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深入分析危岩在斜坡表部产生破坏机制,依托某不稳定性斜坡的实例进行分析。通过现场调查,危岩概况为2种失稳的模式:滑移剪切破坏模式、块体坠落破坏模式。并结合连通率分析危岩的破坏机制,次生结构面与在地震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危岩产生破坏的机制进行稳定性评价,并对不同模式稳定性岩体提出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危岩崩塌是我国山区高陡边坡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具有分布广泛、前兆不明、突变失稳、致灾严重等特征,防治难度大。以某水电站DR2危岩体为例,对研究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危岩控制结构面的调查下,采用Goodman-Bray法对危岩体危险剖面进行滑移和倾倒破坏计算,得出危岩体的整体稳定性情况,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庄子村的2个危岩体具备发生崩塌、滑塌地质灾害的条件。分析其危岩体的形成机制和稳定性,预测产生的灾害种类为崩塌、滑塌,其灾害危害程度大,下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武隆县羊角危岩乌江下游左岸,岩壁陡峭,裂隙发育。近年来部分岩体裂隙变形加大,并有继续发展之势。通过野外现场精细调查,查明危岩区内猴子碥至观音洞一带的中小型危岩31处,还有庆口危岩、大巷危岩、堡上危岩等特大型-大型危岩11处。考虑危岩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危岩体形态特征,得出区域内危岩崩塌的形成机制,进而得出其主要的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四川省小金县魏家山危岩体采取工程地质测绘、槽探、工程测量、取样测试等工作手段,查明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等,并对其形成机制和破坏模式进行分析.岩体结构、结构面组合特征、地形地貌、卸荷作用等因素是危岩体形成的主控因素,危岩体失稳有滑移式、倾倒式和坠落式三种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作正在进行,危岩体作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而稳定性分析是灾害治理的重要指标.该文以滑塌式危岩体有孔隙水压力作用为前提条件,分析不同地震震级、不同坡高、不同坡角、不同结构面倾角、不同的结构面物理力学参数条件下的危岩体的安全系数,分析这些因素对危岩体稳定的影响.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危岩体特征对其形成影响因素及破坏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对危岩体稳定性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为危岩体发展趋势预测及治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贵州普定可处村老鹰岩危岩体地质灾害隐患对村民生命财产、公路通行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该危岩体主要受岩体中的结构面组合、强降雨、采煤活动爆破和砂石场采石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危岩体治理采取分级放坡削方治理,同时对裂缝采取灌浆处理,并做好施工防护、临时避让、石渣堆放等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易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在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或地质灾害隐患。其中,桥家河乡杏树台村北部山体就是此地区的典型代表之一。本工作在实地考查该区域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岩体崩塌的分布范围、规模以及变形特征;通过物理和力学实验,并结合各地质层的工程地质特性,标定了主要岩层材料的力学特性;进而对斜坡上典型岩体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与评价,为该地区此类地质灾害治理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岩混合边坡在西北地区广泛分布,土-岩混合边坡是指上部是土和强分化岩石组成,下部是岩石组成的边坡。现在使用的规范中未明确给出结合现实问题的土-岩混合边坡危岩体稳定性分析判别方法,结合西北地区的工程实例,本文提出先运用倾倒式危岩破坏模型进行稳定性计算,再利用危岩坠落式危岩破坏模型进行稳定性计算,将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互补性对比利用,为今后西北地区的土-岩混合边坡危岩体工程的稳定性计算分析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石首市南岳山森林公园位于石首市中心城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因荆江防洪抢险需要,在南岳山北侧开采石料,北侧山体开挖殆尽,形成长740 m的高切坡,相对高差28~53 m,经过60多年重力及风化营力作用,高切坡顶部卸荷裂隙不断扩展,在崖顶形成数条大型平行裂缝,并伴有北侧的下座,发育多处危岩体,近期崩落不断,严重威胁到北侧多家单位及附近居民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治工程采用危岩体清理并铺设主动防护网以及锚索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手段,治理效果显著,可为类似工程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赤土垭危岩体现场调查和分析,查明危岩体发育的现状及变形特征,以进一步明确危岩体的形成机制,从而对危岩体稳定性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预测危岩体变形发展趋势,为危岩体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军 《采矿技术》2021,21(3):125-128
在详细研究了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九龙峡I#滑坡变形的机制。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滑坡蓄水前和蓄水后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蓄水前天然工况下该滑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或地震工况下滑坡整体呈欠稳定状态,暴雨和地震叠加条件下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蓄水后稳定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4.
以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采场为研究对象,分析采场覆岩运动、应力场分布特征,揭示了围岩"关键域"迁移转化特征,认为"关键域"是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垮落形成的非对称"拱壳"形态区域内对覆岩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岩层,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关键域"转换导致不同区域关键岩块形成层位不同,关键岩块相互作用形成倾向"梯阶"结构。根据倾向"梯阶"结构形成特征,建立倾向"梯阶"结构力学模型,分析得出不同区域"关键域"岩梁的受力特征,揭示了"关键域"岩体结构的剪破裂和张破裂机制,确定了"关键域"关键岩块的破坏失稳引起覆岩"拱壳"空间失稳模式,为大倾角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黄蜂斗水电站引水隧洞位于广东省河源境内,工程主要作用是用于发电兼农田灌溉。引水隧洞开挖施工中洞内围岩是否稳定,开挖施工是否会加强黄蜂山危岩体的破坏机制,从围岩地质条件及应力,应变等多方面计算分析,隧洞开挖围岩是稳定的,也不会明显影响危岩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17.
金沙江上游某水电站坝址区存在特大型危岩体,其稳定性严重影响水电工程布置、施工及安全。因危岩体范围与方量巨大不宜笼统评价,按潜在失稳模式进行分区,并对各分区进行稳定性评价。研究表明,该危岩体范围分为三个区,Ⅰ区为解体崩落型,坡表遍布松动危岩体,浅表部稳定性差;Ⅱ-1区为整体滑移型,Ⅱ-2区为渐进式解体崩落型,受长大张开滑移面及侧边界控制,可能整体滑移破坏,稳定性差;Ⅲ区为局部倾倒或滑移崩落型,基本稳定。根据各分区失稳模式与稳定性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位于达州市江陵县的某滑坡严重威胁居民安全,面积约0.98×104m2,是当地滑坡的典型代表。在现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滑坡的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等地质环境条件和基本发育特征,探究了滑坡的形成机制。对滑坡进行了敏感性因素分析,进而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分别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对该滑坡的防治及研究同类型的滑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风脉寺滑坡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五亩乡,为风积成因丘陵地貌的中—深层推移式特大型黄土老滑坡,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60户259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研究区地质环境,通过野外调查,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变形破坏特征测量、钻探、物探等勘查手段,研究该滑坡的形成机制。通过天然和暴雨2种工况,采用条分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天然干燥条件下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K为1.84,整体稳定性好;暴雨条件下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K为0.86,整体稳定性差,复活的可能性大;因此滑坡稳定性主要受暴雨外动力因素影响。由于该滑坡方量巨大、危险区面积较广,工程治理难度较大,提出采用搬迁避让的措施,消除危险区建筑荷载。  相似文献   

20.
鸭儿坪滑坡是一个滑坡群体,由于其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的复杂性,鸭儿坪滑坡的形成有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构造作用是鸭儿坪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鸭儿坪滑坡的地面调查以及勘察发现,该滑坡为松散堆积物滑坡,其体积为2029.38×104 m3,属于巨型滑坡。根据野外调研、室内试验及工程勘察资料,探讨鸭儿坪滑坡的形成机制,并运用极限平衡理论剩余推力法计算分析滑坡在天然状态及暴雨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鸭儿坪Ⅲ号、Ⅳ滑坡在上述两种状态下皆处于基本稳定状态,Ⅰ号滑坡在天然状态下也是基本稳定的,但是在暴雨条件下,Ⅰ号滑坡稳定性降低,遇20年一遇暴雨时,Ⅰ号滑坡不稳定,将处于滑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