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杜勇  彭勇  刘铁  刘庭  刘凯  徐天勇  涂明 《高电压技术》2015,(4):1292-1298
为了给直升机应用于特高压交流(UHVAC)输电线路带电检修工作提供参数依据,确保平台法直升机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利用全尺寸模拟直升机布置了平台法带电作业过程中的典型作业工况,开展了1 000 k 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间隙操作冲击放电试验,获取了各典型工况下的带电作业间隙放电特性,明确了直升机进入等电位过程中的最低放电位置,根据交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计算方法,保证作业危险率10-5,得到了在海拔高度≤1 000 m地区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平台法直升机带电作业最小安全间隙距离,即相地最小安全距离为6.8 m,相地最小组合间隙为7.3 m,相间最小安全距离为9.2 m,相间最小组合间隙为9.5 m。  相似文献   

2.
刘凯  吴田  刘庭  肖宾 《高电压技术》2013,(3):568-576
为了确保±800kV特高压直流(UHVDC)输电线路带电作业过程中线路和作业人员的安全,对带电作业进入等电位过程中的电位转移电流特性进行研究有助于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为此,采用光纤脉冲电流测量系统对进入±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过程中的电位转移电流进行了测量,进入直流等电位过程中的电位转移电流脉冲最大幅值为149.98A,脉冲宽度为几十μs,正极性和负极性脉冲都存在。根据进入交直流线路等电位的特点,采用电磁分析软件研究了进入等电位过程中作业人员与极导线间的电位分布,计算了作业人员与极导线和杆塔等接地构件间的电容,根据这些参数建立了交直流线路进入等电位过程中的电位转移电流的分析模型,对特高压交流(UHVAC)与特高压直流线路的电位转移电流进行了计算。计算与测量结果表明特高压直流线路的电位转移电流远小于特高压交流线路,可以为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方法的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现场应用试验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胡毅  王力农  刘凯  刘庭  胡建勋  肖宾 《高电压技术》2009,35(9):2053-2058
为了验证1000kV交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研究成果,并为1000kV试验示范工程开展带电作业提供实践经验,在1000kV交流特高压试验基地试验线段上进行了带电作业现场应用试验。试验对1000kV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最小组合间隙、绝缘工具最小有效绝缘长度、安全防护、电位转移等技术要求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开展带电作业是安全、可行的,1000kV交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的研究成果能有效指导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因塔型大、导线数量多等问题造成的带电作业难题,通过进行塔位参数、设备特点分析和安全距离验算,提出一种直升机“吊索法”等电位带电作业方法,并首次应用于高海拔地区±1 100 kV特高压直流吉泉线3 383号带电消缺工作中。结果表明,直升机吊索法带电作业技术有效保障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减轻劳动强度,降低运检成本,实现传统带电作业向智能、高效带电作业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河网地区特高压线路杆塔往往处于湖泊、河流之中。开展带电消缺工作时,受地形、地貌限制,作业项目开展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极大制约了带电作业的正常开展。从人员活动、工器具防潮、进出等电位工艺研究等三个方面论证河网地区特高压带电作业可行性。从实际带电作业角度出发,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研制出水上作业平台搭建方法、绝缘工器具防潮桶,探索出一套适合河网地区特高压带电作业进出等电位的工艺流程,填补了带电作业在河网地区特高压输电线路方面的空白,为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检修作业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确保线路稳定运行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带电作业是确保特高压线路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特高压线路的运行电压高、电场强度大、杆塔高、作业环境苛刻等特点,对等电位带电作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阐述带电作业发展概况,对特高压带电作业关键参数进行分析,并在常见等电位带电作业方法的基础上,提炼操作要点和步骤,根据作业工况对提及的方法进行优劣分析与比选,为特高压等电位标准化带电作业技术的研究和标准导则制订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带电作业可避免传统停电作业所需的频繁倒闸操作,进而提高供电可靠性及安全性。但特高压线路自身特点及所处环境决定了特高压带电作业的特殊性,因此研究交流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交流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用电位转移棒的改进设计,以确保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特高压交流线路带电作业安全防护用具与措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电压高、感应电场强、运行维护难度大,为确保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和线路运行维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其特点研制了带电作业屏蔽服,按照相关标准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并模拟带电作业实际工况进行了屏蔽服内外场强测量、等电位时流经人体电流测量、进出等电位脉冲电流测量。结果表明登塔过程中和等电位作业时,屏蔽服内场强值为0.4~10kV/m,面罩内部场强值为8.4~137kV/m,等电位作业时流经人体的电流值为32μA。证明研制的屏蔽服能够满足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防护要求,制订的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防护措施可为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胡毅  刘凯  刘庭  肖宾  彭勇  苏梓铭 《高电压技术》2012,38(8):1809-1820
随着我国电网的快速发展,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相继建设并投入运行,为给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开展提供技术支撑,结合交流750kV、1 000kV和直流±660kV、±800kV输电线路特点,通过试验和理论计算,获取了带电作业关键技术参数,确定了作业人员安全防护原则,研制了大吨位绝缘提线工具和绝缘子更换卡具,并根据研究成果制定了超/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标准。现场应用的成功开展表明,超/特高压线路开展带电作业是安全、可行的。超/特高压输电交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研究成果能有效指导带电作业的安全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0.
杜勇  刘铁  涂明  覃绍先 《湖北电力》2012,36(4):36-38
本文分析了在平台法带电作业中直升机和线路的相互安全影响及风险评估,介绍了直升机带电作业中作业平台、可逃逸电荷转移线夹、等电位接触棒等核心设施和工器具、直升机飞行路线、进出电位等控制流程,以及进入超高压线路中相带电更换间隔棒等平台法带电作业的典型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1.
电力动态     
《大众用电》2015,(1):53
<正>世界首次特高压线路直升机带电作业试验成功12月9日,在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内,世界首次特高压线路直升机带电检修作业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当日10时许,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带电作业检修工李明坐在一架直升机机舱外的作业平台上,缓缓靠近特高压带电导线。当他接触导线、成功进入等电位作业时,手中的引流棒与导线间拉出了一道40多厘米长的耀眼电弧。在距离地面近70米高的悬停直升机外置平台上,李明顺利完成了特高  相似文献   

12.
雷兴列  彭勇  肖宾  刘庭  刘凯  张准 《中国电力》2019,52(12):54-61
交流特高压复合横担结构与常规塔型存在较大差异,对带电作业安全距离、作业人员进出等电位方式以及电场防护要求造成较大影响,通过试验和仿真计算分析了交流特高压复合横担对带电作业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流特高压复合横担线路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最小组合间隙距离分别为6.3 m、6.5 m,比常规塔型要求分别高0.3 m、0.4 m;交流特高压复合横担线路可采用沿复合横担进入等电位的方式;沿交流特高压复合横担进出等电位时,作业人员体表电场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头部、肩膀区域,且比常规塔型线路情况高,带电作业过程中应对该区域加强防护。其研究成果可为交流特高压复合横担线路带电作业安全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特高压线路电压等级高、结构尺寸大、局部场强畸变更严重等特点给带电作业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为研究1000 kV特高压交流线路采用吊篮法等电位作业的最优路径,文中利用有限元法计算分析了作业人员等电位作业过程中的体表场强动态分布,并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等电位作业的最优路径,最后对路径安全性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特高压交流直线塔带电作业人体表面最大场强约为2468 kV/m,现有防护措施能够保证带电作业人身安全;试验数据验证了路径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特高压线路其它塔型等电位作业路径选取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超/特高压交直流并行线路带电作业区域电压高、场强大,为保证并行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需要对 带电作业人员安全防护进行研究。分析了带电作业的安全影响因素,依据线路实际尺寸建立了1∶1计算模型, 采用有限元法对同走廊四回并行线路进行了电场仿真,获得了带电作业典型位置点的电场强度,根据仿真结果 对带电作业人员电位转移放电能量进行了计算。同时建立了人体模型,计算分析了等电位作业工况下人体不同 部位的电场强度特点。计算结果表明:同电压等级独立走廊带电作业安全防护措施同样适合于四回并行线路带 电作业。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同走廊多回并行线路带电作业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00 m高海拔地区±800 kV特高压直流带电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将承受特高压杆塔产生的合成电场和电位转移电流的问题,开展了特高压杆塔的合成电场和电位转移脉冲电流的实测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考虑离子流条件下特高压杆塔的合成电场计算方法和电位转移电流特性。然后,建立特高压杆塔带电作业和电位转移有限元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最后,在高海拔特高压试验基地搭建了试验平台和测试系统,开展了特高压杆塔的合成电场和电位转移脉冲电流的现场实际测量工作,试验结果可以为高海拔地区特高压杆塔带电作业的安全防护标准提供制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直升机带电作业技术因其具有明显的快捷、高效、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在输电线路带电检修中具备很大的优势。为保障±1100kV吉泉线高效运行,提高设备可用率,结合±1 100 kV吉泉线现场一处具体缺陷情况,论述应用直升机吊索法进行检修作业,同时分析了直升机吊索法等电位作业侵入路径、带电作业安全距离及其他相关直升机吊索法带电作业关键安全技术措施。通过现场的成功实践应用,证明该作业方法及对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满足±1 100 kV吉泉线带电检修作业要求,为±1 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开展直升机带电作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1 000 kV特高压交流紧凑型线路三相导线布置紧凑且相间无接地构件,使得带电作业电场环境更为严峻,为确保线路建成后带电检修工作的安全开展,采用有限元法仿真计算了特高压交流紧凑型线路典型工况下不同作业位置的带电作业人员体表电场,分析了作业人员的体表场强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计算结果表明,在带电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头部和手尖等曲率半径较小的部位场强较大,在等电位工况下其体表场强最大,作业人员穿戴屏蔽效率为60 dB的特高压带电作业屏蔽服可满足安全要求。研究成果可为中国1 000 kV特高压交流紧凑型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确保1000 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进行,进行了安全防护研究。根据1000kV交流特高压线路电压等级高、空间场强大的特点,研制了1000kV带电作业屏蔽服,并按照标准对屏蔽服的衣料和成品性能进行了测试。根据线路实际,进行了登塔过程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电场强度和等电位时人体不同部位的电场强度及流经人体电流的测量,并进行了进入等电位拉弧试验和脉冲电流测量。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屏蔽服满足带电作业安全防护要求,带电作业时作业人员应穿戴全套屏蔽服,进出等电位时应使用电位转移棒。  相似文献   

19.
结合特高压设备类型变化对输电线路专业带电作业方式带来的影响,通过研制翼形卡、液压提升工具及绝缘软拉棒等特高压带电作业专用工具,解决了困扰特高压带电作业的现实问题。同时,通过精确计算作业过程中荷载情况和严格控制进出等电位安全距离、路径,成功在现场实施了特高压V型绝缘子串带电更换,为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检修工作扫除了技术障碍。  相似文献   

20.
特高压交直流线路带电作业人员的体表场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对特高压交直流线路带电作业人员在各典型作业位置的体表场强进行了测量的基础上,分析了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人员的体表场强特征,归纳了体表场强的变化情况,发现特高压直流线路带电作业人员的体表场强值明显小于特高压交流线路,并对其原因及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研制的特高压交直流带电作业用屏蔽服防护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特高压交流线路等电位作业时,屏蔽服内交流场强为2~10 kV/m;在特高压直流线路等电位作业时,屏蔽服内的直流合成场强为0.7~2.3 kV/m,均符合国家标准"15 kV/m"的规定,满足带电作业的安全防护要求。最后根据带电作业人员体表场强及安全防护用具的研究结果,制定了安全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