、形体、文化间的相互渗透,以期达到在现代建筑创作中传承地域文化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陈喆  姬煜  乌玉罕 《华中建筑》2014,(10):68-73
当代世界建筑设计在"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影响下,开始借助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摆脱欧式几何的枷锁,不断追求新的形式与表达,其目标是不断向着接近自然、适应自然的方向发展。该文研究的内容是:结合地域建筑文化、技术和环境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生成相应的多元化复杂适应性建筑。地域建筑创作的复杂适应性,符合了地域建筑对于创造性的需求,同时解决了过于技术化的非线性建筑观所缺失的人文精神。基于复杂性理论,该文对地域建筑的复杂适应性生成策略进行了归纳,通过实际案例解析了复杂适应性对地域建筑创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曜  柳俊  陈晟 《园林》2016,(1):33-37
正吴良镛先生曾提到对建筑发展方向的看法,即"基本理念加地域文化,从时代模式探索中国建筑道路"。他强调:我们要有更为宽阔的地域视野,在全方位发展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时,发展建筑地域文化,促进建筑创作的繁荣,而不能流于建筑表面样式的追求。地域文化下的建筑设计,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当地环境文化传统。建筑是一座城市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建筑风格的演变是对城市文化发  相似文献   

11.
湖北乡土建筑的功能、形式与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百浩  杨洁 《华中建筑》2007,25(1):176-179
乡土建筑所涉及到的地域环境既包括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又包括它四周的人工环境,尤其在人工环境中,文化是它生存的土壤,文化与历史的信息积淀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该文通过分析湖北乡土建筑的功能、形式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能够体现乡土建筑本质的应是它的内涵,是一种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2.
以工程实践为例,从地域环境、传统民居风格、空间环境、建筑材料等方面探讨地域性建筑设计的方法。首先指明了当代建筑的其中一个发展方向,即地域性建筑设计,然后系统论述了地域性建筑与自然环境、历史文脉的关系以及地域性建筑空间环境、材料的使用等等,并指出地域性建筑应是对传统民居风格的有机延续,最后得出地域性建筑应是符合自然的建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地建筑千篇一律,随着人们保护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意识加深,将地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对建筑性质及本质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客观论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及美学原理,形成具有一定韵味和文化内涵,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契合,是地域性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方面的发展趋势。该文针对当前建筑设计面临的国际式风格泛滥的问题,结合具体设计实例将地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寻求一种积极延续地域性建筑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了 1990年代以来闽南地区地域建筑设计的发展过程.借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理论,将这一过程分为受闽南文化影响较深、表现出更多前喻性的厝格时期,以及受自然及技术影响较深、表现出更多并喻性的海韵时期,并分析在每一时期,文化与环境的力量如何作用于建筑.  相似文献   

15.
建筑拥有独特地域性、文化性,在大别山干部学院的设计中,充分利用地形与自然山体,依山就势合理布置功能布局,以自由、休闲、亲切的姿态展现在师生眼前,使建筑做到融于环境,体现文化。  相似文献   

16.
汪芳  刘扬  殷帆 《华中建筑》2012,(2):166-170
在重新审视文化全球化、以及关注建筑与地域文化关系的今天,地理学视角的建筑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命题。该文以山地这种地貌类型为例进行研究。山地具有区域分布、高度和坡度等特征,受到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山地地表结构出现了一定规律性的差异。该文从自然地理的视角出发,将山地因素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方面入手,分析地理特征对建筑景观的影响,以及建筑景观对地理环境的响应。  相似文献   

17.
全球一体化作为当代文化的强势语境,己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全球各地的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中击。作为城市和建筑个性的地域文化面临着逐渐衰落和消亡的危险。那么,在这种语境下如何保护、继承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该文以关中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结合本人所参与的相关工程实践创作提出了对其现代传承的有效策略,进而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相关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郑迪  张伶伶  黄锰 《城市建筑》2010,(4):110-112
本文通过分析建筑这一客体及其与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建筑具有生长特征、伦理特征及和合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建筑地域技术的自然内涵、社会内涵、文化内涵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建筑应充分重视环境因素,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为环境增色.研究不同的自然环境,可使我们了解到建筑是“如何”构筑成的;而探究其深层的文化意识,则可使我们了解到建筑“为何”而得如此形式,正确理解、认识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根本关系问题,创造出适应空间环境,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形象,并以西安钟、鼓楼广场工程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蔡晓曦  徐峰 《中外建筑》2009,(9):130-132
本文通过对浏阳市民文化中心设计方案的总结与分析,探索了在设计大型综合文化建筑时,如何表达建筑与所在地域和场所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何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在设计中运用非线性建筑语言表达,诠释当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