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科教兴国"战略举措犹如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罗盘,是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科学传播是"科教兴国"战略举措的重要内涵之一.电视这一当今最为强大的大众媒介,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传播快、覆盖面广等特点,为科学传播插上了有力的翅膀.科教电视节目运用电视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广技术技能,传承人文理念,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它力图通过视听结合的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科教电影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九如 《科普研究》2008,3(4):31-33
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教电影的发展历程,同时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科教电影发展的特点,并试图探索科教电影得以更好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科学传播发展阶段的研究是中国科普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既有助于厘清国内外相关概念和研究路径的彼此关联,又有助于梳理我国科普事业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一般认为,科学传播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三个阶段,但随着科学传播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的逐步深入,"三阶段论"中的科学传播阶段应代之以更加明确的公众反思科学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公众参与科学和公共科学服务两个新的阶段,共同构成科学传播"五阶段论".  相似文献   

4.
隋明晓 《科普研究》2010,5(2):43-48
五四时期,以《科学》为代表的科技期刊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科学意识的启蒙。作为科技传播的形武之一,《科学》杂志的广告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五四时期《科学》的广告,提出五四时期《科学》杂志的广告通过搭建“传受平台”而间接发挥其建构功能的观点;同时探讨了《科学》广告传播科学知识与培养科学意识的两大功能。  相似文献   

5.
依据AIDMA理论,在电影上映时期,影片信息的传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概念传播期(主题、定位、信息点)、元素传播期(情节、视觉、演员组合、故事特点)、价值传播期(消费利益、观影体验、创作价值)和促销传播期(时间、提示、特定促销利益)。2022春节档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营销策略比较完善,获得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基于此,本文将以《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为例,分析电影发行前后不同阶段的宣发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梁轩 《科普研究》2021,16(1):86-93
以中国第一本图文并重的科普期刊《科学画报》的传播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画报》在中国近代科普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画报从引入中国起,就扮演着启蒙的角色,这为《科学画报》承担科普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而《科学画报》相较于其他科普媒介的种种优势,又使其成为近代能够覆盖更多受众的科普媒介.此外,《科学画报》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新闻和娱乐功能的话语体系,也使其能够很好地承载科普的功能.民国时期《科学画报》的传播实践,使科学从科学共同体走近民众,为科学普及做出了贡献.《科学画报》的传播研究,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统计整理1949—2019年由国家级单位、官方媒体制作的科教影片,结合不同时期科普、林业和科教影片行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影片内容分析,将新中国林业科教影片演变过程大致划分为六个阶段,认为其发展脉络基本体现了新中国林业科普工作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与内容侧重,其转变与国家发展战略、科普政策及林业、科教影视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青年与科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创办的通俗科学刊物,提倡科学研究与普及科学知识为其办刊宗旨。《青年与科学》介绍和传播了基础科技知识、科技新发明和新发现以及科学人物,同时刊登科学评论引导社会舆论。《青年与科学》的传播内容围绕军事和抗战,适应抗战的时代需求,传播内容具有实用性和亲近性的特点。写作上通俗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稿件多由专家、学者撰写,具有严谨性和权威性。传播手段上注重与读者进行互动。《青年与科学》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为普及科学知识,唤起民众的科学救国意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面向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范式”已经成为科技传播研究的新兴传统,它与面向科学文化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普及范式”共同构成当今国内科学传播的两大传统。在一阶和二阶科学传播的基础上,以公民参与科学为核心的三阶科学传播日渐重要,并成为实现“四科两能力”的有效路径。根据科学传播研究的最新趋势,可将其扩展为传统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反思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公共科学服务五个阶段,其共同构成科学传播结构化系统,实现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机统一,并为社会科学文化形成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以DIIS方法为框架,基于传播效果理论,提出科学传播对高校学生关于科研机构认知(美誉度、联想度、感知质量、信任度)—态度(满意度)—行为(忠诚度)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以中国科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科学传播通过4条作用路径对高校学生行为产生正向作用,作用强度从强到弱依次是"科学传播—感知质量—满意度—忠诚度""科学传播—信任度—满意度—忠诚度""科学传播—联想度—忠诚度""科学传播—联想度—满意度—忠诚度".  相似文献   

11.
蒋劲松 《科普研究》2009,4(6):21-27
以科学松鼠会第一本集体著作《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中连岳先生序言引发的网络争议为线索,本文试图通过整理相关争论,梳理出关于科学传播理念的种种分歧曩。如科学。传播与人文关怀、谦卑以及时尚的关系等等。并揭示背后的科学观的差异和冲突,为进一步研究科学松鼠会和当代中国科学传播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罗勇  高云 《科普研究》2012,7(5):46-50
在气候变化科学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冲突问题,表现为与政治立场有关、与行业发展有关、与学术观点有关以及与媒体宣传有关的利益冲突等。为加强和改善气候变化科学传播,应进一步坚持以公众利益为优先的科学伦理;推动科研机构资源共享以及研究成果的透明化和公开化;要求科学家要为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的全过程负责;建立完善包括利益冲突公开和回避在内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道德规范;强调科学严谨的媒体职业操守;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从根本上夯实科学传播的能力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科学传播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期刊为来源刊,以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数据源,绘制了当代科学传播研究的总体知识框架;同时,运用科学计量学中科学知识图谱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当代科学传播学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用可视化方法勾勒出科学传播研究的基本框架及其相关的知识领域.  相似文献   

14.
胡昭阳  汤书昆 《科普研究》2015,10(4):12-20,34
众包科学是由科学研究主体与活跃在社交网络的社会公众组成,将科学研究中的相关人员、数据资料、研究创意通过网络技术动态地联系在一起,跨越时间、空间及传统科研组织边界,以提高科研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的一种新兴科学生产方式。英国“星系动物园”的实践表明,公众会在众包科学组织中经过认同、学习、表达三个阶段达到良好参与的效果,以此丰富网络时代科学传播的内涵,为科研组织形态和科学生产范式的演进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相似文献   

15.
王晨阳  褚建勋 《科普研究》2021,16(1):65-75,85
以科学传播领域两本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和《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为研究对象,采集两刊2000—2019年发表的论文,从发文量、发文空间分布、作者机构、合作网络、高被引论文、研究热点等方面展开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在科学传播研究领域存在帕累托定律和学术地域差异.科学传播研究议题经历了从媒介内容分析、公众参与研究到气候变化、前沿科学议题研究等的转变,有关中国的科学传播研究逐渐进入学者视野.我国科学传播研究既要紧跟国际前沿,又要回应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形成自身的研究旨趣和风格.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纲》(The Outline of Science )是英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兼科普作家John Arthur Thomson (1861—1933 年)主编的高级科普巨著,于20 世纪20 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民国时期科学传播研究 的典型案例。本文以《科学大纲》、其英文原著以及当时的评论文章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英文原著的科学 传播理念,以及《科学大纲》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表明,《科学大纲》的翻译、售价并不能令当时 的读者满意,对传播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当时将传播重点放在了汤姆生强调的科学的趣味性方面,对 于科学的认知方式以及科学的动态发展等方面传播不足。  相似文献   

17.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8.
蔡雨坤 《科普研究》2017,12(5):50-57
为了认识我国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现状,本文对样本科学类微信公众号进行了量化分析,以了解其科 学信息传播内容和信息表现形式。结果表明,科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拓展了科学传播的传播渠道。科学类 微信公众号在科学主题上均比较多元,同时也积极使用图片、动图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以提高文章的生动性, 在内容建设和信息形式方面是积极向好的。  相似文献   

19.
读图时代的科学传播现状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读图时代”对科学传播提出了新的课题,图像不再是文字的附属和、点缀,开始担负起传递信息、传播观点的职能。摄影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技术的进步又大大提高了图像的传播效果,报刊、图书等各种科普出版物“浓眉(题)大眼(图)”,电影、电视、动画等更是让人们享受,到了视觉的盛宴。与此同时,泛视觉化倾向却削弱了受众清醒认识世界的能力≯在这个视觉时代有必要分析图像的传播特征,研究一影像的传播策略,探索视觉时代的科学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20.
罗跃光  步凯 《科普研究》2017,12(3):74-79,103
本文以6 个驻华使馆为代表,从科学传播活动的主体、内容、目的、形式、受众和持续性角度,对 国外使馆在华科学传播活动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国外使馆在华科学传播活动,倾向于关注其科研实力 较强的领域或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所开展的活动以一次性活动为主,追求活动的一次性影响力,重视针对 我国媒体的专项培训项目,其科学传播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宣传本国科学实力,兜售本国科学形象,而非提 升我国公民的综合科学素养。但其在活动的开展和组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我国的科学传播活动提供了启 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