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普法》颁布实施之前,我国部门科普法制建设在诸多领域逐步展开,地方科普法制建设也广泛开展。《科普法》颁布实施十年来,我国科普法制建设全面深入发展,部门科普法制日渐系统和完善,地方科普法制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深入展开,科普关键领域和新兴领域的科普法制建设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2.
《科普研究》2015,(3):28
《科普研究》(双月刊)是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专业学术期刊。它的刊文范围包括科技传播、科学教育、科普展教、科学与文化等领域。本刊以"促进科学技术普及理论的研究,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以"百家争鸣、求是创新"为办刊方针,  相似文献   

3.
<正>《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的意见》)对科普工作提出要求:坚持统筹协同,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加强协同联动和资源共享,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同时明确提出2025年“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  相似文献   

4.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的科学传播领域,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正在使中国科学传播传统模式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自媒体、全媒体时代特征正日益彰显,在我们当前所处的媒体革命时代如何进行科学传播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许多问题摆在了科普工作者面前。基于这一背景,围绕"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科普"主题,在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科普研究》编辑部主办了第5期《科普研究》学术沙龙。本期沙龙邀请来自实践  相似文献   

5.
《科普研究》2015,(2):11
《科普研究》(双月刊)是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专业学术期刊。它的刊文范围包括科技传播、科学教育、科普展教、科学与文化等领域。本刊以"促进科学技术普及理论的研究,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以"百家争鸣、求是创新"为办刊方针,坚持聚焦中外科技传播前沿动态,促进科技的传播与发展,为广大科技传播和科普工作者搭建一个活跃学术思想、发表学术论文的平台,努力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及  相似文献   

6.
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已成为科普界热议的话题,"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发展成为科普界的共识,发展科普文化产业,通过市场为公众提供更为优质和更加丰富的科普产品与服务,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能弥补国家公益科普行为的不足。基于这一背景,围绕"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主题,在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科普研究》编辑部和博士后工作站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7.
  程萍 《科普研究》2013,(5):5-6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的科学传播领域,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正在使中国科学传播传统模式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自媒体、全媒体时代特征正日益彰显,在我们当前所处的媒体革命时代如何进行科学传播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许多问题摆在了科普工作者面前。基于这一背景,围绕“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科普”主题,在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科普研究》编辑部主办了第5期《科普研究》学术沙龙。本期沙龙邀请来自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谈媒体革命时代背景下的科普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普研究》2015,(2):95
为全面深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充分发挥科学普及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四个全面"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普研究所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搭建理论和实践交流平台,总结"十二五"科普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主要进展,研讨"十三五"科普事业发展方向,将于2015年10月在北京举办"第22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面向2020的科学传播国际论坛"。  相似文献   

9.
尹传红 《科普研究》2011,6(6):92-96
《科学家讲科学》丛书荣获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荣誉奖———第一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在不少科普界人士看来是实至名归,值得庆贺。我作为该丛书编委会成员和特约编辑,也十分欣慰,感慨良多。这  相似文献   

10.
松鹰 《科普研究》2014,9(3):91-96
正2013年是收获和耕耘的一年。这一年我出了四本科普图书,并应出版社之约,撰写完成五本新作,将于今夏出版。在马年迎春之际,回顾一下创作的甘苦,谈点心得,与朋友们交流。两块"砖头"2013年3月,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电子英雄》(典藏版)一书。这套书是"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选编推荐,据称"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普、科幻作家的精品力作",选题  相似文献   

11.
党伟龙 《科普研究》2011,6(6):81-85
科学欲与伪科学争夺公众,提高科普的趣味性是一条有效途径,可从4个方面着手:平等姿态、幽默感、善用譬喻、结合流行文化或社会热点。本文选取科学松鼠会、上海"新民科学咖啡馆"、"名声实验室"竞赛、"搞笑诺贝尔奖"、"博士之舞"竞赛、霍金《大设计》、美剧《生活大爆炸》等鲜活事例和材料,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无论在民间或官方,都已开始超越传统的科普模式,探索新型的、更富于趣味性、更具有吸引力的模式,这必将为我国科普事业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2.
在《科普研究》筹备正式出版之时,我们很荣幸地约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琯老先生为本刊撰写文章。王老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为开创新中国的天文学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年逾八旬的他不辞劳苦、身体力行地参与各项科普工作,尤其是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活动。今天,本刊郑重在头条位置推出王老这篇有实证也有理论的文章,希望能对我们的科普研究工作及科普事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本刊编辑部 《科普研究》2013,8(5):封二-F0002
2013年9月6日下午,《科普研究》编辑部主办的《科普研究》学术沙龙(第5期)在中国科普研究所会议室召开,沙龙主题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科普"。本期学术沙龙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科普研究》编委会副主任赵立新主持,10位受邀的嘉宾在沙龙中作了学术报告或发言。在近4个小时的沙龙中,来自国家行政学院、科学技术部、央视动画有限公司、中国科协信息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普网站果壳网、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  相似文献   

14.
台湾综合科普刊物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台湾光复以来的综合科普刊物分为三期,分别由《大众科学》、《科学月刊》、《牛顿》开端。本文胪列各期刊物,并作简要分析。本文指出,取自国外刊物将不易超越《牛顿》和《科学人》,自制刊物将不易超越《科学月刊》。本文又指出,科普刊物受到网络影响,其影响力日益减弱,但网络等新兴媒体需要内容支撑,是以科普刊物仍有其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科普是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但如何让科技工作者积极从事和参与科普?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等政策法规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均对科技工作者从事和参与科普提出了要求,然而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16.
搭建科普研究资源平台、促进科普事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文章探讨了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过程中搭建科普研究资源平台,促进科普理论研究发展的目的、意义;提出了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建设科普研究资源平台过程中拟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何琦  王军 《科普研究》2011,6(2):83-86
李星学院士是国际著名古植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他一生著书立说无数,除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他还致力于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并著有内容丰富的科普文集。李先生的科普思想不仅闪耀着逻辑思辨的理性光芒,更折射出一种求实奋进、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对于新时期中国科普工作的探索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莫丽芸 《科普研究》2014,9(4):66-71
本文将20世纪20年代美国华盛顿科学院拟出的"百本优秀科普佳作"和2011年《美国科学家》杂志选出的"20世纪百余本科普佳作"进行对比分析,从入选书目的类别、具体书目、作者身份等方面的变化做了探讨,认为经历约一个世纪之后,美国的科普作品观念经历了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到以弘扬科学理念、激发科学精神为旨归的转变,而优秀的科普作品则以普及效果的广度(受众广泛)和深度(激发科学兴趣)为衡量标准。同时,"普及"的观念已经基本成为科学家的一种自觉,甚至成为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这些都为我们培养自己的科普大家和培育我国优秀科普佳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李传翠  詹琰 《科普研究》2011,6(3):46-54
按照经营管理体制的不同,国内科普期刊可以分为本土科普期刊和引进版科普期刊两种,他们在图片类型的丰富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种类型的差异影响了科学信息的传播。本文以《知识就是力量》、《百科知识》、《环球科学》、《Newton科学世界》为例,对其图片类型进行分析,从而总结他们在科学信息再现、科学信息解释、科学信息补充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中国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吴限  谭文华 《科普研究》2015,10(3):68-74
德国当前出版的科普期刊包括综合类、分科类和研究学会期刊三大类型。综合类科普期刊有《科学画刊》、《奇奥》、《P.M.知识世界》、《科学万象》、《科技评论》、《奇妙世界》、《知识奇境》、《听·知识》、《知识奇观》和《知识》。分科类科普期刊主要有《当代化学》、《当代生物》、《当代物理》、《星星和太空》、《太空》、《星际》、《大脑与智力》、《今日心理学》、《自然》和《国家地理·德国》。四大研究学会(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夫琅和费学会,亥姆霍茨学会和莱布尼茨学会)出版的期刊分别为《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前沿》、《亥姆霍茨展望》和《莱布尼茨杂志》。德国科普期刊具有创刊历史不长、外观强化品牌、新刊名称单调、重视少儿读者、大量使用图片、本土进口并行、科研机构参与和忽视化学题材等特点,可谓长处与短处并存。中国期刊应从中择其优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对于其存在的缺点,则不应盲目跟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