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田辉  何宝宏 《移动通信》2006,30(2):32-34
文章分析了在IPv6网络中引入移动IP协议可能给网络带来的安全隐患,并讨论了移动IPv6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包括如何用IPsec协议和往返可路由过程来保护移动IPv6信令安全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型的IP协议,IPv6协议在地址空间、安全能力和移动能力方面比传统IP协议有了很大的改进,已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下一代IP网络NGI的核心网络协议。另外,电信运营商在基于IPv4协议的IP网络上开展各种新型业务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如NAT穿越、安全问题、移动能力差等,IPv6协议的引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我国的下一代互联网CNGI工程也进入了部署阶段,如中国电信正在承建包括7个核心节点的一个CNGI主干网,这表明IPv6已从纯学术研究逐渐进入了商业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3.
一种代理移动IPv6认证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华春  张宏科  秦雅娟 《电子学报》2008,36(10):1873-1880
代理移动IPv6为移动节点提供了基于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方法,移动节点不参与管理移动性信令.为了在移动互联网络中应用代理移动IPv6协议,需要定义安全有效的认证协议.目前还没有见到关于代理移动IPv6认证协议方面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代理移动IPv6的认证协议,该认证协议可以提供接入认证功能,并可防止重放攻击和密钥暴露.为了分析该认证协议的性能,本文给出了认证费用和认证延迟分析的解析模型,分析了移动性和流量参数对认证费用和认证延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代理移动IPv6认证协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移动IPv6协议解决了IPv6网络中移动节点的位置更新和路由可达问题,使移动节点能够在不同IPv6子网间进行切换而不中断当前连接。但是这种切换的时延较长,影响移动IPv6网络的性能。为了减少切换时延,文章在移动IPv6协议中引入软切换技术,提出一种采用绑定更新计时器和路由优先级变换机制的软切换工程实现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软切换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移动IPv6网络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简述移动IPv6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在IPv6网络中引入移动性可能为网络带来的安全隐患,并讨论了移动IPv6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包括如何用IPsec协议和往返可路由过程来保护移动IPv6信令消息安全的机制。最后,结合国内外标准化以及产业推动情况,展望了移动IPv6应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移动IPv6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IPv6协议对移动性的支持.首先给出了移动IPv6的基本原理,较为详尽地讨论了移动IPv6的基本概念、绑定管理、数据包的选路等,然后对移动IPv6的服务质量、安全问题、越区切换、头标压缩等关键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7.
从IPv4到IPv6演进策略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Pv6和IPv4比较,它彻底解决了地址空间耗尽和路由表爆炸等问题,而且为IP协议注入了新的内容,使支持安全、主机移动及多媒体成为IP协议的有机组成部分.协议的设计使路由器处理报文更加简便,扩展性也更好.但是如何完成从IPv4到IPv6的转换是IPv6发展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现有的几乎每个网络及其连接设备都支持IPv4,因此要想很快完成从IPv4到IPv6的转换是不切实际的.IPv6必须能够支持和处理IPv4体系的遗留问题.本文对于从IPv4到IPv6网络的过渡问题进行了策略性的研究与分析,并从运营的角度对于不同的演进策略进行了优缺点和应用环境的分析,同时对于由此而带来的路由器进化问题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基于移动IPv6环境中的安全威胁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移动IPv6实现了完整的IP层的移动性、扩展性,能真正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移动IPv6网络,因而成为IP技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文中介绍了移动IPV6的协议的系统组成和运行机制,分析移动IPv6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并根据黑客发起攻击时的网络位置,归纳并分类由于移动性引入而带来的安全威胁,为分析验证机制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模板.  相似文献   

9.
基于IPv6的移动数据网络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v6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移动需求,并将移动IPv6作为IPv6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IPv6在移动环境下可更好地支持端到端以及多媒体业务.随着IPv6标准的成熟,移动网络中逐渐引入IPv6也成为通信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首先介绍移动数据通信和IPv6技术的发展现状,然后探讨了在移动网络中引入IPv6的策略,并给出了3G网络环境下IPv6地址分配方式以及移动IP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移动IPv6协议的优点,列举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便携计算机的普及和无线局域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对移动性的支持显得越来越重要。移动IPv6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支持移动用户和因特网连接的互连技术。它是为支持移动用户和主机通信而产生的新型IP协议,使移动用户在移动自己位置的同时无需中断正在进行的网络通信。移动IPv6协议是重要的IP层协议,但移动IP会带来三角路由问题,引起网络开销增加和性能下降。路由优化技术是解决三角路由的关键技术,已成为当前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移动IPv6路由优化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进行路由优化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代价问题、数据包失序问题以及路由优化时机的选择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延的路由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several key improvements offered by the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over current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 (IPv4). The topics covered include IPv6 addressing and routing concepts, changes to the minimum IPv6 packet size, flows, and traffic classes, the neighbor discovery and node auto-configuration mechanisms, and an overview of mobile IPv6 and the network security architecture. Transition mechanisms, such as dual stacks and the 6bone, are also discussed. The 6bone is a virtual network that is used to help test and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IPv6. Key concepts associated with the 6bone, such as setup requirements, IPv6 DNS support, and tunnel mechanics, are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2.
郑晓丽  姜迪刚 《通信技术》2011,44(8):127-129
移动IPv6是IPv6的子协议,有着巨大的地址空间、对移动性和QoS的良好支持,内嵌的IPSec协议,以及邻居发现和自动配置等诸多优势,它为未来的全IP移动通信系统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全球移动性解决方案。针对移动IPv6技术的特点,将IPSec安全协议和无证书公钥体系(CL-PKC)两者结合起来,在分析无证书公钥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移动IPv6环境下的注册协议认证与注册方案,并对该协议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以方便日后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电信IPv6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研究和建设的开展,电信IPv4向IPv6网络迁移的进程日益加快,IPv6网络安全问题随之提上日程。本文结合IPv6协议安全特性,分析了电信IPv6网络存在的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信IPv6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组成环节和要素,提出了电信IPv6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4.
IPv6的网络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吕光宏 《电信快报》2005,(12):40-43
下一代网络互连协议(IPV6)已经开始投入使用。人们对新协议提出了许多期望,其中网络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的IPV6在网络安全方面能完全达到人们的要求吗?人们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么?文章从IPV6最基本的原理入手,介绍了IPV6在安全性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Mobile IPv6 provides global mobility and location management support for the IPv6 network layer protocol. The design of Mobile IPv6 incorporates security features tha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its predecessor, Mobile IPv4. Some of the new security features are intended to counter new threats raised by route optimization, while others align Mobile IPv6 security more closely with basic IPv6 security mechanisms. In this paper, we outline the security threats to Mobile IPv6 and describe how the security features of the Mobile IPv6 protocol mitigate them.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下一代网络协议TPv6及中国自研网络技术IPv9协议,探讨了IPv6及其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汪幸  臧伟 《信息通信》2014,(7):254-255
借助上海移动互联网IPv6应用示范项目,研究了适用于本次移动互联网IPv4向IPv6过渡的关键技术,制定了手机视频IPv6应用改造的端到端解决方案。通过在多终端类型以及多网络条件下,对改造后的手机视频应用进行一系列测试,文章得出了安卓客户端在WLAN网络下表现最佳的结论,并提出了增加手机终端对IPv6协议的支持度,以及优先在WLAN和LTE网络中推广IPv6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Linux基于4,6混合网络的补丁分发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义成  马华  孙淑伟 《电子科技》2009,22(11):32-34
随着IPv4的缺陷越来越明显,IPv6的时代即将全面到来,而在现今IPv4、IPv6共同存在的情况下,4,6混合网络的安全是文中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首先研究了双协议栈的过渡技术,在此基础上,采用P2P原理,实现基于4,6混合网络的Linux补丁分发系统,从而保证4,6混合网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Tuomas Aura  Michael Roe 《电信纪事》2006,61(3-4):332-356
Mobile IPv6 is a network-layer mobility protocol for the IPv6 Internet. The protocol includes several security mechanisms, such as the return-routability tests for the mobile’s home address and care-of addresse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threat model and design principles that motivated the Mobile IPv6 security features. While many of the ideas have become parts of the standard toolkit for designing Internet mobility protocols, some details of the reasoning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documented.  相似文献   

20.
Both IPv6 and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are default protocols for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all-Internet protocol (IP) network. In the existing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s, an IPv6-based UMTS all-IP network needs to interwork with other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 (IPv4)-based SIP networks. Therefore, mobile SIP applications are typically offered through an overlay structure over the 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interworking environments. Based on 3GPP 23.228, we propose an IPv4-IPv6 translation mechanism (i.e., SIPv6 translator) that integrates different IP infrastructures (i.e., IPv4 and IPv6) to provide an overlay network for transparent SIP application deployment.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call flows of the SIPv6 translator. An analytic model i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fault tolerance issue of our approach. Our study provides guidelines to select appropriate number of processors for fault toler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