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轻工业》1995,(4):48-48
功能性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基料功能性食品的出现给食品工业注入了全新的内容,因此,很多人誉之为“21世纪的食品”。除营养(一次功能)和感觉(二次功能)之外,还具有调节生理活动(三次功能)的食品即称为功能性食品。1987年日本文部省在《食品功能的系统性解释与...  相似文献   

2.
一起粉状食品中大肠菌群超标的调查卢汉兴,车光,姚群燕,王红(广西区食检所)大肠菌群(Coliformgroup)是随人类或动物的粪便大量排泄出来,所以食品含此菌群,则表示该食品直接或间接地受过粪便污染,受污染的食品就可能带有病原菌。故食品中受粪便污染...  相似文献   

3.
《现代食品科技》2007,23(11):84-84
2007年9月3目,美国宣布制定食品添加剂葡聚糖(Polydextrose)最终法规。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于2007年8月21目在联邦纪事(72FR46562)上公布了一项最终法规,修订食品添加剂法规第172.841章(21CFR172.841)。它扩大葡聚糖的使用范围,除肉、家禽、幼儿食品及婴儿配方食品外,允许所有食品使用葡聚糖作为膨松剂、配方辅助剂、保湿剂、促进组织形成剂。这是对Danisco公司一项申请的回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1食品法典委员会 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inission,CAC)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1年建立的协调食品标准的国际政府间组织。它的工作宗旨是通过建立国际协调一致的食品标准体系,保护消费的健康、确保食品贸易的公平进行。  相似文献   

5.
试述食品与食品市场的关系汤忠华,娄国华(湖南省湘潭市食品科研所湘潭)根据日/年人均消耗量的多少,可将食品分划为两大类:常量消费食品(以“I”类简称)和非常量消费食品(以“D”类简称),两类食品有相异的特性和发展方向。I类食品,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消耗量...  相似文献   

6.
国内冷冻干燥食品发展状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冷冻干燥技术的由来食品脱水,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加热蒸发(即热干燥),另一种是冻结升华。冻干食品就是采用真空速冻升华脱水的办法,水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可呈现为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汽),由固态转为气态,就叫“升华”,升华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对纯水来说,这个条件大致是:气压低于600Pa(低真空),温度低于0℃。食品中含的不是纯水,升华的压力和温度大都有所降低。人们只要预先将食品速冻,然后对盛装食品的容器排气(抽真空),则食品中的冰即可升华为汽而脱出,从而得到干燥脱水食品。真空冷冻干燥…  相似文献   

7.
功能(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美,日对功能(保健)食品定位的异同点,讨论了在功能(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新一代功能(保健)食品研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食品工艺学家学会(InstituteofFoodTechnologists,IFT)主办的’98美国食品工艺学家学会年会和食品博览会(IFTAnnualMeeting&FoodExpo’98)于1998年6月20~24日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为了推动我国食品工业、食品添加剂工业的发展,学习世界先进的食品工业科学技术,促进我国食品科技的进步,提高食品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增进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开拓美国和美洲市场,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轻工行业分会接受IFT邀请,共同组织了中国食品添加剂代表团,由协会理事长尤新任…  相似文献   

9.
大型食用真菌与功能食品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食用真菌与功能食品开发王谦(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定071051)(一)世界食品消费已经形成“天然、营养、保健”的潮流趋势,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就食品领域而言,21世纪将是功能食品的世纪。所谓功能食品,就是具有与生物防御、生物节律调整、防...  相似文献   

10.
微波·微波食品·冷冻食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微波食品·冷冻食品陈洁(无锡轻工大学,无锡,214036)0前言微波是频率在300MHz至30万MHz之间的电磁波。微波技术应用于食品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首先在美国军队的随军厨房中应用。60年代开始用于工业化生产,作为干燥技术的单元操作装...  相似文献   

11.
食品科技单独作为一个名词被提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但因长期主要被融入饮食文化的研究之中,其发展是极其缓慢的,至今一些基本问题,诸如食品科技的定义界定问题(确定食品科技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食品科技史的历史分期问题(明确食品科技史的脉络和大致特点),食品科技史研究的意义(解决研究的动力问题),食品科技史的研究方法(回答怎么研究的问题)等尚急待探讨。拙文斗胆运笔,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食品供求结构中,粮食作物占较大比重,其他食品如功能性食品、营养食品所占比重较小,影响了中国食品结构的合理改善。未来十年中国食品供求结构将会在以下方面有所变化:(1)功能性食品将得到较大发展;(2)方便食品有着广阔的市场;(3)反映个性文化需要的食品将占特殊地位;(4)绿色食品将成为主导食品;(5)天然、回归自然的食品仍有很大潜力;(6)主食品在未来食品结构中仍占最大的比重。只有强化信息意识,及早制定发展战略,加速食品工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同时扩大新食源,加快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利用,优化资源,加快“绿色食品工程”建设,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3.
无论走进哪家超市或便利店,休闲食品(或称零食)货架无疑是晶类最多、包装最花哨的区域。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休闲食品不再是儿童的“专利”,俨然成为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而时尚化已成为休闲食品产业争夺消费者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2):62-62
2007年1月16日,日本宣布制定食品卫生法项下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标准和规范的修正案(补充规定杀虫剂残留限量),拟制定苯噻菌胺(Benthiavalicarb—isoproryl)及联苯肼酯(Bifenazate)的最大残留限量(MRLs)。  相似文献   

15.
实施美国新的食品营养标志法的体会林会兰(广东罐头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与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查局(FSIS)联合采取行动对近50年来食品标示制度进行全面的修订,推出食品标签最终法规,并于1994年5月8日和7月6日分别强制实施,美国食品新...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7):128-128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年7月9日在罗马发表联合声明称,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颁布了44项新设和修正的食品规范,并且制定了详尽的风险分析指导原则以帮助各国政府建立其自己的标准,特别是对于那些未列入GAC法规标准的食品。  相似文献   

17.
《山东食品发酵》2007,(3):36-36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年7月9日在罗马发表联合声明称,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颁布了44项新设和修正的食品规范,并且制定了详尽的风险分析指导原则以帮助各国政府建立其自己的标准,特别是对于那些未列入GAC法规标准的食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卫生组织(WHO)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下属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每年开会一次。地点有时在罗马,有时在日内瓦。讨论食品添加剂的评价原则、毒性资料及规格标准。根据毒性资料的充分与否,制订ADI值(每人每天以公斤体重计允许摄入量mg)、暂定ADI值。取消ADI值或禁止在食品中使用;并制订与修订食品添加剂的规格标准。会后出版会议纪要。纪要上同时编二个号码,一为FAONU-tritionMeetingReportSeries(NMRS),另一为WHOTechnicalReportSeries(TRS)。从1965年开始,另出版一本会议资料,包括食品…  相似文献   

19.
日本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日本安全性审查法纲要1.1安全性审查概要与体制1991年5月7日,日本厚生省制定了转基因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安全性审查准则(1996年1月31日进行部分修订,追加了直接食用转基因种子植物的安全性审查),根据安全性审查准则来确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1996年,日本首先对7种转基因食品进行了安全性审查,以后又对22种食品进行了安全性审查。由于考虑到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通和新的食品不断开发,为了防止未进行安全性审查的食品在日本国内流通,而对安全性审查法规的权限进行了审订。规定转基因食品和其它非转…  相似文献   

20.
丁仲田 《肉类工业》1998,(12):26-28
动物性食品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质及少量的糖,是公认的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之一。但它仍有有其两面性,就是说动物性食品在某些条件下存在或生成,蓄积(富集)着以人体健康有害的的质,而这些物质又是非营养性的,现在营养学将这些物质统称国-反营养素,反营养素一方面在动物性食品中所固有,如鳝鱼的血清蛋白,雌畜肉(母猪)中的抗体蛋白,鱼籽蛋白中的抗和物素蛋白(蛋中也存在),畜兽类胴体上的某些腺体所分泌的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