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极地世界以其特有的科学、环境、美学、荒野等价值强烈地吸引人类前往探险、考察和旅游。这为极地科普工作的开展创造了独特的机会。本文较系统地提出并首次分析我国极地科普的基本目标、特点与基本思路。从实施内容、组织方式和成效等多个视角来对比分析国际极地年期间我国开展的极地方面公众推广与科普活动,这些活动体现出时间跨度长、主题与内容突出、资源有效整合、国内外协作广泛、影响大、成效突出等特点。在总结其实践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极地科普工作新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拥有教育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角色,在科学知识普及中可以发挥独具优势的作用。为探究哪些因素制约高校教师进行科普,从而达到激励他们的目的,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中高校教师参与科普的路径和科普意愿激励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环境、科普资源、个人成本和满足感激励对高校教师科普意愿产生影响的假设,通过邮件调查和偶遇调查对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八大高校所属国家重点实验室的94位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获得分析数据,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发现,对于高校教师的科普意愿,科普资源可以产生正向显著影响,个人成本能够产生负向显著影响,工作环境和满足感激励不产生显著影响。为此,提出加大科普投入、构建科普激励机制和开发高校科普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国伟  邵建东 《科普研究》2023,(1):26-33+106
科普纪录片是进行科普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以当前媒体环境下的科普纪录片传播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媒介环境变迁下科普纪录片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类型风格、传播平台等方面的困境和障碍;讨论了新媒介技术、平台思维和用户参与等综合因素作用下的注意力分配变革新趋势,总结了科普纪录片在话题营销导向下的传播创新趋向。最后,结合科普工作需要和传媒生态现状,提出了科普纪录片的传播创新策略,精耕垂类领域,力求圈层传播;注重微型叙事,推动话题生发;展现科普个性,建构差异化市场;布局多元媒介,形成全媒化传播。  相似文献   

4.
何丹  谭超  刘深 《科普研究》2014,9(3):29-33,40
随着多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科普政策法规体系的形成,科普活动的蓬勃开展,科普工作社会化的相关阐述也逐渐清晰起来。本文设计了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科普工作有效形式、科普人员与机构规模、科普经费配置规模、科普活动组织规模、外部环境因素五个维度对北京市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情况进行数据调查,并通过数学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不同因素对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的影响力度不同,本研究试图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分别对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得到指标权重,以实现对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更科学准确的评价。最后,以北京市科研院所为例,分析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在“两翼理论”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普政策制定主体间协同合作,对于提高科普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1994—2020年648项国家层面的科普政策制定主体为研究对象,从政策主体、政策类型、政策力度三个维度对我国科普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演化进行量化研究,从中发现:我国科普政策制定主体协同规模量呈现出由初步发展到快速发展,再到稳步发展的演进趋势;主体协同网络呈现出由“分散-耦合型”到“中心-边缘型”再到“松散型”的演进特征;主体合作网络协同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促进我国科普政策制定主体合作协同的保障性制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最后结合特征分析,聚焦提升我国不同政府部门和人民团体在科普政策制定上的主体协同,增强科普政策成效,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于北京市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化是科普工作的方向,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来投身到科普事业中来。北京市科协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搭建多种形式的平台,联合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次调研旨在通过了解当前参与科普活动之社会力量的现状及其诉求,探索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活动积极性的思路、方法和途径,提出推动科普社会化工作格局的对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颜燕 《科普研究》2023,(1):87-95+104+110
科学普及局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专门科普行政机构,它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落实党和国家科普工作指导思想的产物,体现了科学普及的重要地位。它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普工作的基本方针,致力于建立全国的科普行政机构网,并为全国性科普群众团体的成立打造社会基础,通过典型实验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科普工作。受科普工作的特性及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科学普及局最终被合并,但它推动了当时科普工作的开展,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普及协会的建立和科普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我国科普建制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推进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科普人才的支撑,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是提升我国科普人才队伍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对我国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缺乏专业硕士学位是严重制约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指出设立科普专业硕士学位是落实《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的重要举措,同时提出设立科普专业硕士学位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的视角进行研究,"做科普"的内涵就是为受众营造良好的"科普环境信息场"服务,它体现在"为谁做"、"做什么"和"怎样做"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构成"科普环境信息场"的信宿、信道和信源三要素,提出了如何使信宿(受众)-生都能够保持"好奇心"、信源(科普信息内容)的"黑箱"理论、科普活动中的"多元信道法"等"做"科普的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周立军 《科普研究》2012,7(1):29-31
首届北京科学嘉年华于2011年9月举办,这次科普活动带给作者关于科普产业如何走向市场化的一些思索,作者认为:科普资源匹配的最有效形式是市场化,人的因素是科普工作的灵魂,要因地制宜开展经常化科普,企业参与科普是依法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科普宣传栏是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形式,山东省实施的科普村村通工程,在全省每-个行驶村建立了科普宣传栏,为农村科普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山东省烟台市科普村村通宣传栏传播效果的调查表明,大多数被调查农民了解并且支持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栏有其实际传播效果.目前的科普宣传栏在资金、挂图、管护和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些问题,需要进-步完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郭学文 《科普研究》2021,16(6):59-67
"科学"流言是网络流言中频发、极易引发舆情变动的类型."科学"流言传播规律的研究事关社会治理和网络舆情治理的成效.以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十大"科学"流言在新浪微博平台的所有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从关联性、重复性和生成方向分析社会化媒体平台中"科学"流言的生成特点.结果发现,后真相社会环境、易感人群的存在、单一的辟谣主体等因素促进了"科学"流言的产生和传播.由此提出"科学"流言治理的逻辑,即治理观、场域观、技术观和新时代科普观.  相似文献   

13.
胡卉  杨志萍  廖宇 《科普研究》2021,16(5):42-50
以相关部门和机构发布的科普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对各项政策文本中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调研和梳理,抽取核心关键词绘制政策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谱,分析和揭示我国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的现状与构成要素.研究结果显示,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的政策要素可从科普前置阶段、科普过程阶段、科普后续阶段三个流程,以及外部环境与自身行动两个维度,归纳概括为项目要求、激励机制、组织动员、能力培训、机构支持、经费保障等17项构成要素,同时从顶层设计、合作机制、角色定位、内容体系、传播模式等方面对未来科普政策规划和修订完善提出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科普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以能力建设理论为基础,以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能力建设理论能够为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学校管理力量在赋予能力提升初始力量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高成长的特质;学校管理、能力意识、社会环境、过程管理等因素对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具有正向作用。立体化保障体系的构建要以个体能力意识培育为基础,以学校管理和过程管理等组织能力建设为平台,以社会环境能力建设为保障,并使之有机统一于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中。  相似文献   

15.
PM2.5污染已成突出的环境问题,对居民健康、交通安全及经济发展都存在较大危害。本文针对这一科学传播新热点,对PM2.5污染发生区PM2.5科普现状及需求进行典型研究,以了解我国公民PM2.5科普需求,基于受众视角寻求有效的科学传播路径及方式,为PM2.5科普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定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典型城市进行PM2.5科普现状及需求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得到我国东中西部典型城市公民PM2.5科普现状及科普需求要点,并为PM2.5科普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博物馆科普工作发展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WOT分析法,对当前内外部环境给中国高校博物馆科普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发现高校博物馆具有藏品资源、科研力量、人才队伍及在地化科普资源等优势,但也存在科研成果科普化水平不足、缺乏完善的志愿者团队和管理制度等问题,同时面临科普媒体冲击、公众舆论环境不良影响等挑战.提出建立高校博物馆科普工作发展战略矩阵,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博物馆的综合科普能力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体验式科普及其行为机理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验式科普是用体验概念重新构架的科普活动。体验式科普的主要特点是受众的自主参与和感性理性认识的完美统一。体验式科普的维度包括信息、娱乐、升华和共感四个方面。科普体验行为受行为因素影响明显,主要的行为机理包括消费归因、心理账户、偏好逆转、信息瀑布、时间偏好等。本文总结了受行为因素影响的科普体验模型,并给出了未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红侠 《科普研究》2021,16(3):30-36,57
通过整理和分析钱学森手稿发现,科普是他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且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基于系统工程思想,从社会价值、内涵原则、实践途径三方面对科普工作不断探索,形成完整的科普思想体系,其科普思想对于当前科普工作的开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刚  郑念 《科普研究》2017,12(1):27-33
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科普能力评价的相关文献, 从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赋权、评价模型等 角度总结了研究现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结论: 一是科普能力评价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 多集中在地区科普 能力评价,缺乏国家层面研究; 二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依赖于中国科普统计调查数据,缺乏科普组织建设、 科普政策等定性指标;三是科普能力评价多采用截面数据,缺乏时间因素的考量; 四是缺乏针对国家科普能 力和公民科学素质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科普能力各要素对公民科学素质影响的定量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为 国家科普能力评价指标设计与总体效果评估,建立国家科普能力监测和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科普体验是对科普内容的参与、认知和选择过程,受众从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理性层次的升华。科普受众的偏好和信念影响了科普体验的决策和认知,行为科学能够很好地解释科普体验从偏好信念向决策认知的转化过程。本文利用行为科学原理设计了心理账户实验和信息瀑布实验,分别考察科普体验的消费和认知选择。研究结果发现,科普体验受众按心理账户决定是否进行科普体验消费,同样的资金具有非替代性,得失编码规则影响体验选择,教育和学习因素是促使受众进行科普体验活动的最关键要素。在科普体验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瀑布,科普受众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受到前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