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交叉增益调制(XGM -SOA)效应的波长转换器在WDM/OTDM混合光网络节点数据格式转换中的应用。利用通用的分段动态模型,模拟了速率为10Gbit/s两信道波分复用信号的时分复用和经色散移位光纤传输及色散补偿后的时分复用信号的解复用。转换后信号变换宽度宽,消光比性能好。模拟结果为系统设计和混合光网络交换节点信息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混合光波长转换在波分复用光网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何军  刘德明  李蔚  杨春勇 《中国激光》2004,31(8):63-966
在全光网络中,如何合理利用波长转换来降低光网络的阻塞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研究了最新的波长转换体系结构和波长转换手段,提出一种全新的混合波长转换方法,在减少网络中波长转换器个数的同时,维持拥塞概率类似于全波长转换。提出了5种不同的波长转换器使用策略,并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比较了这5种不同的波长转换器使用策略,分析结果,得出了最小化光网络的阻塞概率的波长转换使用策略。结合混合波长转换和波长转换器使用策略,进一步提出了光网络中优化波长转换器配置的遗传算法,通过对14个节点的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网(NSF Net)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它是十分有效的,在减少光网络中波长转换器数量,且不增加光网络波长数量的情况下,基本保持原有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上下行数据流分别使用差分相移键控(DPSK)和开关键控(OOK)不同的混合调制方式,通过比较下行采用不同调制码型,在没有色散补偿的情况下,实现了20 km、上下行10 Gbit/s对称速率的传输.结果表明,使用反向归零 (IRZ) 码的混合调制方式可以使下行数据流具有较高的消光比,上行数据流具有较好的色散容限,从而提高了传输系统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4.
简单分析了未来全光通信网中光波分复用(WDM)和光时分复用(OTDM)技术组合使用的必要性,讨论了各种全光波长转换技术在混合的WDM/OTDM网络结点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验进展介绍了各种转换技术的原理和特性。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TDM/WDM混合型无源光网络结构,实现了波长共享,并通过增加备用波长,解决了突发业务的ONU需要大量占用带宽或者是业务不能得到及时发送的问题。对改进的混合无源光网络结构的动态波长带宽分配算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给出了增加备用波长后系统的波长分配算法。  相似文献   

6.
同频串扰可以分为相干串扰与非相干串扰,本文提出了WDM光网络系统串扰相干性分析的数学模型,分析提出了相等的相干串扰代价和非干串扰代价下引起的WDM光网络系统功率代介的一致性,并与模拟相干串扰和非相干串扰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对应1dB功率代价下,WDM光网络系统对应相干串扰和非相干串扰代价容限步于-20dB和理论结果一致。串扰对于网络规模有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IP over WDM光网分层体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传统的 IP over WDM光网实现方案 ,指出各种方案的优缺点。阐述了 IP directly overWDM光网的分层结构实现方案 ,分析了各层功能 ,详细讨论了光层和光适配层。在指出分层结构实现方案的利弊后 ,讨论了波长标记和多协议波长交换方案。  相似文献   

8.
WDM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续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爆炸导致了对带宽的无限需求,而波分得用(WDM)系统在满足不同增长的带宽需求的同时还具有不同可比拟的联网优势,文中着重研究了WDM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何军  李勇  李蔚  刘德明 《光通信研究》2004,(5):15-16,35
在波长路由光网(WRON)中,波长转换对提高网络性能、减少阻塞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全光波长转换器非常昂贵,因而如何最优利用波长转换是配置光网络的一个重要问题.文中利用遗传算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网(NSFnet)网络中最优配置下网络的阻塞情况.然后针对普通遗传算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遗传算法.最后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比较了两种算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光纤传输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传输带宽不断增长,特别是波分复用(WDM)技术的引入使电信运营商可以把他们的网络容量提高数十倍。新技术的使用为网络设计和规划提出新的课题,作者主要讨论骨干WDM传送网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Optisystem详细讨论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WDM仿真系统,分别给出4波长和8波长WDM系统在传输距离为340km和500km的合波器与分波器输出信号及其仿真眼图,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此仿真系统能够很好的模拟WDM长距离传输系统,为进一步对WDM传输系统进行平滑升级扩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0 GHz WDM/OTDM通信多波长光脉冲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利用色散位移光纤中的复合非线性效应(自相位调制、四波混频、交叉相位调制)得到重复频率10 GHz、谱宽大于50 nm的超连续(SC)光谱,研究了泵浦光功率、波长与生成的SC光谱宽度和平坦度、光脉冲质量的关系.利用AWG从SC谱中滤出4个10 GHz不同波长光脉冲.  相似文献   

13.
40 Gbit/s波分复用系统已开始商用,在这种系统中,差分正交相移键控(DQPSK)比开关键控有更高的谱效率并且对色散和偏振模色散等有更高的鲁棒性。文章从40 Gbit/s波分复用系统传输性能要求入手,对DQPSK的原理和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并用精确的仿真验证了40 Gbit/s DQPSK系统的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14.
40 Gbit/s波分复用系统已开始商用,在这种系统中,差分正交相移键控(DQPSK)比开关键控有更高的谱效率并且对色散和偏振模色散等有更高的鲁棒性.文章从40 Gbit/s波分复用系统传输性能要求入手,对DQPSK的原理和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并用精确的仿真验证了40 Gbit/s DQPSK系统的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15.
全光光孤子WDM到OTDM转换的概念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了在未来的光孤子波分复/时分复用网络中由WDM到OTDM节点处的转换复用的概念系统,主要的模块是完成波长转换的基于交叉增益调制的半导体光放大器,同步和延时及时分复用模块。通过SOA可以实现全光的WDM到OTDM的波长转换复用,是WDM/OTDM网络实用化的一个关键部分。  相似文献   

16.
朱竹青  王发强  殷奎喜 《中国激光》2004,31(10):245-1251
对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交叉增益调制(XGM)效应的全光波分复用一光时分复用(WDM—OTDM)转换后的两路时分复用输出信号的消光比(ER)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两路波分复用的输入抽运光和探测光的功率、波长、抽运光的消光比、数据速率以及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偏置电流、腔长和模场限制因子对转换信号消光比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增大抽运光输入功率,选择长波长抽运光,可以增加转换光相应信道消光比,但减小了相邻信道的输出消光比;增加抽运光消光比,可以提高转换光消光比,但各个信道增长幅度不同;减小探测光输入功率,选取短波长探测光波长,增加半导体光放大器的腔长和模场限制因子以及大的偏置电流可提高转换光消光比;对于两路或多路波分复用信号转换时分复用信号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转换光每个信道消光比的均衡。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半导体光放大器(SOA)和光带通滤波器(OBPF)构成了一个全光码型转换器.理论分析了码型转换的原理,得出了码型转换取决于光带通滤波器的3dB带宽以及探测光中心波长相对于光带通滤波器中心波长失谐量的结论,实验测得3dB带宽为0.17nm,失谐量△λ=0.62nm.最后通过仿真实现了10Gb/s数据信号全光归零(RZ...  相似文献   

18.
Optical multiplexing in fiber networks: progress in WDM and OTD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DM systems are maturing and are in use in real point-to-point applications. The technology has also become of intere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ll-optical networks, and in this context the performance of WDM can be more critical. In some networks, multiple-access demands that a large number of channels be deployed over long distances, and in these cases the performance of WDM may be degraded by crosstalk arising from fiber nonlinearity. Other problems arise from non-ideal components such as optical amplifiers, switches, and multiplexers/demultiplexers, Much activity in WDM has been understanding its limitations and improving component performance, Some of the limitations imposed may be overcome by the use of OTDM, and research in this area continues to be of interest and importance. However, OTDM is less mature, and much activity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alization of robust subsystems such as sources and demultiplexers. It is likely that in the longer term networks will employ a combination of WDM and OTD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