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本科教育新理念,详细分析了本科教育为什么需要"以本为本"及"四个回归"的内涵,强调了新时代本科教育新作为的主要层面,指明了本科教育如何才能有新作为。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扎实推进离不开学科与专业建设,文章梳理了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在对"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一流专业"双万计划"、一流学科"双万计划"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反向设计、学生中心、持续改进三个方面介绍了成果导向的专业建设理念,阐述了如何进行学科与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矿冶领域的人才培养现状与中西部冶金人才短缺突出问题,郑州大学调整现有学科专业体系,开设以"选-冶-材"为特色的冶金工程本科专业及学科方向。本专业以"化工过程"通识教育为基础,深度融合矿物加工工程、有色金属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亟需的"选矿-冶金-材料"复合型人才。本文结合中西部区域特别是河南省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探索了冶金工程专业在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发展方向与特色,以及专业的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3.
开展专业认证旨在提高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合格的工程师。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教育部实施了“双万计划”,要求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在此背景下,如何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学院的专业特色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给高校工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机化学的建设为例,从优化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优化评价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建设一流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高等教育"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化工专业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应以新工科内涵为指导、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牵引、以高校教师队伍培养为重心,重塑化工专业课程内核。本文针对高校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深刻思考与改进措施,充分考虑了新工科观点指导下理工学科交叉融合的教与学,重点聚焦了高校教师队伍培养与化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创新之间的因与果,为提升我国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我国化工学科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新工科建设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响应。新工科以应对变化、引领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郑州大学拟以化工类专业为试点,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和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以产学研融合育人为抓手,开展新工科教育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培养卓越化工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6.
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江汉大学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两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开展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拥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与工程三个二级学科,是江汉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双一流建设的强力支撑学科。人才队伍现有专职教师3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学科成员平均年龄38岁,其中具有博士学  相似文献   

7.
无机化学是我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是连接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的纽带。随着学科发展的推进和行业战略方针的调整,无机化学教学也在面临不断的改革与新发展。从现阶段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无机化学教学建设的现状与特点出发,针对目前能源发展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向的转变,结合我校研究型大学发展模式的实施,对无机化学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2015年,国家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战略规划,其核心是培养一流的人才,高校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紧密相关。"双一流"建设为地方高校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以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开设《生物化学》课程为例,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面向"双一流"建设《生物化学》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主要措施,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这些措施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设一流专业是建设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抓手。在“双万计划”背景下,如何结合国家需求及学校特色,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给化工类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以长江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从专业定位与特色优势、专业综合改革举措、师资队伍建设等三方面介绍了应用化学一流专业的建设路径与成效,并提出了未来建设方向,以期为化工类高校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我国"双一流"高校的战略决策及我国油气事业发展的需要,我校对石油工程专业基础课《胶体与界面化学》进行了重点课程的建设,提出应转变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强化教学实践,培养出符合我国发展要求的卓越工程师。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该学科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成果、创新教学、实验室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情况,该学科培养了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生态环境工程一流特色专业群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文按照双一流专业建设的要求,从人才培养、实训平台、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改革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要通过市场驱动,打造特色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要通过校企合作,打造校内外联合实训平台;要通过素质提升,培育双师型教学团队;要与时俱进,拥抱信息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双一流"建设是"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简称"111计划")作为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联合实施的重点建设计划,对于高校整合优质学科资源、加强国际科研协作、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地方院校中不乏优势学科突出、地域特色鲜明的重点院校,本文浅析了地方院校如何以"双一流"高校建设为契机,加快申报和建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实现地方院校一流学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4.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形式成为当下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习为例,分析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线上+线下"实习特征,总结疫情常态化下线上模式、线下模式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线上实习、线下实习混合教学模式,在后疫情时代下,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习路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专业建设都属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对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也为其内涵式发展提供契机。在新时期,四川轻化工大学制定了本科专业建设规划,为促进应用化学专业的高水平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策略涉及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评估与认证、建设与改革、经费投入、管理体制等关键要素,为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内工程教育认证的推广,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教育实践化要求越来越高。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碎矿与磨矿》为例,阐述了基于OBE的课程实践化过程。为学生学科知识构架建立、专业实践与从业思路奠定基础,有利于培养适应新工科思维的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7.
"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高级技术人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面临的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实现一流本科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应立足于国情、省情和当地资源,吸纳企业和政府等多主体参与,共同构建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本文以商洛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材料化学》课程为例,从推进协同育人的模式出发,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三个方面,开展一流学科建设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大学生培养的热点话题。本文以“双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题,建立了大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体系。突破以前模式的束缚,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教育新模式和新体系。本文为地方高等院校“双一流”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与提升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9.
在"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教学需要通过改革来提升教学质量。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立足于国情与校情,结合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特色,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情况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几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且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结合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新工科建设对学生培养的新要求,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核心课《分离工程》的课程特点、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新举措。通过上述改革,以期培养可适应和引领未来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化工行业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化工产业"十四五"期间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