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丁力扬 《建筑师》2022,(6):113-118
本文回顾了2022 年1月底至6 月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费舍尔美术图书馆和建筑档案馆举办的“中国建造: 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旨在呈现展览的原貌,本文概述了展览的背景和缘起,介绍了展览的具体内容和策 展思路,并回顾了展览进行过程中和结束后来自各界的反响和评价。本文将“中国建造”展置于近二十年来一 系列有关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中国现代建筑关系的学术活动的框架内,强调其目标是在立足于“第一代“中国建 筑师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扎体系首次交集的一个世纪之后,审视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跨文化对话,揭示中国 建筑实践中的跨世纪连贯性,并对全球性建筑技术的探索和设计创作中本土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地诠 释。文章指出本次展览是对中西现代建筑“百年对话”主题的一次有意义的深入扩展性研究,并提出了中西建 筑文化交流这一宏观话题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2.
冯仕达?  柳亦春 《建筑师》2022,(5):124-132
本文关注跨文化交流与大舍主创建筑师柳亦春设计理念的发展,并以建筑结构、建造和效果之间的关系作为 焦点。对谈录凸显了话题及概念的复杂状况,排除了“引进外国概念”与“直接学习”等各种简单思维,并分析建筑师 讨论的具体语境。在这其中包含3个问题:1)柳亦春、坂本一成、1920年代德国对结构是如何理解的?2)如何看待 大舍近十年来项目中结构、建造及氛围之间的关系?3)如何看待近十五年来中日、中西建筑师跨文化交流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3.
“建筑”所解答的究竟是什么问题?一个满足某种功能需求的简单构造是建筑吗?建筑是必要的吗?是否可以脱离建筑而建造?建筑能解决问题吗?古罗马的水渠、中世纪的顶盖市场和19世纪天才园艺师的水晶宫算得上是建筑吗?显然,当年设计建造它们的人肯定没有这么想过. 哲学家们(如黑格尔)把建筑称为“附属品”,就如同建筑只是依附于某种独立存在的物体上.20世纪20年代的勒·柯布西耶热情赞扬了工程师们建造的竖井和桥梁,认为建筑师不过是在混合或增加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的“附属”之物.到了60年代,塞德里克·普莱斯则宣扬“非平面”和“故意为之的冷漠”.  相似文献   

4.
UED:你如何看待3·11地震后的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发展? 许懋彦:3·11地震之后,新生代建筑师逐渐活跃于日本建筑舞台.他们的态度与方法出现了勇于回归,直面现实的倾向.在对自身职业的在思考中,在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中,在对历史参照系的解构中,新生代建筑师践行着“生长于此”的建筑创作. UED:你认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们的作品是否已经能够体现日本本土文化的特点,进而反应出使用者内心精神的需求? 许懋彦: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们比起前辈抛却了英雄主义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受传统这个魔咒的束缚.他们都来自中小型建筑事务所,他们做的也都是中小体量的项目.在整个建筑界看似微波涟漪的他们,在文化上的价值都不可低估.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观察到日本建筑界推陈出新的态度与方法.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专注生长土地的最为真实的现实.看似微小的设计背后,是摆脱浮躁膨胀心态的回归,是重拾日本社会基础的回归,是演绎日本精神内涵的回归,是专研建筑本源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自然与建筑”主题展览于2000年4月30日~5月15日在清华大学建筑馆举行。展览展示了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建筑史学家罗马大学教授保罗波多盖希先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展览从仿生学的角度表现了人类的建筑创作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波多盖示认为”承认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并成为它的一部分也意味着建造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的房屋与此同时这些房屋在某些时候也能通过其外形来反映我们开放的内心世界并成为容纳我们灵魂的内部空间、追求人类精神世界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融会表达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这次展览的主题。意大利“自然与建筑”…  相似文献   

6.
《上海住宅》2006,(3):24-24
日本最大的木制环保住宅博览会最近在东京国际展览馆举行。木制住宅顾名思义主要是使用可以再生的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属于环保型住宅.这类建筑受到日本政府的鼓励。不过.消费者考虑的问题更实际:“木制住宅抗震能达标吗?”、“木制住宅能防火防盗吗?”、“木制住宅使用年限比得上混凝土或者砖混结构住宅吗?”、“木制住宅防腐蚀防虫蛀吗?”  相似文献   

7.
正"建筑"所解答的究竟是什么问题?一个满足某种功能需求的简单构造是建筑吗?建筑是必要的吗?是否可以脱离建筑而建造?建筑能解决问题吗?古罗马的水渠、中世纪的顶盖市场和19世纪天才园艺师的水晶宫算得上是建筑吗?显然,当年设计建造它们的人肯定没有这么想过。哲学家们(如黑格尔)把建筑称为"附属品",就如同建筑只是依附于某种独立存在的物体上。20世纪20年代的勒·柯布西耶热情赞扬了工程师们建造的竖井和桥梁,认为建筑师不过是在混合或增加历  相似文献   

8.
3·11地震之后,新生代建筑师逐渐活跃于日本建筑舞台.他们的态度与方法出现了勇于回归,直面现实的倾向.在对自身职业的在思考中,在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中,在对历史参照系的解构中,新生代建筑师践行着“生长于此”的建筑创作. 日本建筑界的新锐力量 逆向回流的日本前卫建筑潮流 关于当代日本前卫建筑的认识,给人的直观印象可以用“轻、白、弱、透明、异质、抽象”等单词来形容.这些作品不仅继承了始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同时也试图展现出日本式思考的建筑特征,呈现出异于西方的建筑现象.  相似文献   

9.
朱青生:你认为怎样使建筑产生新的意义?当建筑变成生存的必需,要建筑产生新的意义还有必要吗?朱锫:作为建筑师来讲,我觉得是必要的。建筑师有大量的工作是基础工作,建筑有着它自己的使命。建筑有艺术也有理论,大部分建筑师站在了建造的角度,或者是城市基础建造的角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不需要修养和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一、传统建筑观与系统建筑观的矛盾 尽管历史的车轮已进入了二十世纪末叶,指导我们现代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仍然是古罗马时代鲁特鲁威提出的实用、经济、美观三大要素。 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我们建造的每一幢建筑就是建造一个系统。那么每个建筑系统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实用经济美观吗?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张轶伟 《山西建筑》2012,(31):19-21
从中日传统建筑的构成差异出发,将这种差异概括为围合与分隔,秩序与自由,内向与外向,装饰与内涵四部分,通过对这些构成差异的研究,便于把握中日两种建筑文化的不同的空间观与建筑观。  相似文献   

12.
刘珩 《时代建筑》2005,(3):28-33
文章指出,建筑从根本上说是“想”与“造”的事情,这决定建筑师应具备双重身份:“艺术家”和“营造师”,一方是建筑理想,另一方面是营造现实。建筑师得在两个角色和两个阶段之间做出选择,找到适当的方法去实现两者平衡,而建筑实践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就在于建筑师能否在当下突破自己,却又总能找到另一种平衡的可能性。作者以在南沙的建筑实践表达了这种立场。  相似文献   

13.
此文根据1999年北京UIA大会学术主题“21世纪的建筑学”,对其四个分题“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科技”、“建筑与城市”的内容,提出12点需要侧重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提出了这12点和合关系的内容,阐述了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和合观。  相似文献   

14.
陈晓  欧洋  李刚 《中外建筑》2007,(8):33-35
历史文化名城是祖先赐予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华夏古老城市文明的生动见证。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论文以济南市为例,通过阐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济南经济发展的非矛盾关系,借鉴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例,运用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前沿的理论、原则及科学的保护方法,探讨对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建筑其建筑形态当能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其室内外空间环境当能营造出文化氛围以及对公众的亲和力,其建筑功能的设计当有一个较为长 的眼光以满足广播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本文通过回顾上视大厦的设计过程,总结了对以上问题的设计体会。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安徽省淮南技工学校异地重建项目设计为例,探索了应对当代职业教育模式与建筑创作语境转变,以"集约高效、适技生态、健康活力、平实适用"为原则的当代职业技术学校设计。  相似文献   

17.
陈中月  朱俊  朱永红 《安徽建筑》2009,16(6):87-88,92
中小桥涵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分析计算关系到中小桥涵跨径及总体方案的拟定,对保障公路安全、节省公路造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公路中小桥涵水文分析计算的内容和方法,并通过介绍具体的工程实例,对公路中小桥涵水文分析计算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绿色低碳技术对于节能减碳有关键作用。通过绿色低碳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可有效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消费的低碳化。但目前国内缺少明确统一的绿色低碳技术评价标准和交易转化机制,不利于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本文对国内绿色技术验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目前绿色低碳技术验证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公共服务“双碳”平台可为绿色低碳技术评价、转化与推广机制的赋能方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章海斌 《华中建筑》2001,19(2):60-61
设计是一种迷人的事业,同时又极富挑战性,该文就如何科学地把握设计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设计过程可分为分解提纯和组织复合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20.
杨舢 《华中建筑》2003,21(2):23-27
受到西方先锋艺术的影响,以赫佐格和德. 默隆(H&deM)与卒姆索托(Peter. Zumthor)为代表的瑞士建筑师开始重新审视建筑本体,面对材料和建造的真实,探询它们所隐含的情感意义与矛盾冲突.然而在具体的探索道路上,他们之间各有差异也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本文试图对他们的建筑艺术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