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植物园     
靳晓白 《科普研究》2009,4(5):74-79
植物园(含树木园)以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为目的,收集保存活植物并保有其档案记录。其主要任务是迁地保护植物多样性、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相应的植物展示、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全世界现有约2 000个各种类型的植物园和树木园,保存了80 000种植物,包括许多珍稀、濒危的植物种类。中国的植物园目前已达约160个,在植物引种、驯化、开发利用、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科普教育、旅游服务方面的重要性得到承认。植物园工作者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理论和技术的创新成果,在管理、政策、培训和植物记录系统计算机化方面也在和世界接轨。面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期待中国的植物园在建园、植物收集保存、科普旅游、能力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更大成绩,更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和资源保护利用的需求,与世界植物园同步前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秦皇岛市滨海湿地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对秦皇岛市滨海湿地植物种类多样性、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开发利用多样性三个方面进行植物多样性分析,并提出一些滨海湿地植物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洋  李正伟 《科普研究》2021,16(3):74-80
茅以升"专业科学"思想是其工程教育思想和科普理念的延续,受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与《实践论》、新中国发展科学理念的影响."专业科学"强调在专业基础上理论化,阐述了现场技术创造与科学创造的深层次关系,是科学家的专业思考与新中国科学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其中关于科研与生产关系、科研与科普关系、科学发展道路等思想对认识新时代科学发展问题仍具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深圳市莲花山公园自然地理位置,其次通过对深圳莲花山公园的植被现状和植物资源分析了植物的多样性,进而从生物多样性、植物的不同高度、公园不同季节的变化、公园不同分区的功能等四方面对莲花山公园植物造景的风格和特色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5.
胞吞作用(Endocytosis)通过对质膜脂类、整合蛋白以及胞外物质的内化严格控制物质和信号的交流,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交流和细胞内稳态维持的重要方式之一。相较于动物和酵母细胞,植物细胞胞吞作用的研究相对滞后。随着拟南芥突变体库的建立以及药理学等方法的应用,人们对植物细胞膜泡运输的调节机制有了新的认识。本文阐述植物细胞中主要的胞吞途径,并着重总结植物细胞胞吞途径研究常用的成像技术和生物化学方法,为今后开展胞吞途径的系统研究提供技术和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笔者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基于在科研项目上取得的经验,将项目中制作的控制板改进为通用性更好的多种控制器的嵌入式综合实验创新平台.利用"翻转课堂"新兴教学模式,笔者通过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使学生完成多种控制器的嵌入式综合实验创新平台上的实验实训任务.  相似文献   

7.
《现代电子技术》2019,(14):9-13
为了更好地利用高压电场对植物种子和幼苗的培育生长进行适当的干预和处理,解决人们用传统的繁育方法难以繁育出高性价比植物种苗的问题,结合电源技术、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设计一种用于繁育植物种苗的直流高压发生器。高压发生器以STM32作为微控制器,各个软硬件模块间协同工作,可以输出0~150 kV的直流高压,同时,引入闭环控制技术以提高输出电压的准确性。实验测试和植物种苗繁育实验结果表明,该高压发生器便于操作,性能稳定可靠,可以设置多组输出电压和定时,能够有效打破种子生理休眠,以获得高性价比的植物种苗,为植物种苗的繁育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巍 《科普研究》2012,7(5):97-100
如果有人问我对植物的命名了解多少,我的答案应该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仅仅知道一个叫卡尔.林奈的瑞典植物学家于1753年所提出的拉丁文双名命名体系。这也是学校的科学教育给我们带来的结论。但是安娜.帕福德却在《植物的故事》中告诉我们说,人类对植物命名的努力其实早在2300多年前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从国发[2009]26号文中的"三网融合"政策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对<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直接涉及广电行业的"三网融合"有关政策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三网融合"有关政策背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影响及应对等进行分析,为更好地理解政策要求.迎接可能到来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0.
翟俊卿 《科普研究》2013,8(6):48-53
现代植物园对植物学的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回顾了英国植物园教育的发展历程,对教育项目的设置、教学实践进行了述评,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植物园教育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强化植物园的教育功能;(2)制定与国家课程标准相结合的学校教育项目;(3)增强植物园与当地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4)为当地学校提供教师在职培训。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逐渐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各种各样的管理系统相应而生.为了实现植物图像信息的管理,以及便捷的网络浏览,设计了植物图像管理系统.基于jQuery框架和Spring MVC框架,以JSP、HTML、CSS、JS等技术进行前端开发,后端选择以SSM框架,采用MySQL数据库,开发设计植物图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翻转课堂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从课程的特点、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间的知识内化等方面研究了翻转课堂的实施方案,并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效率,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也受到绝大部分的学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13.
"九五"期间,我国的通信事业发展迅速,移动通信、IP和多媒体通信及宽带网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满足了社会发展对通信的迫切需求.而通信标准在规范通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和服务等方面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更快的一个时期,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基础事业,将迎来又一个高峰.为指导今后几年通信标准研究工作,使通信标准更好地满足网络建设、运营和设备制造的需要,信息产业部科技司组织编制了"十五"期间通信标准研究规划,对IP和多媒体、无线通信、网络交换、传送网和接入网、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标准研究工作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规划,将为"十五"期间通信标准工作的规范开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对各专业领域的通信标准研究规划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只有认识到护理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难点,才能更好地促进两种教育的融合.文章从思想观念、护理人文教育体系、护理教育者等方面分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超  任磊  何薇 《科普研究》2008,3(6):51-58
本文在总结历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国际公民科学素质研究的趋势,基于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分析,首次提出"公民科学素质指数"的概念,经过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的分析实践,证明"公民科学素质指数"能更好地地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行表征,有利于分析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变化及原因,进而为有关部门提供更加明确、细致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Logo是教学原理的名称,Logo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计算机语言家属中一名新成员.它向人们展示了:怎样将计算机与科学教育、人工智能等建立起联系,使人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智力开发.  相似文献   

17.
显微镜技术在植物细胞自噬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在植物中已发现的细胞自噬有两种形式,即微自噬和巨自噬.自噬在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免疫应答、胁迫反应、衰老等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显微镜技术是研究细胞自噬的重要手段,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荧光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的相互印证,大大地推动了对细胞自噬过程和机理的研究.本文扼要概述了显微镜技术在植物细胞自噬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人都会在家里养一些植物,但是在生活中人们有时会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植物的生长状况.由此本文设计了一种以STM32为主控芯片,配合多种传感器实现智能照料植物系统.此系统可以在植物无人照料的情况下实现智能浇水补光及定时施肥的功能,避免植物枯萎或者坏死,在人们工作繁忙的如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通过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教具的有效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通过创新教学内容设计,实现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之中.  相似文献   

20.
郭学文 《科普研究》2021,16(6):59-67
"科学"流言是网络流言中频发、极易引发舆情变动的类型."科学"流言传播规律的研究事关社会治理和网络舆情治理的成效.以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十大"科学"流言在新浪微博平台的所有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从关联性、重复性和生成方向分析社会化媒体平台中"科学"流言的生成特点.结果发现,后真相社会环境、易感人群的存在、单一的辟谣主体等因素促进了"科学"流言的产生和传播.由此提出"科学"流言治理的逻辑,即治理观、场域观、技术观和新时代科普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